为什么古诗词中,有很多名篇没有作者,只能以无名氏命名?

逍遥贞观


我是小侠,一个古典诗词爱好者和研究者。您提出的这个问题是古诗词中 很有意思的现象,我认为这一现象主要是四个原因造成的~希望我的答案能对您有帮助。


一、诗词名篇来自民间

诗歌是什么?陆机在《文赋》中曾提出"诗缘情"的观点,也就是说诗歌来源于感情的喷发。人们遇到感触很深的事情,便想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在诗词发展的早期阶段,民间的普通人是诗词创作的主力,因为他们对生活有最真切的感触。当这些普通人将感触吟咏出来,便造就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诗经》的大多数作品都来自普通人,他们或是耕作的农夫,或是沙场的战士。当朝廷派人采集诗歌的时候,根本不会去保留这些人的名字。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像《蒹葭》《关雎》这么有名的作品,我们根本无从得知其作者为谁。


乐府中的许多民歌也是如此。


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汉代设立乐府机构,专门从民间采集普通人作的诗,从而了解民间的风土民情和生活状况。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南北朝。其中名篇,如《孔雀东南飞》《木兰辞》都不知出自谁手。


二、作者不重诗名

第一点主要谈到了没什么知识的普通人,那么那些有知识有文化的士人呢?他们难道就没有诗词作品流传吗?

从先秦到汉魏时期,士人更在意的是社会理想和政治成就,更倾慕于纵横捭阖的政治家和驰骋沙场的军事家,因为在当时,只有这类人才能在征伐频仍的年代发挥个人价值,取得令人敬仰的成绩。


相比之下,"百无一用是书生",只会吟诗作对的人在当时没什么用处,大多数人都不以此为重(屈原是极少数的例外)。


后人称赞曹植"才高八斗",但实际上曹植根本不在乎自己的诗歌写得不好,就算被夸千百遍也不怎么在意,因为他向往的是"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沙场,是纵横捭阖的政坛。


汉代文人创作的《古诗十九首》是最典型的例子。这些诗歌多是游宦的士子在离家时创作的诗歌,诗中或描写宴饮的场景,或抒发远大的志向,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是非常成熟的文人五言诗。《涉江采芙蓉》就是其中的佳作: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如果不是萧统在《文选》中着意收录,这样美的诗就无法被后人看到了。


三、在流传过程中遗失作者名


古代的书籍想要流传下来,比现在要难得多。

一方面在印刷术发明以前,书籍的流传主要靠手抄,或书于竹帛,或书于简牍,或书于纸张,在抄写过程中遗漏文字、串行等现象比比皆是。

另一方面,即使诗词内容被书写、刻印下来,也有可能因为战火、水患等因素而遭到破坏。在这一过程中,作者信息往往有可能遗失或改窜,以至于后世读者不知道某首诗词到底是谁的作品。

保留在敦煌藏书阁中的书籍便遭遇了西方列强的抢夺,也因为后来运输不利,书籍多有破坏,因此书中记录的诗词有时会遗失作者信息。这部分诗词流传时间不长,可能不算有名,但也有许多佳作,如《凤归云》

征夫数载,萍寄他邦,去便无消息,累换星霜。月下愁听砧杵起,塞雁南行。孤眠鸾帐里,枉劳魂梦,夜夜飞扬。想君薄行,更不思量。谁为传书与?表妾衷肠。倚牖无言垂血泪,暗祝三光。万般无奈处,一炉香尽,又更添香。


敦煌遗书的散失是中国学术史的一大痛点,本属于中国的文化遗产,现在却陈列在西方的博物馆和图书馆中,很多信息我们无从得知,因此一些作品的作者也无从考察了。


当然,这部分作品不知道作者为谁,也有第一方面的原因。


四、即兴创作,没有记录

故人不少作品是在宴会上即兴创作的,你一首我一首,大家只为了吟诗助兴,吟完就结束了,不会着意记录作者。


尤其宋词本是为了搭配曲子演唱的歌词,曲子响起,文人即填词。就算有很多如传唱,往后也都更注意唱曲之人,而非作词人,许多词作的作者便不知是谁了。


结语:名篇不知作者,是多重因素造成的。有的诗词来自民间,有的作者不重诗名,有的在流传过程中遗失作者信息,也有的是即兴创作,未曾记录作者。种种原因导致部分诗词名篇没有作者,只能以无名氏代之。


能在漫长的历史中留下名字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漫研竹露裁唐句,细嚼梅花读晋书。如果喜欢我写的东西,欢迎关注日常记录文学与生活之美的小侠记哦~



小侠记


一般是指这篇诗文的作者不详或者是不知作者是谁、确定不了诗文的作者是谁。或者是在遥远的传颂中已经遗失了作者的名字,后人就只能写个无名氏。



生泉楼主


凡作品存世不能确考其作者的,汇集入册者只能如是,不可妄加作者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