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讲做人要做加法,《老子》中却做减法,这样矛盾吗?

读一世界


不矛盾。矛盾只是人为认为。


无知241897861


  • 《道德经》四十八章,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意思是学习要靠一天一天积累,体会“道”则要去外界搅扰、去“虚心”体会。将儒、道两家在知识体系与认识论方面的主要区别一语道破。从根本上看,“为学”是做加法,“为道”是做减法,儒家侧重于做加法,即“为学”,道家侧重于做减法,即“为道”。
  • 孔子说到“学”的时候,更多的指向客观世界与风土人情方面的知识,更多的指向具有实践意义,实践理论的科学知识与经验。巜论语》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习是先后承接的两个环节,“学”正是为了“习,”即实践。孔子还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字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指导人生。
  • 正因为孔子哲学的这种实践品格、入世品格,后人将其孔子的学说冠名为“道德哲学”,“人生哲学”。“为学的目的增加积极的知识,为道的目的是提高心灵的境界。”而孔子的“为学”就属于科学的范畴和道德伦理的范畴。
  • “为学”与“为道”是两种类型的学问,所谓“为学”即今天的科学,所谓“为道”即今日的哲学。“为学”在于面对外部的客观事物进行探索,不断地追求知识,故说“日益”。“为道”在于面对内在的精神世界进行修养,不断地摒弃私欲,故说“曰损”。是针对不同的对象而说的。在于求得知识和超越知识直达哲学正是所需要的。

儒家做加法,在知识增加到一定程度也做减法,道家做减法,则在做加法做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否则无从减起。所以后世儒道合一、儒道合流,并成为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分清儒、道之别,弄清孔子的本来意思,从儒家与道家哲学思想上去研究探索是不矛盾的。


冷雨似箭


从“围墙内和外”说起一一一

其实,千年来对儒、道两家思想的分析,不是简单的几个字可以概括的,应从起源头说起。

周朝衰败,诸候纷起,天下大乱。如何让天下从乱到治?儒家创始人孔子,他把治家、治学的道理引伸到治理国家,即恢复“礼”,我们今天还看到旧社会人称“半部论语治天下”,即强调君君臣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让人们进入“围墙”内,存天理灭人欲,安分守己,不得撒野(破尊卑之序)。由于其束缚人的条条框框多,所以有人才提出做人的“加法”。

道家则不同。老子针对从乱到治,提从“无为而治”,即顺乎自然,你当官的只要不贪不恶,民心自归顺,天下自然太平。我们现在看到的“道德经”就是这样,教育大家修身养性,如在自然界万物生长般,只要各自遵守规则,自然和睦相处。就如在围墙外的人,自自然然地生活。所以,不是“减法”两字可解释完整的。

不过历来都是:围墙内的人,总有人要破墙而出;围墙外的人,也有削尖脑袋要往里钻。对不同的学说,只有见仁见智了。即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