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設計師靠草木染工藝開網店,走遍各國,年銷400萬

80後設計師靠草木染工藝開網店,走遍各國,年銷400萬

80後平面設計師阿芳,在泰北的一個山地部落,發現古老天然的植物染色手藝,還在他們的生活中延續。之後的幾年裡,她去各地遊學拜訪,先後去了貴州、雲南、臺灣、尼泊爾、東南亞學習草木染手工藝。

從2015年最初的一口藍染缸,一個人借用小區裡的一間毛胚房開工作室,到現在10個人的工作室團隊;從最初在店裡銷售自己染的小圍巾,小配飾,到今天發展為一家草木染的女裝店,她始終沒有放棄的就是店裡每一件寶貝,都由她的工作室手工染制。

結緣草木染

2006年,阿芳大學畢業,學平面設計專業的她選擇在一家廣告公司上班,一個月工資五六千。但在公司常常加班到十一二點,有時候甚至要熬夜到天亮,連約見朋友的時間也很難擠出來。

幹了四年,阿芳決定從公司辭職。

2011年阿芳開了一家實體服飾店,賣一些絲巾、圍巾,還有少量的衣服。所以,她時間比較自由,會去很多地方旅行。

一次,阿芳去泰國。在當地一家很小的商店裡,看見了手攆的圍巾,她頓時入了迷。

通過這家小店的老闆,阿芳才知道這是村裡人,在木織機上手工編織的。圍巾上鮮豔的色彩,都是用天然草木染制的。

據說,草木染從織物下缸,浸泡,撈起,懸掛並氧化出色,這樣一個染色的過程至少要持續一小時,想要更深的顏色則需要反覆多次這樣的過程,最後再洗淨晾乾,才能得到成品。

而最難把握的是浮色程度,染缸裡富含微生物的活性染料是染物好壞的核心,只有溫度和溼度適宜,染料狀態最佳的情況下,才能染出最純粹漂亮的顏色。

這門古老的技術,讓她覺得非常有溫度。於是,她決定沿著植物染這條線索,去貴州、雲南、臺灣、尼泊爾、東南亞等很多地方瞭解染織工藝。

邊走訪邊學藝

為了瞭解和學習這門古老的手藝,阿芳去過很多原始村落。

有一次,阿芳去了泰國東南部的一個村落。因為語音不通,也不知道會去到哪裡,只能用手機翻譯出泰文告訴司機,自己要去的地方。

阿芳看到村子裡的原住居民,還在用古老的方式染紗織布。祖輩傳下來的天然植物染色手藝還在他們的生活中延續,她當即就被吸引了。

在阿芳去過的地方里,有的做藍染,有的織布,有的做刺繡,她去了很多地方才看到種棉花、攆紗紡線、染色織布的各個過程。

由於村民,很少能聽懂英語,阿芳與村民們的交流,常常是比劃手勢。更多時候,她只在一旁看著,記下村民們織布、染色的各個步驟。

有一年夏天,阿芳來到貴州黔東南的榕江,專門學習貴州的藍染建缸,因為在那裡,一些村子還保留著傳統染織習慣。她計劃待上半個月。

在朋友的介紹下,阿芳住進一位八九十歲的老奶奶家。阿芳聽不懂方言,老奶奶也聽不懂普通話,兩人就這樣一起生活,看奶奶需要什麼,她就幫什麼忙。沒事的時候,她就去周邊的村子走走。

起初,老奶奶是不願意讓阿芳碰缸的,因為在當地有一個傳統,染缸是一件非常神聖的事情,不會讓外面的人去碰缸,阿芳只能在一旁看著,只要老奶奶有需要,她就去幫忙,後來奶奶對她的態度有了很大的轉變,還答應讓阿芳來幫她染布。

由此,阿芳學到了藍染建缸的完整的過程。

藍染建缸是整個染織工藝中最為重要的一步,首先要將藍草製作成藍靛泥,然後將藍靛泥倒入盆中加入少量清水,把草木灰倒入少量清水攪拌均勻,靜置在一旁,再準備米酒,按照一定的配比將靛水、草木灰水、米酒依次倒入染缸中,反覆多次攪拌。精心養缸一段時間,就可以起缸染布了。

但那次待到第十天的時候,阿芳得知還不能起缸,心裡有些失望和焦慮,因為這意味著這次的行程可能要泡湯了。正當她準備放棄這次機會回杭州的時候,老奶奶卻告訴她可以起缸了。

這段經歷,對於阿芳而言,最大的收穫不只是掌握了染缸技藝。她還發現:“當你不再執著於這件事情的時候,可能那件事情就水到渠成了。”

植物染色的雲店加店

除了去部落以外,阿芳還曾去過泰國東南部、臺灣、日本的植物染色的工作室。她想知道除了傳統工藝以外,作為一個獨立的工作室,要如何傳承,又如何創新,更重要的是,如何讓這門手藝,實現商業化。

過去,大部分植物染色的工藝品,往往只被用做當地的旅遊產品。這種產品,沒有創新的設計,很難實現商業化。大多數時候,它們只能陳列在博物館裡。

“我去拜訪了國內外,在城市裡生活的手藝人。我發現,他們做的東西,都運用在了現代人的生活裡。”

實體店開了四年,她覺得自己不太適合面對面地跟人做生意,也不善於跟別人打交道,“所以當時還是覺得開雲店加店最穩妥。”這種在線上而不是面對面地交流,對阿芳來說比較簡單,不會有壓力。

2015年10月,阿芳決定從零開始,成立自己的品牌南山草木染。

植物染色原料很多,植物的根、莖、葉、果實、花,甚至菜場裡烏飯樹的葉子、洋蔥皮、石榴皮都是阿芳要找的原料,這些原料自己採集,或去菜市場買,或去朋友的農場回收。如果一些植物的藥用價值更高,就用另外的植物代替。

開工作室前,阿芳集中準備了大半年的時間。她借用小區裡一間毛胚房,一個人,一口缸,染一些自己喜歡的物件。

臺灣的一位染織專家曾對阿芳說:“你要真正的懂那口缸,差不多要用三年的時間。”而剛起步的阿芳只能邊實踐邊摸索,慢慢地積累經驗。

直播分享好物

工作室經營了一年左右,阿芳的弟弟以合夥人的身份加入了工作室,主要負責植物染色的工作,現在已是工作室的技術大拿,而阿芳的主要工作則是開拓多元的設計風格,讓植物染色的衣服不再是侷限於小眾的穿搭。

店裡的染房在工作室左邊最裡面一間。一進門,入眼的是草木染的批量T恤,就掛在中間的杆上面。染房靠窗位置放著三口缸,缸的底部放了稻草,缸里正浸泡著要染的衣服,衣服已經和藍色融為一體,能看得見的就是有點帶輕微碧綠的藍色,還有染缸表層起的泡。

今年開始,每週二的下午,阿芳會與工作室的夥伴一起,進行兩到三個小時的雲店加直播。

在她的直播間,感覺不像是賣貨的,更像是與朋友分享好物,與朋友交流穿搭。有粉絲留言說希望設計帶有傳統書法元素的衣服,她興奮地趕緊拿筆記本記下來,這是她的靈感來源之一。

開店五年,阿芳工作室早已搬了新地方,團隊也由原來的一個人增加到十個人。雲店加店的粉絲也由最初的零,增加到十多萬。如今,阿芳的雲店加店,年成交381萬。

“每一件東西寄出去我覺得就像禮物一樣給寄出去,我希望我們的服裝給到客戶的時候,他聞到的是一股植物的氣息和香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