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汪曾祺先生《昆明的雨》

記得以前,老覺得有點討厭昆明的雨。

最近讀了汪曾琪先生在1984年5月寫的散文《昆明的雨》,邊讀邊回憶,才發現原來昆明的雨其實是那麼的美好。

作者從寧坤找他畫一幅有昆明特點的畫入手,引出了“想念昆明的雨”。“以前不知道有所謂的雨季。“雨季”,是到昆明以後才有了具體感受的。”

在作者的記憶裡(畢竟這篇文章寫的是38年前在昆明居住了7年的事),不記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長,好像是相當長的。但是並不使人厭煩。因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連綿不斷,下起來沒完。而且並不使人氣悶。人很舒服。

在作者的眼裡,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長。昆明的雨季,是濃綠的。草木的枝葉裡的水分都到了飽和狀態,顯示出過分的、近於誇張的旺盛。

作者從昆明的雨寫到舊日昆明人家門頭上辟邪的習俗和仙人掌的用途,昆明雨季的菌子及吃法,雨季的水果楊梅--火炭梅 ,雨季的花--緬桂花,雨季中的人,雨季中的景--蓮花池,雨中小酒店的小斛,雨中的小動物--雞,雨季中的爬藤--木香。

汪曾褀先生似乎不是在寫,而是以昆明的雨為主線,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舊日昆明的風土人情和市井生活,並寄託了作者對其昆明七年之久的生活的留戀與懷念。

在汪先生的文中,我們看不到一絲物質的貧乏、生活的困頓、時局的動盪以及前途的渺茫,我們看到的只有生活中、人生中的一切美好和回味。

讀著《昆明的雨》,似乎不用想,只要懶懶的、呆呆的、半昏半醒,隨著流淌的文字,自然在心中留下了一幅美好的畫卷。

歲月流逝,很多東西都變了,昆明的雨似乎沒那麼多了,也沒見到誰家門頭還掛著仙人掌和小鏡,象乒乓球大小的火炭梅也沒見過,人、景也不同了……

只是雨季菜市場中的菌子還是極多,所有的菌子都比黃燜雞貴多了,不知現在的菌子的味道是否還和以前的一樣?

汪曾祺先生《昆明的雨》中的物和景:

讀汪曾祺先生《昆明的雨》

1、若園巷2號的周鍾嶽舊居:周公館

讀汪曾祺先生《昆明的雨》

2、可以跳下去採棵雞縱又爬上去的小火車?

讀汪曾祺先生《昆明的雨》

3、蒜放少了吃後容易使人暈倒的牛肝菌

讀汪曾祺先生《昆明的雨》

4、格調比牛肝菌高的青頭菌

讀汪曾祺先生《昆明的雨》

5、菌中之王雞縱

讀汪曾祺先生《昆明的雨》

6、中吃不中看有點像一堆半乾牛糞的乾巴菌

讀汪曾祺先生《昆明的雨》

7、現蓮花池公園內陳圓圓住過的“安阜園”

讀汪曾祺先生《昆明的雨》

8、蓮花池公園內的陳圓圓畫像(部分)

讀汪曾祺先生《昆明的雨》

9、汪先生文中的有木香的小河是這樣的嗎?

讀汪曾祺先生《昆明的雨》

10、網上找的老洗馬河(後為陸軍講武堂)

備註:1、若園巷2號的周若園公館是昆明著名的老公館,1940年10月13日被日本飛機轟炸,現為重修過的。周公館之所以著名,不僅是主人周鍾嶽先生的傳奇經歷(南京的“總統府”,原石林風景區“石林”二字即為周先生所題),還因為此處住過西南聯大吳大猷等名人,街對面還住過吳宓教授、陳省身等。(參考徐甘蒂先生《玉龍堆若園巷的周公館》.《雲南民進》2013年第一期),如讀者感興趣,可在網絡上查詢。

2、圖1、3、5、10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3、如到周公館參觀,可從與小吉坡巷東北十米左右平行的一無名小巷進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