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焦慮,10天瘦6斤?一個學齡段媽媽焦慮的心路歷程……

一個一週游泳3次,每次1000米,控制甜食,晚上還控制不吃主食的人,一個月只能瘦5斤。

一個啥運動不做,只因為焦慮,10天就瘦了6斤的人。

這居然是同一個人。

首先申明,這不是減肥貼。一個教育的公號,寫減肥貼,完全太不敬業。

因為焦慮,10天瘦6斤?一個學齡段媽媽焦慮的心路歷程……

胖的時候,覺得自己身體不好,拼死命鍛鍊要苗條。

突然瘦的時候,又覺得一個每天睡眠超過8個小時的人突然每天晚上只能睡5個多小時就醒;生病都能狂吃的人,居然早上只喝了一碗豆漿硬是吃不下去另外一個包子。不自不覺就瘦了6斤,簡直是作死的節奏,讓人心生惶恐。

而這原因,居然是因為小學入學。

之前從來不覺得上海的那種擇校鬧劇會發生在自己身上。看到上海類似的新聞時,滿有我笑他人看不穿的架勢。結果嗤笑他們還不滿一年,報應就落到了自己身上。

果然出來混,都是要還的。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之前的語文老師要是知道我突然對“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理解得如此深刻,估計會倍感欣慰。

輪到我,不能理解的那些成語都被複習了一遍,什麼叫寢食難安,什麼叫焦慮異常,什麼叫食不下咽……

為了給孩子挑選相對更好些的學校,我和爸爸開始後悔當初買房子為什麼沒有考慮那麼長遠。

之後又開始後悔換房子的時候,沒有挑個更好的學區,覺得增值的錢,遠遠抵不上孩子的前途,都怪當初錢迷了心竅……

之後開始籌謀要不要在她小學的時候買一個好的學區房,對應一個好的初中。因為從朋友口中得知,現在高中的升學率只有50%,而另外50%的孩子,只能進入職高。

我去,我們高中的時候,不是人人都能上高中嗎?只是高中好壞的問題,什麼時候政策變成了這樣?什麼時候輪到我們的時候,潛規則都變了規則啊?苦逼的80後!

也就是短短10天,6斤體重沒了。游泳教練要是知道我不運動也能瘦這麼快,估計要吐血。

好小學直升好初中,好初中85%能考上好高中,而好高中80%能升入一本的大學。短短10天,這樣的邏輯鏈條在腦袋裡面深深紮了根。

似乎為了好的初中,得要去買一個對口的學區房。在滿分為550的試卷中,考出450以上的好成績,才能進入高中。為此我們必須像所有其他的家長一樣進入各種語數外英的培訓班,然後家長學生每天連軸轉……

緊接著,進入一個好的高中奮鬥三年後,進入一個一本的大學,如果在武漢,可能就是武大華科這種。

好小學——對應好初中——好初中85%能考入好高中——好高中80%能進入一本大學。然而,一想起我們單位,基本都是武大華科畢業的同事們,我就如遭雷擊。

我們大家都只是一個普通人啊。

所有焦慮的源頭和過程,精挑細選的好小學,對應的好初中,高強度刷題,各種輔導班奧數班連軸轉……不是為了常青藤聯盟的名校,不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哈佛,也不是MIT。

最後居然是為了成為一個和他們的爸媽一樣的普通人……

媽蛋,這個邏輯是不是不對?

我們費盡心力、名校、學區、各種培優班……被各種競爭和升學的壓力裹挾而下,焦慮異常,最後居然是為了努力成為一個普通不能再普通的普通人。

因為焦慮,10天瘦6斤?一個學齡段媽媽焦慮的心路歷程……

焦慮有好處嗎?

有!

百世通雪雪同學告訴我:自然界就是這麼進化來的。沒有焦慮和危機意識,估計很多物種都沒辦法進化和發展。看看經歷饑荒年代的人,發現普遍比較長壽,在看看現在的人。福禍所兮。

在我,短期瘦了6斤是一個方面。而焦慮了一圈以後,我這個被孩子他爹嘲笑從來不用腦子的人,居然想通了很多事情。

想起之前看的一個紀錄片《56UP》,導演每7年跟蹤拍攝固定的14個小孩,大概每個階層的都有,精英,中層和底層。等拍到56歲的時候,發現除了一箇中層掉入底層,一個底層跨入中層,其他人所在的層級,都沒有任何變化。

精英階層的小孩,每天說自己看《金融時報》,他們知道自己要讀什麼小學,什麼初中高中,最後進入牛津。我想,看《金融時報》的應該是他們父母,父母成為了他們的表率。什麼小學到什麼大學的軌跡,或是他們周邊父母哥哥姐姐們的軌跡,而他們從一開始,就覺得這樣的軌跡理所當然。而來之底層的蘇珊,七歲時認為自己可能長大想當個收營員。

底層的孩子,7歲時的天真爛漫,14歲-21歲時的叛逆迷茫……好幾個在21歲以前有了自己的孩子,無力撫養,丟給了自己的父母……作為單身媽媽,獨立撫養兩個孩子,所以只能做半工,靠父母才能撐過最艱難的歲月,等到42歲也沒有遇到能組成家庭的另一半……

精英階層的家庭,普遍身材管理得好,都只有2個小孩,更穩定的家庭婚姻關係;而底層,3-4個孩子非常普遍,好多都沒有一個完整的家庭。

印象深刻的是,《56UP》紀錄片的最後,精英階層的Andrew在感嘆自己現在從政是否已經太晚?而自己4歲的夥伴,現在已經是部長。在他56歲時,他說:“因為這個節目,每7年拍攝一次。這個節目對於我的這部分,我覺得太偏頗了,彷彿我生來具有強大的特權,其實觀眾沒有看到我9歲時,我父親去世了,母親因為家裡經濟條件不好,必須出去工作支付我們的學費,後來我讀牛津靠的就是獎學金。”

56歲的Paul說他應該給孩子更好的教育,因為Education is something people can never take from you. 整部片子似乎都致力於在表現經歷對一個人的塑造,而不同人之間的差異又在很大程度上由教育程度和教育經歷的不同塑造

。因此如果非要說有什麼促進社會公平的良藥,那麼教育定當是第一位。

因為焦慮,10天瘦6斤?一個學齡段媽媽焦慮的心路歷程……

抱歉,恕我才疏學淺,視覺受內涵所限,在這個紀錄片裡面,我只看到了非常片面的一些東西——家庭和環境的重要。而更重要的,或許還是大眾定義成功的因素,仍然是恆久不變的那些:堅持、自律、認真、努力……

能形成這些品質的,除了生活給你的磨難,或許需要從周圍的父母和環境中才能學習。

一個家道中落的精英階層,人生仍然能向上行走。我不知道向上的力量來至於哪裡,可能我偏僻地理解成了:看《金融時報》的父親,為了讓他們有更好教育機會,出去努力工作支付學費的母親,周圍人統一向上牛津劍橋的路徑,良好的情緒管理,家庭教育的投入,身材管理的自律……

想起N年前看的一個漫畫:

豬爸爸對小豬說:你一定要好好學習,好好讀書,將來掙多多的錢,住大大的房子。

小豬問:那你之前為什麼不好好讀書?

一個天天刷手機的父母,也可能會收穫一個刷手機的孩子;

一個不閱讀的父母,一個一無所長的父母,有什麼立場要求孩子去上那麼多興趣輔導班啊。

身教真TM大於言傳啊。

無比焦慮的10天中,我開始像祥林嫂一樣傾訴我焦慮的狀況,好像傾訴會減輕我的焦慮一樣。需要尋求解決的辦法。

一天我在微信上向常生龍老師請教:“雖然我知道人生很長,但感覺周圍的人,都被所謂名校的競爭,升學裹挾而下,都焦慮異常。”

常老師回覆我:“是啊,人在社會環境下生存,環境對人的影響的確很大。”

一句話點醒了我。

再回到最開始讓我焦慮的部分,如果我們拼勁全力,逼迫孩子,最後的結果,是拼命讓他們成為了一個普通人,搞得好像成為了一個普通人都異常困難一樣。

我看了那麼多的書,居然還教不好一個孩子?

我接觸了那麼多頂尖的教育類作家,居然還沒學會怎麼和孩子溝通和相處?

這萬萬不科學啊。

因為焦慮,10天瘦6斤?一個學齡段媽媽焦慮的心路歷程……

如果我沒辦法改變這樣的社會,我想,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做好自己,頭腦清晰地看待她成長中的問題和過程,做出表率,讓她知道她媽媽我,在努力學習,在認真學習,即使焦慮,也沒被情緒打敗,人生樂觀積極;讓她知道,幸福的家庭和生活應該是什麼樣子……畢竟所有的工作,最後都是為了幸福的生活。

什麼是父母對孩子的愛,我想應該是永遠不變的愛與支持,和持續投入和一起成長的時間。

一想通這些,我又開始幹勁十足。大晚上開始睡不著,準備躍躍欲試,準備開始把我從鄭傑老師那裡學來的教育技巧拿出來實施,

準備……準備……

焦慮,原來好處不止能瘦6斤啊,還能讓我這個打牌都想純娛樂,完全不思考不記牌急死下家的人,學會了思考。

生活即教育,人生真TM不容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