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智力势能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能

再有几天,丁勇来长春就满一年了。去年11月,得知长春要打造长春国际影都,在万达集团工作了15年、曾经全程参与青岛东方影都建设的他申请来到长春,成为长春国际影都项目部负责人之一。他说:“之所以来长春,是因为长春国际影都是全产业链项目,更具有超前性,也更具挑战性,我很期待2023年影都的完美呈现,项目完工后也将吸引更多的影视人才集聚长春。”

丁勇只是我市引进万千人才中的一员。我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突出人才第一资源,围绕加快建设长春现代化都市圈的战略目标,协同推进“四大板块”建设,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坚持政策惠才、平台聚才、产业引才、服务留才,有效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将人才智力的势能转化为创新发展的动能。

抓改革创新促体制优化

破除人才成长藩篱

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打破阻碍人才流动的身份障碍和体制壁垒,强化引才育才政策支撑,优化整合人才工程项目,我市构建的人才开发政策支持体系独具长春特色。

按照我市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五年计划,聚焦三大支柱优势产业、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产业和全面振兴发展重点领域的人才需求,市本级财政每年列支3亿元,重点保障实施“四大专项计划”20个人才工程。

在人才评价、流动、激励、保障等方面,我市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依托长春新区打造“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连续9年实施“长白慧谷”英才计划,累计引进国内外领军人才138人,集聚培育创新创业人才近5万人。国家领军人才宣明从科研院所“下海”,以专利无形资产作价入股2.2亿元,成立我国第一家卫星研发制造、航天信息服务全产业链公司,成功发射“吉林一号”商业卫星25颗,2019年实现产值5亿元。引进的邓中翰院士团队,组建了中星微电子集团东北总部,建设物联网安防系统产业化项目,预计到2022年可累计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

我市还实施基层差异化改革试点,确定了14个重点改革试点任务,集中解决制约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的关键问题。同时,加大中省直和市属企事业人才的交流挂(任)职力度,制定下发《长春市人才专项编制管理办法》,设立“人才专项编制池”,设立特设岗位,开展“评聘结合试点”,赋予用人主体自主权,让干实事、有作为、有贡献的人才脱颖而出。

抓载体建设促引才聚才

搭建人才干事创业舞台

搭建人才发展平台,立足高质量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紧迫需求,我市把握发展动能新旧转换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突出事业留人、平台聚人。

依托“四大板块”协调发展战略,我市发挥汽车、先进制造业、光电信息、生物医药、影视文旅等重点产业集聚人才的“磁极效应”,建立人才集聚新途径。今年年初以来,我市依托6个百亿元项目、292个十亿元以上项目、1082个亿元以上项目打造产业人才高地,聚集高端产业人才5500余人。

为加强对人才创办企业上市(挂牌)融资服务,我市为28家企业发放2000万元奖励资金。为加大高层次人才所在企业科技服务资助力度,共为1000余家企业发放“创新券”1.47万张,兑现资金3800万元。支持长光宇航等17家单位建设创新中心和技术中心,给予35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完善人才支持新体系。

我市还创新人才交流新模式,依托长春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集聚科锐国际、安拓国际等48家全球知名人才服务机构,累计引进高端人才3500余人,实现产值130亿元。通过持续开展“大学生留长创业就业服务工程”,近两年留长就业高校毕业生达到15万人。举办创业就业博览会和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高峰论坛,创业项目达成对接意向1473个,企业提供就业岗位7642个,签约率达到60%。

抓奖励兑现促政策惠才

真金白银支持人才创业

不折不扣兑现优惠政策,发挥省市人才政策叠加效应,我市最大限度为人才谋实惠、为企业降成本。目前,市县两级人才投入突破20亿元,超过2万名人才受益。

对于省级领军人才、国家级领军人才和国内外顶尖人才,我市分别给予50万元~300万元的资金支持,吸引集聚32个国内外产业领军人才(团队)来长创业,兑现支持资金2300万元。同时实行高端人才年度奖励,共为5977名年薪20万元以上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技术人才兑现奖励1.1亿元。

为大学毕业生发放安家补贴,面向企业引进的重点院校全日制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分别发放一次性安家费3万元、5万元和8万元。累计为5985名大学毕业生兑现补贴1.3亿元。

实施技能人才引进培养奖励。为24名获得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等省市荣誉的高层次技能人才和2227名新晋高级技师、技师职业资格的人才发放561万元奖励资金,着力打造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队伍,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抓关怀服务促保障升级

优化人才发展生态环境

做好人才工作,外在靠吸引,内在靠服务。我市立足专家人才和用人单位需求精准服务、纾解困难,不断提升服务保障能级。

依托院士专家联合会、专家服务中心以及各级人才服务机构打造“三级服务平台”,建立子女教育、医疗保健绿色通道,协调办理“二级医疗保健”待遇,根据人才需求量身定制精准服务,打造专家人才服务平台。目前,300多名高层次专家人才享受到“一对一”“管家式”贴心服务。

为解决人才住房,我市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不断扩大人才公寓规模,满足引进人才的过渡住房需求。全市共有各类人才公寓5000余套,累计入住人才3200余人。建设红旗小镇高级专家公寓1000余套,重点满足了一汽等人才集聚度高的大型企业引才需求,完善人才住房保障体系。

我市还积极引导人才增强社会责任感。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市专家人才发挥各自优势,迅速组织科技攻关和防疫物资生产,成功研发多项抗病毒消毒产品,捐助的资金和防疫物资折合人民币3000余万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