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簡單的經濟學原理,解決生活中的大問題

幾個簡單的經濟學原理,解決生活中的大問題

圖片來源於網絡

參加奇葩說的薜兆豐曾經說過:“世界上所有的問題都能通過經濟學來回答”。

錢小姐也慢慢發現,那些經常愛糾結、優柔寡斷的人,往往都不懂經濟學。

經濟學的確能夠解決生活中、職場裡的大部分問題。

一提到經濟學,大家往往聯想到的是一串串枯燥的數字和公式,但其實一些特別有意思的經濟學定理,在解決問題方面比起那些心靈雞湯更有用。

今天為大家整理了有料的經濟學定理,大家一起來充充電,也希望大家能夠在生活中實踐應用。

定律1:機會成本

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出自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米爾頓·弗裡德曼之口。因為你吃這頓飯的時間,可以用來做其他事情,比如談一筆100萬的生意,你把時間用於吃這頓飯,就失去了這些本來能有的價值。這也是機會成本的概念。

什麼是機會成本呢,就是你去KFC點餐的時候,可以點可樂,果汁,你點一杯果汁的機會成本,就是可樂。

人們會習慣把機會成本描述成,做了一個選擇後,所放棄的其他選擇可能帶來的回報。儘管不太準確,這樣的理解在日常當中,也問題不大。

其實這裡也有一個相當生活化的詮釋:你做了什麼,就值什麼。

如果你為了一塊糖和好朋友大打出手,你倆的友誼和你的好朋友就值這塊糖;

如果你送女朋友生日禮是充QQ會員,那你可能失去這份愛情;

在不該做的事上耗費時間和精力,還不如抓緊找一些自己認為有價值的事情去做。

幾個簡單的經濟學原理,解決生活中的大問題

定律2:搭便車效應

搭便車效應是奧爾森教授(1995年)在《集體行動的邏輯》一書中提出的,是指在集體行動中,個人支付本錢取得的收益被集體中的其他成員免費分享的現象。

搭便車效應造成的危害非常大,嚴重影響人的積極性,最後使得每個人都不願意為集體的利益而努力,從而使得集體利益受損,每個人的利益受損。

最慘痛的教訓就是當年的人民公社制度。地是集體的,收成是國家的,有了收成大食堂裡面大家都有飯吃,可是如果一個人A每天下地勞動,一個人B天天遊手好閒,最後AB兩人吃的也一樣,那麼A的勞動積極性會受挫,而且助長了B的惰性,B就是一個搭便車的人。最後的結果是大家都想搭便車,沒有人下田勞動,自然就沒有收成,大家都餓肚子。

定律3:酒與汙水定律

酒與汙水定律是指:假如把一勺酒倒入一桶汙水中,你得到的是一桶汙水,假如把一勺汙水到如意通酒中,你得到的還是一桶汙水。簡直在任何組織中裡,都存在幾個“汙水”式的人物,他們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為了把事情搞糟。

最糟糕的是,他們像果箱裡的爛蘋果,假如你不及時處置,他會迅速傳染,把果箱裡的其他蘋果也弄爛,“爛蘋果”的可怕之處在於它那種驚人的破壞力。一個正直能幹的人進入一個混亂的部門可能會被淹沒,而一個無德無才者能很快將一個高效率的部門變成一盤散沙。

經營企業的人對這個定律再熟悉不過了。

定律4:木桶定律

一個木桶是有眾多木板箍在一起的,它能盛多少水,不取決於桶壁上最長的那塊木板,相反卻取決與桶壁上最短的那塊木板。人們把這一規律總結為“木桶定律”或“木桶理論”。

要想多成水——提高水桶的整體效應,不是去添加水桶最長的那塊木板長度,而是要下功夫依次加長木桶上較短的那些木板。推而廣之,在一個系統中,整體的效益往往取決於系統的單薄環節——機最短的木板,在企業和個人方面也是。

這個定律相信大家都聽過,也經常以此為例來講“補短板”。

定律5:馬太效應

什麼是馬太效應?你可能甚至沒聽過,但是你肯定聽過有人抱怨“窮的越來越窮,有錢的越來越有錢”,這就是馬太效應。

20世紀60年代,知名社會學家羅伯特莫頓初次將“貧者越貧,富者越富”的現象歸結為“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一個突出的現象就是,人類在資源的分配上,《馬太福音》所預言的“貧者越貧,富者越富”的現象十分清楚;富人享有更多的資源——金錢、榮譽以及地位,窮人卻變得一無一切。

日常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朋友多的人,會藉助頻繁的交往結交更多的朋友,而缺少朋友的人則越來越自閉;名聲在外的人,會有更多的出頭出面的時機,因此更加知名;容貌漂亮的人,更引人注目,更有魅力,也更輕易討人喜歡。有時,一些時機的大門甚至是專門為他們敞開的,比如:演員、模特;一個人受的教育水平越高,就越可能在高學歷的環境裡任務或生活。

金錢方面也是如此:即使投資報答率相同,一個本錢比他人多十倍的人,收益也多十倍;股市裡的大莊家可以興風作浪,而小額投資者往往血本無歸。

比如人家王爸爸先定的小目標就是先賺1個億,你我這個月的目標可能只是省下100塊!

定律6:鯰魚效應

理解這個,先看一個故事:古時分日本漁民出海捕鯰魚,由於船小,回到岸邊的時分鯰魚簡直都死光了。但是,有一個漁民卻十分幸運,他捕撈的鯰魚都可以活著到岸。人們都感到疑惑,他的船、船上的裝備以及裝魚的船艙,也沒什麼不同啊,為什麼他的鯰魚能不時活蹦亂跳的呢?自然,他的魚就能賣上高價,可是他人也只能是乾瞪眼看著。這種狀態不時繼續著,那個漁夫都成百萬富翁了,人們還是百思不得其解。

直到幾年以後,這個漁夫身染重病不能出海捕魚了,他才把秘密通知了他的兒子。原來,他在盛鯰魚的船艙裡,放進了一些狗魚。鯰魚和狗魚天生就是死對頭,為了對付狗魚,鯰魚就要竭力還擊。敵對雙方都處於緊張的狀態中,自然生的天性就被調動起來了。

這就是“鯰魚效應”,道理很簡單:引入競爭可以激活組織或許集體的內部生機,對於整個市場也是如此,當年小米的加入把整個手機市場給激活了,消費者同樣得到了物美價廉的智能手機。

定律7:羊群效應

一群羊在草原上尋覓著青草。它們十分的自覺,左衝右撞,雜亂無章。這時,一頭羊發現了一片肥美的草地,並在那裡吃到了新穎青草。群羊就緊隨其後,一哄而上,一會就把哪裡的青草吃了個乾乾淨淨。於是,人們就這種基於從眾心理而產生的盲從現象稱為“羊群效應”。

這個規律是不是就在你身邊呢?

許多人看著別人開店掙錢,你也開店,看著別人都去排隊買房,你也去買......

在我們身邊還有很多有趣的經濟學定律,瞭解之後你會發現原來經濟學可以這樣有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