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山脉区域战略新兴与高成长绿色产业发展

秦巴山脉区域坚定走好生态优良、产业绿色循环低碳的文明发展道路,形成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更好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一圈多轴一网二区”的区域空间格局划分

秦巴山脉区域周边涉及的以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兰州和西宁为中心的7个大城市是核心、高梯度“点”和主增长极,形成并发展环秦巴山脉区域特大城市圈(围合外缘,一圈)。

位于秦巴山脉区域内外的22个地级行政单位是中心、中梯度“点”和次增长极,形成并发展秦巴山脉区域中心城市纵横多轴(多轴)。

秦巴山脉区域内的119个县(区、县级市)为散点县域城镇,形成绿色循环发展“珍珠”城镇串成的“网”(围合局域,一网)。

秦巴山脉区域空间格局划分的生态农业区(过渡区)、生态保护区(内核区)作为“二区”。

按照“圈”“轴”“网”“过渡区”“内核区”的层次,设置5类不同特色绿色产业战略发展区。在从外缘的“圈”到生态保护内缘的“内核区”方向,生态保护强度逐步增大;而在反方向,产业发展强度逐步增大。此即“生态–产业协同双向梯度发展”的新模式。

二、区域产业布局原则

1. 生态优先,绿色循环,整体布局

生态敏感性较高的区域,重点开展生态保护,适度发展高成长绿色产业;生态敏感性一般的区域,大力发展高成长绿色产业,适度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敏感性较低的区域,强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2. 产业升级,职教提升,乡村振兴

发展战略新兴与高成长绿色产业,促进产业升级,提升产业价值。优化职业教育、基础教育体系,促使居民职业能力提升。实现乡村振兴、产业体系完善的区域发展目标。

3. 区域协同,集聚演化,逐步发展

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缩小整个区域发展差距;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整个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城市群间产业链的合理分工;弥补区域在人才、产业水平等方面的不足。

采取集聚发展模式,突出其规模效应和知识溢出效应,促进区域内产业竞争力提升、资源配置优化和企业技术创新。

先期以环秦巴山脉区域城市群内部协同发展为主,形成5个城市群协同发展区,逐步转为整个区域内地级中心城市、县(区、县级市)的整体协同。

秦巴山脉区域战略新兴与高成长绿色产业发展

图1 秦巴山脉区域先期发展模式图

三、区域新兴产业布局

成渝城市群协同发展区:以成都、重庆为协同发展重点双核心城市,秦巴山脉区域四川、重庆片区中心城市为产业发展“轴”支架;以四川绵阳为例,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产业和数字创意产业。

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区:以武汉为协同发展重点核心城市,秦巴山脉区域湖北片区中心城市为产业发展“轴”支架;以湖北襄阳为例,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和数字创意产业。

中原城市群协同发展区:以郑州为协同发展重点核心城市,秦巴山脉区域河南片区中心城市为产业发展“轴”支架;以河南洛阳为例,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和数字创意产业。

关中平原城市群协同发展区:以西安为协同重点核心城市,秦巴山脉区域陕西片区中心城市为产业发展“轴”支架;以陕西宝鸡为例,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产业。

兰西城市群协同发展区:以兰州、西宁为协同发展重点双核心城市,秦巴山脉区域甘肃片区中心城市为产业发展“轴”支架;以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重点发展民族医药和新能源。

秦巴山脉区域战略新兴与高成长绿色产业发展

图2 秦巴山脉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重点产业布局图

四、区域高成长型服务业布局

全域布局高成长型服务业,推动构建符合发展趋势的现代绿色产业体系。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和示范基地建设,提高创新能力,扩大产业规模,增强秦巴山脉区域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支撑条件。

以区域周边5大城市群的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兰州、西宁7个核心大城市为主体,引领秦巴山脉区域高成长型服务业整体发展。

以洛阳、南阳、襄阳、绵阳等秦巴山脉区域各省(市)基础较好的地级中心城市为重点发展城市,支撑区域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以陇南、广元、商洛等地级、县级诸多城市为多个节点,推动建立秦巴山脉区域腹地的现代服务业网络。

五、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布局

在秦巴山脉腹心区域,依托中药材的资源优势,以资源主导型中药产业为主,加快现代中药与民族药制造的发展.

在环秦巴山脉区域城市群中,依托核心大城市资金、技术、人才优势,以技术主导型生物医药产业为主,主要进行技术开发并引领行业发展。

在研发环节,加大对医药研发的支持力度,鼓励周边核心城市的相关研发机构在秦巴山脉区域设立分支机构,逐步培育自主研发的能力和环境。

在生产环节,全绿、深绿区域以生态农业的中草药种植为主,充分利用生态农林用地,以“产销研”模式来发挥原材料价值、提升区域内居民收入;中绿、浅绿区域以现代中药与民族药制造环节为主,主要依托中小城市的专业园区集聚发展,寻求资金、技术及相关生产型服务业的支持。

结合秦巴山脉区域及环秦巴山脉区域城市群的不同优势,通过智慧平台和快速交通的衔接,统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形成共享、交流、互通的产业网络,推动分工协作,提升发展效率。

秦巴山脉区域战略新兴与高成长绿色产业发展

图3 秦巴山脉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模式图

六、区域产业发展建议

1. 坚持绿色经济为主的产业发展道路

设立秦巴山脉区域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跨区域设置秦巴山脉区域绿色生态产业扶植发展基金。制定高门槛的产业准入标准,共同打造“秦巴旅游”“秦巴绿色食品”地理标志。

2. 打造新的跨区域协作政策机制

消除行政区划阻隔,建立秦巴山脉区域省级联席会议制度,同谋发展、交流信息、消除隔阂、解决问题、共享成果。建立政府秘书长定期会商机制,敦促、协调、组织跨区域合作。办好“秦巴论坛”,推进学术、人才交流,为政策科学决策发挥智库作用。

3. 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优秀人才

建立多层次的人才池,为产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本支持。调整区域内部的高等职业院校培养方向,提升区域自有人才的匹配能力。

4. 加强绿色资本输入

以政府财政资金为引导,利用社会资本建立专项基金,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探索多种融资模式促进生态与产业融合发展,吸引风险投资,鼓励绿色金融发展。

5. 推动绿色产业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

制定数字经济战略发展纲要,组织实施“互联网+”数字经济试点,布局建设综合性跨区域战略新兴产业创新中心。把绿色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提高区域内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6. 培育社会企业与制度企业家

社会企业与制度企业家是稀缺资源,加大支持培育力度,引导发挥制度企业家在秦巴山脉区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成长绿色产业的作用。

7.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绿色产业融合发展

推进战略性新兴与高成长绿色产业建设项目的企业化经营、产业化运作,将项目推向市场。注重引进民间资本,使产业项目市场化经营落到实处,强化产业的自我造血功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