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朴素天文学知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蕴含的天文观念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最初是来源于原始时期。众所周知,人类是群居动物,在集体中劳动,共同生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创造了很多的生活工具和娱乐的产物,与此同时

对自己不能解释的事情,就借助神话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看法。但是由于人类认知水平低下,从而导致一些故事都带有神秘色彩。

从“盘古开天辟地”这个神话中,可知古人对宇宙形成的看法,女娲炼石补天、嫦娥奔月等也都能反映出古人对天文学的认知。蒲松龄的《雷曹》中更是以古代的天文学知识作为理论依据,阐述了古人对于宇宙的奇思妙想。由此可知,早期的神话故事是以神话来解释人们未知的自然原理,后期的神话以人们已有的学识来创作神话故事。

本文将会重新审视古代神话知识,借此既可以了解古人对于天文学的认知,也能够更深层次的去理解神话本身的内涵。

早期朴素天文学知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蕴含的天文观念

女娲造人

一、盘古开天辟地与宇宙的演变

想必大家都听说过盘古开天辟地这个神话故事,讲述的是宇宙混沌一片,有一个巨人名叫盘古,他在混沌中睡了一万八千年,醒来之后发现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斧头,朝黑暗劈了过去,就听见一声巨响,慢慢的周围也就变得亮堂起来,轻而清的东西逐渐上升,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天和地就由此形成。

从这则神话故事中可以看出这其中涵盖的天文学的知识。这个神话在三国时期吴国徐整的《三五历纪》中有记载,主张的是宇宙是有起始,有创生的,其表现在盘古是宇宙精华所诞生,在长大之后开天辟地,才有了天和地,有了阴阳之气。他认为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等大,这也是盖天说的模式。后人在考古过程中发现人类始于南方古猿,由此可见,盘古时期人类的祖先已经存在了,也因此猜测盘古开天辟地这个神话是古人对于天地起源的一种猜想。

1、浑天说(以张衡为代表)

张衡提出的浑天说的思想与《三五历纪》的说法有关,但浑天说的核心思想是天地关系,认为地球不是单独存在的,它和其他恒星都布于一个天球上,天球犹如弹丸,而地球身处弹丸中心,生存在天内,天大于地。浑天说这一方手中也是有法宝的,他们有当时最先进的观天仪器—浑天仪,也正因此,他们能够用最精确的观测结果来支撑浑天说的观点。

浑天说被提出后,并没有取代盖天说,反而导致两家争论不休,各持一方。但是从我们现在已知的文学知识,可以看出浑天说还是比盖天说要全面许多,能够更好的解释许多的文学现象。而且在唐代时期,人们的天文知识的进步,让他们从此否定了盖天说的说法,从而使得浑天说在中国古代的文学领域称霸了上千年。

早期朴素天文学知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蕴含的天文观念

2、创生说(以老子为代表)

在在先秦时期,就有人认为宇宙是生成的,是逐渐演变产生的,而且这个观点也是当时的主流思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就是老子。老子的《道德经》中曾阐述了宇宙是生成的,是一个逐渐演变过程生成的的思想。之后司马迁的《史记》中也有记载阴阳家邹衍主张宇宙创生说的思想,他的思想在当时古中国深受诸侯们的欢迎,到了汉代,更是有很多人持有这种观点。由此可见,在中国古代,宇宙创生说是主流思想,盘古开天辟地所反映的核心思想也是当时古人在宇宙起源问题上的普遍认识。

3、宇宙是亘古长存的(孔子)

在古代,与宇宙是有起始演变之说相反的看法,是认为宇宙是亘古长存的,而这一观点的代表性人物是孔子。在《庄子·知北游》一文中就记载了孔子和徒弟的一段对话,其中就反映出了孔子以万物的衍生作为理论依据,他认为任何一个物体的产生,都是由其母体衍生出来的,也正是因此,宇宙是无始无终的。

中国的宇宙起源的知识在汉代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特点就是用阴阳学来解释天地的形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淮南子·天文训》。这本书的内容是阳气比较轻,而阴气浑浊、重,正是因为这样的特点,阳气可以上升成为天,而阴气则下沉成为地,这种说法在古代的宇宙起源学中也是有重要地位的,从中也可以看出它影响到了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具体体现在神话中的“阳清为天,阴浊为地。”

对于宇宙的演变过程,张衡在《灵宪》中也有提到,他把宇宙的形成过程分为溟涬、庬鸿、太元等阶段,而且表明每个阶段都持续了很长时间。他的说法比较抽象,而在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中就表达的很明确,表明是一万八千年,由此可见,古代的一些天文学作品和神话故事之间还是有所关联的。

早期朴素天文学知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蕴含的天文观念

综上所述,盘古开天辟地这个神话故事是根据当时的主流思想而创作的,从中也可以看出,人们并没有把盘古描述成一个超自然体,盘古也是有其成长过程的,也是经历了生死。在后世的传说中,正是因为盘古的死才造就了世间的山川河流,所以,这个神话对于人们的认知也是很重要的,形成了天地间的万物受阴阳气的影响的观点。也正是因为这样,中国人很早就形成了有理论依据的系统的天文学知识,而不是像西方国家那样以神创论作为支撑点,导致宗教神学的发展。

二、女娲炼石补天与宇宙的结构

在古代,神话故事都是有联系的,人们都说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大地之母女娲开世造物。由于人类的繁衍,社会开始变得动荡不安,水神和火神在不周山大战,水神失败后愤愤不平,用头撞倒了支撑天地之间的支柱周山,导致天塌陷,天河之水注入人间。女娲不忍众生遭难,于是想出炼石补天的办法,才让世间万物得以安宁。在《淮南子·览冥训》文中就有记载女娲的这一丰功伟绩—炼石补天。

这个神话故事中,所反映出来的天文知识就是固体天壳概念,具体体现在天产生了裂隙,不能完全笼罩大地,天河也倾泻而下,女娲为了造福人类,选择用炼出来的五色石去补天上的漏洞,那么既然最后成功了,也就能够说明当时的古人认为天是固体的。古人们之所以会这样认为,也是因为每当人们仰望天空时,就会发现看到的恒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有什么变化,古人们并不清楚地球自转这一知识,除了认为天是固体的,也没有其他说法去解释这一现象了。其实在当时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认为天是没有质地的,是由气体组成的,但是因为没有理论依据作支撑点,也就导致这一观点没有被人认可。

早期朴素天文学知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蕴含的天文观念

女娲补天

三、嫦娥奔月与天狗食月的现象

在古神话中,也有关于爱情的神话故事,其中最后脍炙人口的是嫦娥奔月。讲述的是嫦娥偷拿了王母给丈夫后羿的不死药,在奔月之前找黄卜问吉凶,结果是大吉大利,并说在西行的过程中虽然会遇到天昏地暗,但是并无大碍,过后则是一片光明,嫦娥听后放心前去,未曾想到到了月亮上变成了蟾蜍。

这其中有令人困惑的地方,就是月亮在天上,方向是不能分辨清楚的,更重要的是占卜的人说是大吉大利,为什么嫦娥到了月亮上就变成了蟾蜍呢?

有人是这样解释的,西行是指月亮东升西落,根据月亮的运动轨迹而言,嫦娥应该西行。至于在西行途中遇到天昏地暗是因为天空中与日相对的地方就是昏暗无光的,月亮在运行过程中就会进入这一区域,这里指的就是月食,月食在持续一段时间之后就会重现光明。

在张衡的《灵宪》中赋予了嫦娥奔月这个神话故事天文学的性质,从而引发了人们对于月食的认知和讨论。其实最早有这一神话故事记载的是先秦时期的文献,《山海经》、《楚辞》等都有零星的提到。

月中有蟾蜍这一概念,在张衡之前也有出现过,长沙马王堆的汉墓中曾出土过一个帛画,画中就绘有一个星月中就有蟾蜍,月亮的下面还有一女子,一般人们就会认为这幅画描述的就是嫦娥奔月这一故事。后人也有对这一概念有过质疑,有人认为嫦娥并没有抵月,从何而来的月中蟾蜍,这些质疑也是可以理解的,胡万川就曾说:“月中有蟾蜍并不是嫦娥奔月故事的产物”,事实也是如此,在古中国一些地方早就有月中有蟾蜍的概念,只不过在创造这一神话故事时吸收了这一部分,用来阐述月食的现象。

也正是因为张衡将嫦娥奔月和月中有蟾蜍联系起来,就导致了神话在流传过程中发生了一些改变,在后世汉族中就有这样的传说,嫦娥偷吃仙丹被后羿的猎狗发现了,于是猎狗就舔了嫦娥吃剩的仙丹,也随着嫦娥一起奔向天空,猎狗追赶上嫦娥后,把嫦娥和月亮都吞进了肚子里,也就形成了月食。

早期朴素天文学知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蕴含的天文观念

四、《雷曹》与宇宙的星辰尺度

有了人们对于宇宙起源的讨论后,自然也就会出现对于星辰的猜测,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的雷曹篇就记载了商人乐云鹤的一个奇遇,内容讲述的是乐云鹤是一个很有善心的人,他为人很慷慨大方,一次偶然招待了一个落魄的人,这个人是管行施雨的雷曹,让饥饿的雷曹饱餐了一顿,雷曹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在乐云鹤遇到风浪时救了他一命,还让他避免了钱财的损失,甚至还带乐云鹤到天穹游玩了一翻,这也就让乐云鹤有机会看到了天上星辰的距离。

《雷曹》中就有一段话描述了星辰距离和大小,这也是古人第一次对星辰的认知。欧洲古希腊时期,人们就意识到地球在宇宙中是微不足道的,托勒密即就曾写道:“与世间万物的恒星相比,地球就是一个点。”但是在古代中国人的心目中,日月是天上最大的星体,它的直径有一千里左右,跟天地的尺度是没有办法相比的,星星比起月亮来说就更加小了,古人认为星体之间的距离有百里左右。

对于这种看法王充就有解释,他表明人们是以眼睛看星辰之间的大小和距离,但是他这样的说法与西方的认知相比,任然是差距很大,而且他的说法也并没有被后人所接受。晋朝的鲁胜就曾把自己的身家性命押上,表明月直径百里,星直径十里,还说前人对于星辰的尺度估计的太大了,但是最后也没有掀起太大的风浪,不了了之。但是后人也从未对此反驳,这也就说明古代中国人普遍认为天上的恒星比地球大的多。

早期朴素天文学知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蕴含的天文观念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文学作品的产生深受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主流文化的影响。就古代中国的神话故事而言,早期人们将自己无法解释的一些现象和自然以神话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于是就有了盘古开天辟地这一神话故事。而后期人们则是通过自己已有的文学知识来创造神话故事,也就有了天狗食月的说法,这也表明了人们的思想和学识一直在发生改变和进步,人们也无需再借助神话故事来解释自己无从得知的难题,更甚至以科学知识创造出一些离奇的神话故事,就像《雷曹》中的描述一样,这是人们以常理无法想象出的故事。

因此,当我们重新审视这些神话故事时,就会了解到古代的科学文化知识,也能透过这些神话故事,了解到当时的人们对于自己的一些无法解释的事情是怎么理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