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之襄樊鏖兵

【閱讀本文前,請點擊:古今看天下,再點擊關注,每天免費分享,你我共同成長】

在宋末元初,宋元之間發生了一場歷史六年的大決戰——襄樊之戰。這次戰役,南宋失敗,襄樊失守,元軍佔領襄樊,元軍進軍南宋的門戶大開,三年以後,南宋都城臨安被佔,南宋亡國。我們今天來重溫一下這段可歌可泣的歷史吧。

一、襄樊之戰的大背景

襄樊之戰前,蒙古軍已於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正月,徹底滅亡金朝,宋元已經在淮河和漢水流域北邊接界。蒙古蒙哥汗時,淳祐十二年(公元1252年),忽必烈受命從甘肅經青海、四川至雲南,消滅了大理國和吐蕃國地方割據政權,對南宋已經形成了戰略包圍的態勢。寶祐六年(公元1258年),蒙哥汗發動了全面的戰爭。二月,他命令阿里不哥留守和林,親自率軍進入西蜀。同時,他命令蒙將塔裡察、張柔進攻長江中游。又命令烏良合臺由大理率軍北上,形成對南宋的南北夾擊之勢。塔察兒部失利後,他又命忽必烈代之統軍。蒙哥汗的計劃是佔領四川,順流東下,三路大軍會師鄂州(今湖北省武昌),再東下臨安(今浙江杭州,宋的都城)。消滅南宋。蒙古軍遭到宋軍民的激烈抵抗。開慶元年(公元1259年)六月,蒙哥汗在進攻合州時,在釣魚城督戰時為火炮傷,七月,死於軍中。此時,忽必烈已率軍,於八月渡過淮河,入大勝關,抵達長江北岸。蒙哥汗的死,引起了汗位的爭奪,忽必烈不得不於南宋議和,率軍北歸。

宋元之襄樊鏖兵

元宋形勢圖

二、襄樊之戰的起因

中統元年(公元1260年)三月,忽必烈在開平繼承汗位。隨後,阿里不哥在上都也稱帝。最終,忽必烈於至元元年(公元1264)四月獲勝,取得合法汗位。忽必烈取得汗位後,於至元八年(公元1271)十一月,改國號為“大元”,並遷都至燕京(今北京),改名為中都,後又改名大都。這期間,保持元宋議和的友好局面。

宋元之襄樊鏖兵

元世祖忽必烈汗

忽必烈汗位鞏固後,經過長期精心準備,將滅宋提上日程。早前,忽必烈剛繼承汗位時,他派郝經為國信使出使南宋宣告自己繼承汗位的消息,並落實當初元宋議和南宋答應的議和協議:元宋以長江為界,宋每年納銀20萬兩,絹20萬匹。因當時的權相賈似道簽約後,不敢告知朝廷,怕事情敗露,就把郝經拘留在真州(今江蘇儀徵)。忽必烈得不到消息,派使尋找也毫無結果。至元四年(公元1267),忽必烈便依次事為藉口,決定伐宋。

當年的十一月,南宋降將劉整獻策:“攻宋方略,應當是先圖襄陽。如能得手,便可由漢水入長江,一舉掃平南宋。”忽必烈採納此策。

由此,襄樊便成為元滅宋的首選之戰,成為南宋和元爭奪戰的焦點。

三、襄樊之戰的經過

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二月,忽必烈命令蒙將阿術和劉整圍困襄樊重鎮,戰爭開始。

宋元之襄樊鏖兵

襄樊之戰形勢圖

南宋朝廷任命呂文煥為知襄陽府,兼京西安撫副使,負責襄樊防務。

襄樊由襄陽和樊城兩城構成,襄陽處漢水南岸,樊城處漢水北岸。兩城相互為援,城堅物豐,兵儲可用十年。該城成為拱衛長江的屏障。

蒙古軍採取分割包圍的戰術,修築鹿門堡,修白河城,對襄陽進行包圍。

為打破蒙古軍對襄陽的包圍,宋廷命呂文煥於當年十一月率軍攻擊蒙軍,結果慘敗。

次年(公元1269)三月,宋將張世傑率軍進攻包圍襄樊的蒙古軍作戰,被蒙古軍將軍阿術打敗。

第二年(公元1270年),蒙古軍完全完成了對襄陽城的包圍。

此時,襄樊的包圍和反包圍爭奪戰已進行了三年。由於權臣賈似道當權,欺騙朝廷,宋度宗不知軍情。其他人受到逼迫,也不敢言襄樊戰事。襄樊軍民得不到兵力和物資的有效援助,獨立作戰,軍民受困。

至元八年(公元1271)三月,蒙將阿術、劉整、阿里海牙率軍加大攻勢。宋將張貴和張順率領戰艦和援助物資增援襄樊。張順戰死軍中,張貴在襄陽城外的龍尾洲遭遇蒙軍,在作戰中被俘,不屈就義。襄樊之戰的最後一次救援失敗。

至元九年(公元1272)正月,元軍統帥才用張弘範斷絕襄樊水上聯繫的策略,用“回回炮”猛攻樊城。樊城守將範天順戰死,宋將牛富和偏將王福繼續率領樊城的軍民堅持抵禦蒙軍,終因不敵,樊城失陷。唇亡齒寒,襄陽一座孤城,在呂文煥的堅持下,糧盡兵絕,在元軍的勸說下,為保民眾,不得已降元。

宋元之襄樊鏖兵


襄樊之戰持續了六年,異常慘烈。元也付出了極大的代價,每年耗費佔政府入庫收入的近半。隨著襄樊之戰的失敗,南宋朝廷的敗亡也為時不遠了。

(原創作品,轉載註明,歡迎分享評論點贊轉發)

(於2020.2.1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