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魏趙聯軍和秦的無動於衷,陳噬力挽狂瀾改變了華陽之戰的結局

三家分晉標誌著歷史進入了戰國時代。分晉的三家中,韓國是最弱小的。韓的東西兩側是魏和秦這兩個強國,韓經常被兩國侵略討伐。然而,韓的君主不思圖強,只會到處求援,以解韓之一時之危。否則,擁有韓公子非的韓國怎麼會被秦國第一個滅掉呢?要知道韓非子的法家理論可是深得嬴政欣賞呢,可惜韓王不予採用。

就這樣,韓國以各種代價換取他國的援助,其結果就是韓國變得益加羸弱。然而,在多次求援中有這麼一次有違常理的出使——使者不卑不亢,他國火速出擊。

面對魏趙聯軍和秦的無動於衷,陳噬力挽狂瀾改變了華陽之戰的結局

這些竹簡,笨拙地記載著當年之事

韓釐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73年),趙、魏兩國聯合軍隊進攻韓國,一路所向披靡,韓國無力抵抗。魏趙聯軍打到華陽城下時,因是重鎮所以城牆穩固性和兵力人數與之前的小城不可同日而語,魏趙聯軍被阻於華陽城下。然而,因韓國兵力與魏趙聯軍相比實力相差太遠,雖暫時攻城不下但城破是遲早的事。

韓國從戰事開始時就不斷地派使者向秦國求救,但是秦國拒絕派兵救援。魏趙聯軍打到華陽時,韓國相國來到陳噬病榻前,對他說:“知道你有病在身,所以派其他人去秦國求援,可是幾撥使者都失敗而歸了。現在,情況十分危急,只能來找您了,請您務必去一趟秦國,說服秦軍出兵。”陳噬應允了。

面對魏趙聯軍和秦的無動於衷,陳噬力挽狂瀾改變了華陽之戰的結局

秦軍是否出兵,就看陳噬的了

陳噬到達秦國後,先去求見穰侯魏冉(秦昭王的舅舅,秦相)。穰侯見到韓國重量級使者陳噬,就知道韓國的情況已經很危急了,就在心中盤算著向韓國提什麼條件。他邊想著邊向陳噬打招呼,說:“韓國情況很危急了吧?要不然不會派你出使。”

沒想到,陳噬慢悠悠地答道:“還不是很急。”

情況完全出乎穰侯的預料,他生氣地說:“如果真是這樣,韓王還會派你來出使嗎?自魏趙聯軍攻打貴國開始,貴國的使臣幾次三番來到秦國向我們求救。你來了卻說不急,為什麼?”

陳筮說:“情況如果真的危急,韓國早就投降了。就是因為還沒到危急的時候,所以我才會來。”

穰侯作為秦相,很明瞭天下的局勢。當時的長平之戰還沒有發生,魏國軍事實力還很強;趙國則是趙惠文王執政,政治清明,軍力強大。這樣兩個強國,若是再瓜分韓國的土地與人口,那麼對於秦國來說,是百害而無一利。

想明白這些,穰侯也不再存有“向韓國提救援之必要條件”的心思了,說:“你不必去見秦王了,我馬上發兵救援韓國。”

面對魏趙聯軍和秦的無動於衷,陳噬力挽狂瀾改變了華陽之戰的結局

華陽城下,秦軍打敗魏趙聯軍

結局:秦軍採取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戰術,以平均每日百里的行軍速度急速前進,於八天后,突然出現在千里之外的華陽戰場上,猝不及防的魏趙聯軍被打得潰不成軍。此戰,秦軍共斬首魏軍十三萬,並將俘虜的兩萬趙軍沉入黃河中。秦軍還乘勝攻取了魏國的卷縣、蔡陽、長社和趙國的觀津,並與韓軍包圍魏都大梁,魏國被迫獻南陽以與秦國求和。

此次戰役秦國大獲全勝,收穫頗豐;而韓國雖遭受了戰爭之苦,但至少沒失去城池,這都是陳噬的功勞啊。

在那個群雄割據的年代,也只有在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使者、說客們只要能洞悉當前的局勢,並瞭解當權者的心理,動動嘴皮子就改變一場戰役、一個地區乃至國家的存亡還真不是一件很難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