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變古亂常,不死則亡。老祖宗留下的忠告,還有人知道嗎?

俗語作為我們生活中經常使用的語句,因為其通俗易懂、簡練形象等特點深受人們喜愛,尤其農村地區,每當日落時分,在村口老樹下三五老友聚集在一起談論最近見聞,這時如果我們湊上前去聽他們交談就會發現俗語已經完全融入了人們的生活,它們的存在令人們之間的交流變得更加方便且富有趣味。

因為俗語來源於人們的日常生活,所以其涉及範圍十分廣泛。從衣食住行到為人處世,我們都能找到一些俗語與之對應。今天我們便來講述一句關於法規的俗語:變古亂常,不死則亡。這句老祖宗留下的忠告,現今還有人記得嗎?

俗語:變古亂常,不死則亡。老祖宗留下的忠告,還有人知道嗎?


一般的俗語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大多已不知道其出自何處,但這句俗語不同,它有著明確的出處,其出自《史記·晁錯列傳》中:“語曰‘變古亂常,不死則亡’,豈錯等謂邪!”。

《史記》被魯迅先生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不可否認《史記》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這本史書不僅一些篇章人們耳熟能詳,文章中的更是有許多話語在一代代的流傳中成為人盡皆知的俗語。

俗語:變古亂常,不死則亡。老祖宗留下的忠告,還有人知道嗎?


比如今天我們所講的這句俗語,在這句話中“古”與“常”指的是古代制度與常見法規。意思是說:隨意改變古代制度並弄亂常見法規的人,他們即使不會死亡,最終也會落得逃亡的下場。變古亂常也稱作變古易常,是為了說明古制法規的重要性。

規矩在我們生活中十分重要,常言道“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對於團體而言規矩又指制度,它們具有指導和約束的作用,我們生活的各行各業都有一定的行業準則,人們做事情大多都按照此常規來進行。

俗語:變古亂常,不死則亡。老祖宗留下的忠告,還有人知道嗎?


而對社會而言,規矩也指法規,制度與常規是社會存在並維持必不可少的條件。它明確了社會成員何事能做何事不能做,維持著社會的平穩進行,規範著人們的生活。在和平時期隨意改變古制,變改常規很容易造成嚴重的後果。

因為制度本身具有一定的程序性,人們的生活和活動皆遵循此制度,所以一旦擅自改動,程序性就會混亂,對於團體與社會而言都會產生影響,而這些變化最終也會反過來影響改變制度的人,使他們落得死亡或者逃亡的下場。

俗語:變古亂常,不死則亡。老祖宗留下的忠告,還有人知道嗎?


但這不是說古制與常規應是一成不變的,墨守成規只會故步自封,將自己侷限於一方小的天地,使自己眼界受限。

古人云:窮則變變則通。當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我們必然要做出改變。眾所周知,商鞅變法使得秦國從弱小漸漸變得強大,為最終秦王掃六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如果秦國繼續守著古制,恪守常規,那麼最終秦國極有可能只是歷史上眾多國家之一,而不會是我國第一個封建統一王朝。

俗語:變古亂常,不死則亡。老祖宗留下的忠告,還有人知道嗎?


再看千年之後的清朝,閉關鎖國使我國逐漸落後於世界,統治者整天沉浸在天朝的美夢之中,直到西方列強用火炮轟開了我國的國門,這時人們才清醒過來,開始展開戊戌變法等各種改革,可惜為時已晚,清朝這艘航行已久,變得破敗不堪的大船已經到了難以修復的地步,辛亥革命的槍聲徹底推翻了古制,為當時的中國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所以由此可見,這句俗語並非是告誡人們要謹遵古制常規,而是提醒人們不要隨便改動它們。哪怕時至今日這句俗語依然適用,老祖宗用自身的經驗總結留下的忠告,我們要常記於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