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弥思老虎

记于清代袁枚《子不语》。

五台山某禅师收养一名幼儿,不到三岁。

五台山高,禅师为了将孩子培养成一代高僧,禁止其下山。就是平时与小沙弥接触也只禅师一人。

大约十余年后,禅师首次同弟子下山,而小沙弥遇见山下的牛马鸡皆不认识。

禅师只好一一指认并告之,小沙弥唯唯间默默记下。

少顷,路边过来一名少妇,小沙弥又惊又奇的问师父;“这是何物?”

禅师见小沙弥神色慌喜,心中怀疑这小子动心了。

于是,摆出一严肃的脸,正告沙弥;“此名为老虎,人若靠近它,必被其咬死,尸骨无存也。”

这事若从近处找起,无一不对应我们年少时,父母告之游戏机的恐怖;仿佛进了游戏机室就坠落成“坏孩子”了。

又如一直强调学生不要早恋,要以学业为主。要是早恋了,无一不是携泰山超北海之势,将这棵“芽”扼杀。

至于为啥不能玩游戏,为什么不能早恋?父母从来都不会给孩子一个明确的答案,只知道他们的父母也是这样做的。

如果要真真向上追,还得从文化传统入手。

人,生而有欲,这种欲望是不可避免的。否则就不可能理解中西方文化中都有视欲望为洪水猛兽。

老子主张“邻国相望,鸡犬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样人们才会“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不少人把这句话理解为小国寡民,理想中的乌托邦社会。实则在实现这些东西,必须“恒使民无知无欲”。没有见过好的东西,不会产生选择的意识。

这样对外界一般无知自然永远不会有怨怼之言,安心的住下了。

千年来,大而治国,小而齐家,所用的方法都渗透着老子的方法。

至于清初闭关锁国的政策,也是透着这一股“无知无欲”的味道。

封建时代,把少女少妇关于深楼大院之中,金屋藏娇;其主要上的不是怕外人看见,恐怕是怕里面的人看见,丛生了“选择”的想法。

故事中的禅师正告沙弥,见“虎”咬之必死。

把欲望妖魔化,使之不敢多想,这也是压抑欲望的手段之一。

这种方法往小的说是压抑人性,往大的说是封建统治者愚民的手段。

这种上下交相愚弄的结果造成了国力衰微,而又夜郎自大;知识萎缩,而又自以为是。有时这种愚弄转化为自我欺骗,吃不着葡萄说葡萄是酸的,这更是可怜而又可悲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