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群体免疫”是不是伪科学?

理性思考后且行且珍惜


群体免疫本质上是一个流行病学的专业词汇,与疫情是否加以控制没多大关系。

群体免疫大体分为两种:

1,被动免疫:既因条件所限,对疫情无法强力控制及治疗,任由疫情扩散。以新冠病毒为例,80%的感染者是轻症状,甚至是无症状。假设一个地区人口全部感染,那么群体免疫就会在这80%的轻症感染者中产生,其他20%重症危重症感染者,很难熬过去,这种群体免疫的代价是非常沉重的,病死率将会超过20%,社会体系有崩溃的可能。

2,主动免疫:既隔重点爆发区域,隔离所有感染者,医疗资源向重症倾斜,减少死亡率,同时研发疫苗。这样会把病死率降到最低程度,同时在一定区域内会出现一部分群体免疫者,但大部分区域是非免疫人群,这是一个风险点,不过如果疫苗可以及时研发出来,这个风险也就不存在了。中国就是这种方式对抗疫情,这也是最具有人性化,最科学,最有效的方式。

可以这样说,如新冠病毒这样大范围的全球爆发,无论采取各种手段面对疫情,无论控制与否,人类最终会走向群体免疫:

全部感染一遍,或者是疫苗研发成功。


首席草根评论员


群体免疫是不是伪科学?

人类经过了许多次的病疫,这些病毒经过反复的对人类的侵扰可以触使人类的免疫力的提高,尤其是在自然界低级动物群落里效果显著。

比如许多的动物能够在非常肮脏的环境下生活,而健康成长。

旧的病毒密码被生物界破解,而使生物界产生抗体,被大多数生物的免疫系统锁定,对生物不起作用。

但是病毒这个简单的生物能够很快的产生新的变异,也就是生理密码改变,而成为新的病毒。

而人类的抗体无法破解,其结果是在人类身体中破坏人类的生理密码,栖身在人体中,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使人身体出现毛病。

使人类生理功能及系统失去功能,生命器官衰竭,终止人类的生命再继续。

那么,人类的群体免疫能不能产生抗体呢?

人类的抗体也会衰竭,用者兴,废者衰。

如果长期的有病毒侵扰,人体就会产生抗体,如果没有病毒侵扰,人类这方面的免疫力就会废掉。

比如一年一度的气候变化,使许多人不适应,而感冒。

有的人,不会在这时候感冒,这就是免疫力强与弱的差别。

这次的新冠肺炎病毒致死的都是免疫力差的人,或有多种疾病的人。

他们的抗体不能够应付如此强烈的病毒侵扰,而抵抗不住,使生命走到终点。

那么群体免疫有没有用呢?

同样的病毒,多次的侵扰人类身体中,就会产生免疫力。

如果一阵风吹过之后再也没有了,人类的免疫力就会忘记这个病毒,而休息,最后彻底忘记。

没有了破解这个病毒密码的能力,这个群体免疫就是失败的。

人类在病毒中生存,而时时刻刻的抵抗病毒,免疫抵消病毒感染,就能健康生活。

如果一个人的免疫系统功能被摧毁,这个人是一分钟也不能生存的。

比如一个人的白细胞减少到一个极限,这个人只能在无菌室里面生活,而不能接触大自然。

新冠肺炎病毒是一个新的病毒,如果是匆匆过客,下一次光临人间是十几年之后,而不是经常来,人类还不能形成系统的免疫力来抵抗这个病毒。


宝树白石


对某种病原微生物所致的传染病的防治,要么杀灭病原体,要么严防死守不让其感染,再有就是被感染,与疾病作斗争,战胜病原体,获得对这种病原体的免疫力。

对于前两种方法,历史证明不太可行。人类历史上被消灭的传染病屈指可数,如天花、鼠疫。而要通过隔离病原体来防病也不现实,现在人员交流这么密切,防不胜防。那么,最后的方法就是获得对某个传染病病原体的免疫力。

当一个人获得了免疫(如得病后,或打了疫苗),他就不会再感染,当一群人(一定比例)获得免疫后,人群中就建立了“免疫屏障”,这个传染病就不会流行,因为传播途径切断了。

我们知道,在人群中要建立对某个病原体的特异性免疫屏障,有两个方法: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主动免疫可通过感染病原体(生病或无症状感染)获得,也可以通过注射疫苗(减毒病原体或毒素)获得。被动免疫是直接注射某种病原体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获得。

就新冠病毒而言,目前为止,疫苗和特异性免疫球蛋白都没有研发出来,要获得免疫的唯一途径就是感染新冠病毒。这就是国外采取“群体免疫”措施的理论依据。

大家熟悉的小孩打预防针,即计划免疫,就是国外发明的对付传染病的“群体免疫”法,现已推广为世界通行的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