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群體免疫”是不是偽科學?

理性思考後且行且珍惜


群體免疫本質上是一個流行病學的專業詞彙,與疫情是否加以控制沒多大關係。

群體免疫大體分為兩種:

1,被動免疫:既因條件所限,對疫情無法強力控制及治療,任由疫情擴散。以新冠病毒為例,80%的感染者是輕症狀,甚至是無症狀。假設一個地區人口全部感染,那麼群體免疫就會在這80%的輕症感染者中產生,其他20%重症危重症感染者,很難熬過去,這種群體免疫的代價是非常沉重的,病死率將會超過20%,社會體系有崩潰的可能。

2,主動免疫:既隔重點爆發區域,隔離所有感染者,醫療資源向重症傾斜,減少死亡率,同時研發疫苗。這樣會把病死率降到最低程度,同時在一定區域內會出現一部分群體免疫者,但大部分區域是非免疫人群,這是一個風險點,不過如果疫苗可以及時研發出來,這個風險也就不存在了。中國就是這種方式對抗疫情,這也是最具有人性化,最科學,最有效的方式。

可以這樣說,如新冠病毒這樣大範圍的全球爆發,無論採取各種手段面對疫情,無論控制與否,人類最終會走向群體免疫:

全部感染一遍,或者是疫苗研發成功。


首席草根評論員


群體免疫是不是偽科學?

人類經過了許多次的病疫,這些病毒經過反覆的對人類的侵擾可以觸使人類的免疫力的提高,尤其是在自然界低級動物群落裡效果顯著。

比如許多的動物能夠在非常骯髒的環境下生活,而健康成長。

舊的病毒密碼被生物界破解,而使生物界產生抗體,被大多數生物的免疫系統鎖定,對生物不起作用。

但是病毒這個簡單的生物能夠很快的產生新的變異,也就是生理密碼改變,而成為新的病毒。

而人類的抗體無法破解,其結果是在人類身體中破壞人類的生理密碼,棲身在人體中,破壞人體的免疫系統,使人身體出現毛病。

使人類生理功能及系統失去功能,生命器官衰竭,終止人類的生命再繼續。

那麼,人類的群體免疫能不能產生抗體呢?

人類的抗體也會衰竭,用者興,廢者衰。

如果長期的有病毒侵擾,人體就會產生抗體,如果沒有病毒侵擾,人類這方面的免疫力就會廢掉。

比如一年一度的氣候變化,使許多人不適應,而感冒。

有的人,不會在這時候感冒,這就是免疫力強與弱的差別。

這次的新冠肺炎病毒致死的都是免疫力差的人,或有多種疾病的人。

他們的抗體不能夠應付如此強烈的病毒侵擾,而抵抗不住,使生命走到終點。

那麼群體免疫有沒有用呢?

同樣的病毒,多次的侵擾人類身體中,就會產生免疫力。

如果一陣風吹過之後再也沒有了,人類的免疫力就會忘記這個病毒,而休息,最後徹底忘記。

沒有了破解這個病毒密碼的能力,這個群體免疫就是失敗的。

人類在病毒中生存,而時時刻刻的抵抗病毒,免疫抵消病毒感染,就能健康生活。

如果一個人的免疫系統功能被摧毀,這個人是一分鐘也不能生存的。

比如一個人的白細胞減少到一個極限,這個人只能在無菌室裡面生活,而不能接觸大自然。

新冠肺炎病毒是一個新的病毒,如果是匆匆過客,下一次光臨人間是十幾年之後,而不是經常來,人類還不能形成系統的免疫力來抵抗這個病毒。


寶樹白石


對某種病原微生物所致的傳染病的防治,要麼殺滅病原體,要麼嚴防死守不讓其感染,再有就是被感染,與疾病作鬥爭,戰勝病原體,獲得對這種病原體的免疫力。

對於前兩種方法,歷史證明不太可行。人類歷史上被消滅的傳染病屈指可數,如天花、鼠疫。而要通過隔離病原體來防病也不現實,現在人員交流這麼密切,防不勝防。那麼,最後的方法就是獲得對某個傳染病病原體的免疫力。

當一個人獲得了免疫(如得病後,或打了疫苗),他就不會再感染,當一群人(一定比例)獲得免疫後,人群中就建立了“免疫屏障”,這個傳染病就不會流行,因為傳播途徑切斷了。

我們知道,在人群中要建立對某個病原體的特異性免疫屏障,有兩個方法:主動免疫和被動免疫。主動免疫可通過感染病原體(生病或無症狀感染)獲得,也可以通過注射疫苗(減毒病原體或毒素)獲得。被動免疫是直接注射某種病原體的特異性免疫球蛋白獲得。

就新冠病毒而言,目前為止,疫苗和特異性免疫球蛋白都沒有研發出來,要獲得免疫的唯一途徑就是感染新冠病毒。這就是國外採取“群體免疫”措施的理論依據。

大家熟悉的小孩打預防針,即計劃免疫,就是國外發明的對付傳染病的“群體免疫”法,現已推廣為世界通行的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