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這些行為扼殺了孩子的靈性

最近幫孩子選書,看到了果麥文化出版的一本《孩子們的詩》,收集了3-13歲小朋友寫的詩,這出自孩子之手的小詩,直率天真,但卻難得的真實動人:

姜二嫚(7歲)

晚上

我打著手電筒散步

累了就拿它當柺杖

我拄著一束光

同時還有一個調查顯示:91.2%的中國小學生寫作有問題。其中,89.3%甚至表明:厭惡、害怕寫作。

這一矛盾的現象昭示著這樣一個現實:我們的孩子正在被無形的事物扼殺靈性。

1. 學校老師照本宣科

現在學校老師本身只在文學領域裡面講授語文,總體的視野相對狹窄,但實際拋開文學只談語文無疑是本末倒置的,語文從來是有關素質、無關應試的學科,需要時間沉澱,不可急於求成,一個有素養的學生,應該是會讀書、會寫作、充滿靈性的學生。

2. 語文培訓充滿功利性

現實生活中,有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所有的事情一旦和考試貼上關係,就會逐漸走向應試的道路。閱讀都是一道題一道題刷出來的;作文都是被範文、範句,用一個模子倒出來的,甚至是之前準備好的作文考試時候拿出寫,目的只有一個——分數,或者說拿到分數的方法。

3. 孩子沒時間讀書

孩子在沒上學的時候,很多家長都安排了每晚的閱讀時間,一般是繪本閱讀,直到孩子上學,這個問題似乎成了一個挑戰。我不知道大家是怎麼安排的?是不是也是學校作業做不完,還有各類英語、奧數、大語文。然而沒有閱讀能力,再多補習也白搭。

這些問題追本溯源,無論我們是在學習哪些方面,孩子可能不知道怎麼去深度閱讀、批判性思考、創意寫作,更談不上邏輯訓練,大量重複的訓練,忽視了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更扼殺了孩子的學習興趣和靈性。

提高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不能只靠偏執的做題,更關鍵的在於提升孩子的課外閱讀量。當前在做課外閱讀的也有一些,我在深入瞭解之後推薦“有卷讀書”這一家,這是一家專注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機構,提升孩子閱讀興趣、降低閱讀難度、提高閱讀質量,只有這樣才能精讀、細讀、深度閱讀,同為教育行業從業者,非常認可其設置的名曰“雙課雙導”的學習模式,貼閤兒童生活習性,每天不佔用很多時間,也能讓孩子每週完成一本書的閱讀。

孩子在快樂中學習,才能快樂的成長。孩子才能做到眼底有光,心中有愛。

別讓這些行為扼殺了孩子的靈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