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今日港交所上市,它憑什麼能活102歲?

11月26日,阿里巴巴正式登陸港交所上市。本次阿里巴巴的股份代碼為9988,全球發售5億股,其中香港發售1250萬股,開盤價187港元,較發行價大漲6.25%。

截至午盤,港股阿里巴巴漲6.87%,每股報188.1港元,成交額98億港元,市值40229億港元。

阿里今日港交所上市,它憑什麼能活102歲?

每個企業都想要打造“百年企業”,阿里巴巴也不例外,它的其中一個願景就是活102年。一家企業若能夠橫跨三個世紀,那得是多麼了不起的成就啊!但是在不可預知的未來裡,阿里巴巴憑什麼活到102歲?

隨著整個社會不斷髮展,特別是技術的進步與發展,大家對於未來有了更多的不確定。但是,無論社會怎麼變化,組織形態怎麼變化,內核就像一個人的思想和精神,只要這個東西在,不管碰到什麼變化和困難,人都有智慧可以走過去。

那麼回顧阿里巴巴這19年走過來的歷程,從最初湖畔花園的18個人,走到如今的6萬人,阿里巴巴的發展內核是什麼?

而對此最有發言權的莫過於阿里巴巴首席人力官童文紅。本文內容由童文紅女士在由中國企業傢俱樂部主辦的“2018中國綠公司年會”上的演講整編。(源自:筆記俠)

一、阿里巴巴的3個相信

第一個相信:對使命願景的相信

這在阿里巴巴的內部不是一句空話。馬雲1999年說這句話的時候,沒有人聽得懂,大家都不知道在講什麼,只是出於對馬雲的“盲目崇拜”,就跟著幹了。

今天即使在阿里上市以後,核心幹部都實現財富自由以後,還願意留在那非常拼命、非常努力的去工作,完全是對於使命願景的相信。

阿里今日港交所上市,它憑什麼能活102歲?

很多企業的使命願景是掛在牆上的,而阿里的使命願景跟業務綁在一起。當時做B2B,後來做支付寶、阿里雲、菜鳥物流。直到去年提出的“五新”戰略(新零售、新金融、新制造、新能源、新技術)。這一戰略的制定與“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這個使命緊密相連,一直延續,一直沒有變過。

第二個相信:對文化的相信

阿里是一家人,加入阿里之後,你的生活、工作、你的血脈就跟這家企業連在了一起。文化有很多詞可以描述:境界、親切、通透等等。

前不久的,合夥人跟所有十年以上的員工做了交流,也問到員工組織這麼大,有沒有問題?有沒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問老員工為什麼可以留在阿里?

他們說,他們看到的問題不比新員工少,但相信這個組織有進化的能力,相信組織能夠朝著不斷髮展的方向前進。

內部最喜歡形容阿里巴巴的一句話,就是“一群有情有義的人,做一件有意義、有價值的事兒。”

一輩子說長很長,說短很短。在阿里十幾年以後,所有的生活工作都跟這家公司連在一起,所有好朋友都是這家公司的人,雖然工作很辛苦、很累,但是心裡很開心,覺得很溫暖、很親切。

這就是對文化的相信,如果沒有對文化的相信,阿里堅持不到今天。

第三個相信:始終相信人是組織最重要的。

比技術更重要的是人,阿里更相信人的發展,只有每個人在組織裡得到發展,就能激發出內在的力量,就能夠同樣讓組織發展。

這三個相信是讓阿里巴巴能夠走到今天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有很多人離開了阿里巴巴自己創業,在外面創業的阿里系CEO有五百多位,他們成立了一個組織叫“前橙會”,濃濃的阿里味道。雖然他們已經離開了公司,但踏進他們的圈子,就宛如身在阿里一樣。

二、活102年=戰略×組織

組織如人,一路走來阿里巴巴也一樣。

一個組織就像一個孩子從小到大,從小的時候剛生出來到後來逐漸長大起來,組織裡的人會認為組織是一個知己。

所以,組織不能是很死板、很硬的結構,未來的組織是沒有邊界的,但組織是有自己的特性的,阿里巴巴有自己的氣質和特性,就是理想主義+現實主義。

馬雲說過,阿里巴巴有一個願景:要活102年,而且是要活得好。

102年,從乘法上科學一點來講是:戰略乘以組織,如果再理想主義一點就是:理想主義乘以現實主義。

102年一定要有一個非常前瞻的戰略,再配上一個非常鮮活組織的機體,才能永葆青春。很多人只看到阿里巴巴好的地方,其實阿里巴巴也走過很多彎路,這個過程中要始終秉承著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的結合。

最早阿里的願景是做全球十大網站,後來說要做商業的基礎設施、做平臺。現在馬雲又提出要做經濟體、全球化、生態化,還要有家國情懷,這就是阿里巴巴理想主義的一面。

理想一定要有,但是光靠理想主義,沒有現實主義,沒有成績是萬萬不可的。

阿里巴巴也有現實主義的一面,所以阿里又常說,今天最好的表現是明天最低的要求,每個人都要站在自己最好的表現之上,不斷挑戰自己。

這樣就把很虛的價值觀搞得很實,比如“獨孤九劍”(員工的價值觀行為準則),後來又有“六脈神劍”(六大價值觀),包括管理人員有“九陽真經”。

在六大價值觀的基礎上,考核幹部帶團隊好不好,推行文化好不好,有沒有領導力,這些都是非常非常務實的,在每一個週期的考核裡非常嚴肅、認真的做下來。打分、交流,這一切跟“升官發財”息息相關。

一方面,阿里是用理想主義牽引著大家不斷往前;另一方面,又非常現實主義的告訴大家,阿里是一家企業,企業必須首先自己活下來,要活的好,只有做得到好以後才可能對社會有更大的幫助和發展。

這是阿里巴巴這個鮮活的集體呈現的現實,有它的理想主義,也有它的現實主義。

三、一路走來,看組織的三個組成

阿里一路走來,到今天為止19年的時間已經過去了。

阿里今日港交所上市,它憑什麼能活102歲?

去年開始,馬雲把童文紅從菜鳥的位置撤下來,讓她回到集團的HR。童文紅講說從業務的角度重新迴歸組織的視角來看,對她自己是有很好的幫助。

做業務的時候,都是很剛猛的往前衝,而回到組織就會更全面的去看。

組織是由三部分組成的:組織文化、組織治理機制以及組織能力。

第一,組織文化

回看這19年的歷程,比如文化,阿里文化最鮮明的特色是簡單、開放,對文化的通透。

阿里對這些文化的呵護花了很多時間,童文紅認為合夥人制度就是最大的組織創新。在阿里巴巴的合夥人制度下,每個人手上的票,不會像谷歌那樣一票可以選好多票,他們對於董事會的影響,制度設計的過程、合夥人的定位到底是什麼等等,都會慎重的坐下來討論。

第一大定位,馬雲是非常明確的,就是傳承、捍衛阿里巴巴的文化,因為業務會不斷變化,但是文化和使命是不變的,特別是文化要一脈相承下來,要走102年。

公司的文化一定跟CEO相關,馬雲一直堅守著文化的傳承。每一個新員工進來都要上“百年阿里”,去年一共做了157場“百年阿里”,新員工培訓之前講歷史、文化。

最早期的時候是9天,後來因為組織規模越來越大,HR忙不過來,就想能不能搞濃縮版,現在六萬人了,不能跟兩千人一樣,就擅自改了5天版本的,這件事情後來被馬雲知道了,他堅決不同意。

他說不行,一定要改回來,他覺得業務再忙,在新員工入門階段,花上九天時間去全面完整的瞭解阿里巴巴的歷史和文化,去請更多高年級的同學,請合夥人、總裁給新員工講課,這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所以他們又從五天改回了9天,157場,每場9天,一年要花1413天的時間在新員工文化培訓上。

業務這麼激烈的競爭和快速的發展當中,只有這樣的堅守才能夠讓文化非常樸素的又非常踏實的走到今天,包括阿里還有“百年湖畔”等等。

第二,組織治理

現在可能習慣叫“治理”,當多元的經濟主體、多種經濟生態在一起時,更重要的應該是規則。

透明可以說是治理最好的基調,為什麼?凡是隻要能夠拿到陽光下的,一切都不是問題。

舉一個例子,每位員工都可以在阿里的內網(阿里味兒)暢所欲言,類似一個BBS。這個內網從第一天開始就是實名的,大家可以在上面發任何信息,甚至可以反對馬雲。

所有的發帖全部都是實名,阿里也有開放郵箱,總裁層可以收到的任何一個一線員工的意見,他們不接受匿名的任何東西。

實名就是踐行簡單、通透文化最好的行為。

有一年一個一線的員工,是B2B市場部的,他覺得主管績效考核的時候,對他的評估不公平,於是在內網發帖炮轟自己的主管,下面跟了一堆帖子。

主管也辯解,HR也辯解,都在發表觀點解釋,帖子跟的很長。阿里內部把這種叫“神帖”。當年的CTO是彭磊,CEO是老陸,發帖的那位同學和他的主管、HR五個人都坐在直播間裡,現場直播過程當中到底發生了什麼。

哪些做對了,哪些做錯了,來反思。最後結論到底是這個同學對了,還是那個主管錯了,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當中,讓所有一線的員工看到管理者的開放和坦蕩。

也讓管理者看到,其實阿里在不斷奔跑的路上,管理能力是有限的,並不是因為你是主管就是對的,這樣的事情在阿里巴巴內部並不是鮮為人見的,而是常態化、經常性的。

第三,組織能力

阿里在能力上提出了“三心四力”。

組織是一個活的基體,他們都知道,要幹好工作,心力、腦力、體力,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為什麼員工會願意付出心力、腦力、體力呢?

很多時候大家都說,越聰明的人越難管,只要你把他自己的夢想驅動力和組織的夢想驅動合成一體,他的心力、腦力、體力才會真正願意花在工作當中。


四、共同面臨的現狀

很多人說阿里很大,做得太了不起,童文紅說每次聽到這種話都如坐針氈,為什麼?

其實他們自己有很大的危機感,在漫長的歷史長河裡,19年的阿里巴巴,和百年企業來比,還只是19歲的孩子。

第一,環境的多變與不確定

其實阿里面臨著非常非常多的困難,外部的區塊鏈技術、IoT、量子等等,技術創新帶來了無限可能。

比如“雲、物、移、大、智”,現在確實泡沫比較大,雲裡霧裡的,其實“雲、物、移、大、智”才剛剛開始,未來怎樣跟產業結合,會帶來什麼樣的變化,他們都不知道,今天僅僅看到一點端倪而已。

阿里已經找不到詞形容自己,它不像一個公司,所以馬雲提出了經濟體。經濟體背後代表的是多元的、網狀的架構。

阿里的達摩院從成立到現在,已經有五百多名同事去了,而且來了一堆科學家,和他們以前做電商、網站技術是完全不一樣的。

阿里也面臨著很大的挑戰,包括從平臺到生態也是很大的一個挑戰,對一個組織的文化、治理以及整個能力來說,到底要發生什麼變化,他們自己也在嘗試。

阿里常說面向未來,其實已經不是面向未來,未來已經來了。

阿里今日港交所上市,它憑什麼能活102歲?

接近未來的過程中,是阿里正在從平臺到生態的過程,平臺到生態的共贏,對組織的挑戰是非常大的。

馬雲去年提出了一個關鍵詞,“Humble”,不光是一種理念,更重要的是一種能力。

當你面對複雜的局面,有沒有能力制定的規則和制度,如何讓設計的機制真正能夠讓各方的生態共贏,這是非常難的,他們一直在嘗試。

什麼是創新?童文紅覺得創新就是當你真的認這件事情,有120%的心想要把它做好,所有的精神都專注在那裡的時候,智慧就開了,智慧開的一瞬間,想出來的辦法就是創新。

沒有無緣無故的創新,一定是基於有迫切的客戶價值和需求。

阿里的員工平均年齡26歲,有一個400多人的集團直屬幹部的管理隊伍,是阿里巴巴的組織部,組織部裡有越來越多的理工男,去年組織了400人的感知之旅,把全集團業務分成13個大模塊,阿里雲、菜鳥是其中一個模塊。

同時又分成一百三十幾個小組,到各個生態的角色裡去。去各個生態角色裡訪談消費者、上游企業、投資人、合作伙伴、ISV等等。兩天時間回到團隊以後,做大型的組織演練,有點像系統排列。

沒有人告訴他們應該怎麼做,他們在自己的創新裡參照了遊行理論,從心理學上看到的家庭序列排列,把這群人分成13個大組感知,讓大家原音重現,感知他和消費者之間是什麼關係。

原來很擔心,一幫理工男能不能受得了這麼感性的東西,結果大家非常有感觸:大家感受到在互聯網快速發展過程中,為爭奪市場帶來的客戶體驗的下降;感受到在發展過程中,他們的合作伙伴、ISV在狹小的生長空間裡想要發展,想要壯大的心。

大家有了體會之後,就能找到怎麼解決問題了。

第二,組織的挑戰

組織方面他們也有很多創新。未來的世界是模糊的、不確定的,網狀的組織裡也是一樣。他們把新賽道上很多團隊做了單獨的股權激勵計劃。

阿里已經是一艘大航母,不能把所有的東西拴在這艘航母上,有很多網狀的組織結構,比如HR某些團隊就是合弄制。

阿里巴巴倡導平凡人、平凡心,成就非凡事。童文紅還經常開玩笑,如果今天她來阿里巴巴,估計簡歷都遞不進去。

現在是非凡人、平凡心,做非凡事,所以人的內核不能變。我們很多年前提出來,阿里巴巴的內核是:聰明、樂觀、平實、自省。

馬雲是集團最大的CPU,今年又在這四個方面上加了三個觀:未來觀、全局觀和全球觀。

馬雲一直在身體力行,他的時間很寶貴,但是他每個月把全集團未來潛在的總裁班子都選出來,大概有20多個人,每個月花一天時間跟大家泡在一起,互相交流對行業的看法,帶大家開眼界、拓展思維。

阿里巴巴雖然有很高的理想主義,但是非常腳踏實地的做事情。

所以,人才戰略也好,組織創新也好,一定只有內化、細化成非常紮實的行動,才有後面真正的成果出來。

一切並不都是光鮮的,他們一路走過來犯了很多錯誤,也走了很多彎路,但是隻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就能走得過去。

人的發展是最重要的,童文紅去年問馬雲,她也沒做過HR,一路做的挺雜的,前臺做過,中臺做過,後臺也管過,他對HR有什麼期望?馬雲說HR的使命先定下來,讓每一個進入阿里的人都成為最好的自己。

商場就像戰場,一定要重視HR團隊的建設,不能把HR做成工具。如果把HR做成服務部門、工具部門,就不能走向未來。

業務是剛性的,就像是男人,HR就像是女人。業務是要競爭的,但如果文化不夯實,就會陰陽失調。

女性遇強就要柔,所以HR就是他硬你要軟,有的總裁柔的時候你就得剛。只有HR跟總裁有很好配合的時候,才能陰陽平衡。

阿里今日港交所上市,它憑什麼能活102歲?

1999年,馬雲帶領“十八羅漢”在杭州湖畔花園成立阿里巴巴時,阿里巴巴還一度以其超前的互聯網思維和“競爭對手在美國的硅谷”的豪言壯志被視作白日夢。但是經歷了二十年的成長後,阿里巴巴二度赴港上市、赴美敲鐘、市值超4000億美元。“只要條件允許,我們還會回來”,2019年11月,馬雲這句話終於得以實現。

但是,阿里走到今天,離102年的路還有很遠,前面還有很多未知的困難。也有很多不確定性,誰也沒法預測,但如果阿里能夠保持住這樣的信仰,對文化的相信,對人的相信,堅信使命能夠傳承下去,即使未來再難,還是能夠很精彩的走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