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氣大,玻璃心”,不能全怪孩子,多數是父母忘了好好說話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聽到家長這樣評價自己的孩子:“我家孩子呀,其它都挺好,就是脾氣特別大,說點什麼不愛聽的就生氣,特別玻璃心。”可是,到底為什麼這種玻璃心的孩子普遍存在呢?真的是孩子自身的問題嗎?

鄰居家的兒子是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平時見到長輩總是非常有禮貌地問好,學習成績也是名列前茅。不僅如此,他還會在每天的學習生活之餘練習鋼琴,每天吃過晚飯之後,我們鄰里之間都能聽到那悅耳悠揚的琴聲。

可是,在這些光芒的背後,卻是鄰居從早到晚的呵斥聲:“快點去練琴,在那兒閒著幹什麼?”“該去上課外班了,能不能快點,你想遲到嗎?”……有時候,我在電梯裡碰到他們母子時,會發現孩子常常低著頭,大大的眼睛裡藏著淚花。看上去,似乎剛被媽媽批評過。

而這時,這位母親就會尷尬地笑笑,對我說:“孩子脾氣大,一說就哭。”而聽到這話的孩子,時常會漲紅了臉,就好像覺得冤枉、憋屈又無從說起的樣子。

“脾氣大,玻璃心”,不能全怪孩子,多數是父母忘了好好說話

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看,我們每一個人都很清楚:這位母親對孩子有些“太過嚴厲”,即使孩子已經表現得非常出色了,她也很少看到孩子的進步、只能看到其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從而不斷地批評自己的孩子。

很多時候,並不是接受批評的孩子內心太過脆弱,而是爸爸媽媽們真的沒有將孩子放在與自己平等的位置上、沒有與孩子好好說話、也沒有給予孩子他本應得到的尊重。

長期生活在父母的這種“呵斥”中,將會對孩子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

第一, 孩子會變得不自信、怯懦膽小

著名作家高爾基曾經說過:

“只有滿懷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充滿信心,沉浸在生活中,並深刻認識自己的意志。”

可見,自信對於一個人而言是多麼的重要。想想看,如果我們在工作的時候,總是被領導責罵,做什麼事情都要聽從領導的指揮,是不是也會產生委屈與不滿的情緒呢?

甚至當被質疑太多次之後,連我們自己都開始懷疑——我是不是能力有問題呢?同理,孩子也是這樣。當被自己最信賴的爸爸媽媽不斷命令、不斷指責久了,就會自然而然地開始不相信自己,從而無法樹立起自信心。,最終成為一個膽小、軟弱的人。

“脾氣大,玻璃心”,不能全怪孩子,多數是父母忘了好好說話

第二, 孩子會開始誤以為這種不平等的交流方式是合理的

從前幾年開始,校園霸凌事件終於開始引起了大眾的廣泛關注。當那些當眾扇耳光、罰跪、潑墨水的視頻被曝光之後,人們才終於意識到:原來還沒有成年的孩子是可以對同齡或是更小的孩子做出那麼可怕的行為的。

而可怕的欺凌者,甚至部分被欺凌者,是不是腦海中都存在著一種“不平等的關係是正常的”這種思想呢?看起來,家長總是指責孩子是望子成龍之心太過迫切,但是實際上,這樣的環境會給孩子的心裡留下不可磨滅的傷害。

看到這裡,相信各位家長已經明白了“不好好說話”帶來的危害。也許有的家長就會問:“如果這樣的方式是不正確的,那什麼樣的交流方式才是有利於孩子成長的呢?”面對這個問題,著名的“白熊實驗”就是最好的答案。

“脾氣大,玻璃心”,不能全怪孩子,多數是父母忘了好好說話

早在1987年的時候,心理學家就針對語言的影響力做出了實驗:

心理學家將志願者分為三組,再給所有人播放同樣的白熊影片。在志願者看完影片之後,心理學家會對第一組參與人員說:“你們要記得那頭白熊哦。”

接著又對第二組成員說:“你們可能會喜歡上那頭白熊。”最後對第三組的志願者說:“你們千萬別去想那頭白熊。”

就這樣過了一年之後,根據追蹤調查顯示,對心理學家的話記憶最深刻的一組竟然是被告知“千萬別去想那頭白熊”的志願者們。可見,有時候我們本來想要忘記、或是告訴自己應該要忘記的事情,卻不由自主地加深了對它的記憶——在抑制思考的時候反而激活了思考本身。

這就是著名的白熊實驗,通過這個實驗,我們可以總結出以下幾項注意事項,以便於家長更好地與孩子進行交流和溝通。

“脾氣大,玻璃心”,不能全怪孩子,多數是父母忘了好好說話

父母該如何好好說話呢?

首先,多用選擇性的句式,少說“不要”

我曾經看到過一個有趣的故事,直到現在我都記憶猶新。故事是這樣的:一家麵館的生意非常不錯,其中就屬一個女服務員的業務能力最好。

問其秘訣,她說:“其實很簡單,就是在客人點了一碗麵條之後,我會問客人‘您要加一個蛋還是兩個蛋呢’,而不問‘您需不需要加蛋’。”

這個簡單的故事恰恰證明了一點,就是人們往往樂於接受帶有選擇性的提問,這種類型的提問會讓被提問者保存自己追尋的自由感,同時也會很輕鬆地在二者之間做出選擇。

延伸到教育領域,各位家長可以這樣運用:當孩子出門不願穿外套時,爸爸媽媽可以試著拿出兩件薄外套讓孩子自己挑選,而不是強制性地命令孩子穿上衣服,或是說“你不要不穿外套就出門”,因為這樣反而會刺激孩子的反叛心理。在有選擇的提問中,孩子也能感受到自己的意願是被尊重的,還會乖乖穿上外套再出門,豈不是一舉兩得之事?

“脾氣大,玻璃心”,不能全怪孩子,多數是父母忘了好好說話

另外,爸爸媽媽應當在保持溫和態度的同時堅定自身原則

在面對孩子的時候,爸爸媽媽穩定溫和的情緒就是親子關係發展的基石。試問,有哪個孩子會喜歡喜怒無常的父母呢?當然,爸爸媽媽們在保持溫和態度的同時,並不等同於可以滿足孩子一切合理或是無理的要求。

溫柔不是一味順從,溫和也不是給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去犯錯的機會。對於原則性的問題,我們一定要和孩子說清楚,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

“脾氣大,玻璃心”,不能全怪孩子,多數是父母忘了好好說話

最後,尊重孩子的意見、做到地位平等

隨著現代教育觀念的逐漸普及,封建社會那種不平等的親子關係也理應被大眾所摒棄。在現代社會,爸爸媽媽應當瞭解:孩子即使年齡小,卻也擁有和成年人同等的自尊心。

雖說父母的養育之恩難以回報,但也並不代表孩子就是比父母等級更低的存在,不是嗎?因此,家長在與孩子交流的過程中,可以多扮演“傾聽者”的角色,促使孩子對自己敞開心扉,二者就如同朋友一般自由自在地聊天。這種平等的親子關係有利於和睦的家庭氛圍養成,更有利於孩子身心健康地快樂成長。

看完這篇文章之後,希望各位家長都能夠理解自己的孩子。很多時候,並不能一味地責怪孩子脾氣大、玻璃心,而是要嘗試著從自己的語氣上尋找問題。相信爸爸媽媽們都能夠通過“白熊效應”掌握一些溝通的小技巧,從而和孩子培養更加親密、平等的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