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時的軍旗起到什麼作用,為什麼要誓死保住軍旗?

8nakata8


軍旗是軍魂,誓死要捍衛;今天說軍旗,不說日本旗。

小時候看過一部電影,一個志願軍戰士身負重傷,生命垂危,昏迷不醒,醒來後的第一個願望就是看看“紅旗”。

其實他的眼睛已經看不見了,為了安慰自己戰友,後來他說,我雖然看不見紅旗,但心裡有一面旗幟,在迎風飄揚。

軍旗是軍人的驕傲,是戰士的靈魂,是官兵的主心骨,是一支部隊的靈魂。

軍旗是信念,是信仰,是勇氣,是國家的象徵。

偉大的文學家魯迅曾經被稱為旗手,可見那個舉旗的人,分量有多麼重要。

旗手這麼偉大,那麼他手裡的旗幟,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所以,軍隊裡有一句話,叫人在陣地在,人在軍旗在。

軍旗飄揚的時候,將士就有了前進的動力,就有殺敵的勇氣,就有必勝的信心。

軍旗是戰士的榮譽,是身份的認同,同時在戰鬥的時候,軍旗也是令旗,是各種信號的傳達者,是長官作戰意圖的體現。

長官需要通過旗幟來傳達自己的作戰思路,士兵通過軍旗來領會上級的指導方針。

軍人最激動無比的,是把自己的軍旗,插上敵人的高地。

軍人最傷心欲絕的,是敵人的軍旗插上自己的陣地。

中國人民解放軍有句口號:“人在軍旗在,人倒旗不倒”。

在人民軍隊遇到的千萬次戰鬥中,戰士們靠著軍旗指引方向,旗到哪裡,就衝向哪裡。

佔領一個又一個陣地,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

圍繞軍旗,發生了一個又一個動人的故事。

1935年5月,劉伯承深入大涼山,到了彝區,和當地最大的“家支”之一的果基家頭人小葉丹結盟。

此後,紅軍在這裡建立了第一支少數民族地方紅色武裝——中國彝民紅軍沽雞(果基)支隊,劉伯承在臨走的時候,把一面軍旗贈給了彝族兄弟。

紅軍的軍旗,旗底為紅色,象徵革命事業;旗幟中央縫著一個大五角星,象徵中國共產黨;五角星內是鐮刀和斧頭圖案,代表工農和力量;靠旗杆的地方,鑲有一條10釐米寬的白色布條,上面寫著“工農革命軍第X軍第X師”的番號。

旗幟的意思是,黨指揮槍。

紅軍走後,國民黨捲土重來,興師問罪,追究小葉丹“通匪”罪責,小葉丹寧肯冒著殺頭的風險,也決不交出劉伯承贈送給自己的紅軍旗。

他走到哪裡,將旗幟帶到那裡,並且一再叮囑妻子倮伍伍加嫫:“要是哪一天我死了,你一定要保護好它(紅軍旗),紅軍一定會回來,到那個時候,親手把軍旗交給劉伯承!”1942年,小葉丹死於一次伏擊,臨死把旗幟交給自己的警衛員。

警衛員把旗幟交給了倮伍伍加嫫,這個深明大義、堅韌勇敢的彝家婦女,用生命保護著紅軍軍旗,國民黨士兵多次闖進小葉丹家裡搜查,倮伍伍加嫫就把紅旗縫進自己百褶裙的夾層,敵人找不到紅軍紅旗,就拿他們出氣,但倮伍伍加嫫沒有屈服,一直堅持到革命勝利,把那面軍旗,交給了親人解放軍。

還有一個旗手的故事,也非常感人。這個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七十五師二二五團三營七連的旗手老黃。

那是紅軍最困難的時期,1934年11月到1935年9月,這支部隊從鄂豫皖蘇區出發,一直到陝北。

10個月,300多天,天天都在敵人的圍追堵截中度過,但是老黃扛著大旗,跟隨紅軍官兵義無反顧衝向敵人,沒有皺過眉頭。

每一次軍旗飄揚的時候,敵軍都聞風喪膽、失魂落魄,因為軍旗背後是如潮的紅軍戰士。

因此敵人對紅軍的軍旗又恨又怕,總是集中火力,向旗手和軍旗狂射。

老黃在槍林彈雨中毫不畏懼,他大吼著,我X,只要打不著我老黃,你們就要完蛋。

一年中,老黃六次掛彩,右手都無力了,軍旗上也彈痕累累。

每次戰鬥結束後,老黃都要拿出針線包,縫補軍旗,負傷的時候也不例外。

在到達陝北的一次戰鬥中,戰士們跟著軍旗衝上山樑,一個子彈打中了老黃,他搖晃一下繼續前進。通訊員見他中彈鮮血直流,就去搶奪,但老黃沒有給,跑的更快。。

可是沒有跑多遠,老黃就在一塊石頭跟前抱著軍旗不動了,他用盡力氣把紅旗插在石頭縫裡,偉岸的身軀在順著旗杆慢慢倒下,倒地之後,雙手依舊緊握旗杆,軍旗漫卷西風烈烈飄揚,戰士們怒吼著衝向敵人。


小約翰


古代打仗,給人感觀非常明顯的就是旌旗蔽日,這些旌旗就是特指軍旗或戰旗,而敵己雙方也可通過這些軍旗判斷出對方的兵馬數量。

但是,古代真實的打仗並不有那麼多軍旗,都是影視劇為了營造視覺衝擊力而添加的。

軍旗大致可分為五類,即:牙旗(纛)、號旗、聯絡絡(信幡)、陣旗(五方旗)、將旗等。不過,並不說所有軍旗都需要誓死保護住的。

那麼,哪種軍旗才是最重要,最需要誓死保住的呢?

統兵主將(帥)可通過“號旗”與“將旗”,一目瞭然判斷戰場敵我雙方的強弱變化,以便在調兵遣將時作出正確的抉擇

戰場上,號旗指向哪裡,將士們就會衝向哪裡;而將旗指向哪裡,麾下的將士也會衝向哪裡。

也就是說,一般情況下,號旗和將旗都會同時出現,號旗上常書寫國號,如:秦、漢、唐、宋等字樣;將旗上則常書寫將領姓氏,如:衛(衛青)、霍(霍去病)、嶽(飛)等字樣。

不過,各軍職級別將旗大小的規律,則是軍職級別越高,將旗越大,反之越小。如:在漢朝時,大將軍(三公級別)的將旗就明顯大於低級別軍職將官的將旗,而軍職級別低於五品的雜號將軍和六品的雜號護軍,是沒有資格擁有將旗的。

戰鬥發起後,雙方將士都會跟隨號旗和將旗進行衝鋒,就算被打散,也能很快找到自己的部隊,並相互靠攏或援救,而另一方則能儘快發現自己的攻擊目標。

同時,雙方主將(帥)又可根據號旗和將旗的多寡來判斷敵我雙方的強弱。因為,大多數號旗和將旗都處於一軍的核心,一旦號旗和將旗倒下或敗退,也就說明己方一軍的外圍防線已經敵人攻破,一軍將領不但危險,而且還有可能遇難。或者,一旦號旗和將旗後退,雙方主將(帥)就要決定是擂鼓助威,號令繼續進攻,還是鳴鑼收軍,或是調兵遣將進行馳援,或是指揮大軍掩殺等等。

所以,一旦號旗和將旗倒下或敗退,將會給己方士氣造成很大打擊,相反敵方士氣則會高漲,同樣也關乎著一場戰鬥的勝負。因此,只要能在戰場中斬將奪旗,必然是立一大功。例如:漠北之戰中,李敢因奪下匈奴左賢王的戰旗,得到了漢武帝的表彰,受爵關內侯,食邑兩百戶,彌補了父親“李廣難封”的遺憾。

然而,有些名將卻能利用號旗設謀,並取得一場戰爭的大勝。

例如:據《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公元前204年,韓信在背水一戰(又稱井陘之戰)中,搶先佔據井陘狹道,並於深夜派兩千輕騎,每人帶一面號旗(漢軍旗幟),從小道迂迴到趙軍大營後方埋伏。待到漢軍假裝敗退,將趙軍誘出大營後,埋伏在趙軍大營後面的兩千輕騎迅速衝進趙軍大營,拔掉趙軍號旗,換上漢軍的紅色號旗。

不久,被漢軍擊敗的趙軍想要退回大營,卻發現大營全是漢軍號旗,立刻驚的隊伍大亂。結果,韓信趁勢攻擊,趙軍大敗,趙王被俘。

以此來看,號旗和將旗都很重要。不過,號旗相對較為普遍,根本達不到“誓死保住”的地步。雖說在戰場上,將旗相對號旗重要,也僅是一場戰役中無數個將領中的一面將旗,同樣達不到全軍“誓死保住”的程度。

統兵主將(帥)可通過“陣旗”(又稱五方旗)行兵佈陣,調度指揮

古代戰場上,對陣多采用“五行軍陣”,又分別代表五個方位,即:青龍(左軍)、白虎(右軍)、朱雀(前軍)、玄武(後軍)、黃龍(中軍)。

但也有說,“五行軍陣”分別代表“金、木、水、火、土”,即:木(左軍,使用綠旗)、水(右軍,使用白旗)、火(前軍,使用紅旗)、土(後軍,使用黑旗)、金(中軍,使用黃旗)。

據史料記載,五行軍陣起源於殷商時期。

同時,主將(帥)為了便於高度這五個方位的軍隊,就需要使用陣旗,即:綠旗代表左軍、白旗代表右軍、紅旗代表前軍、黑旗代表後軍,黃旗代表中軍。簡單點說,主將(帥)需要左軍出擊(或撤退)時,就會命令傳令旗兵揮動青旗,即:上下揮動代表撤退,左右揮動代表衝鋒,也就是死戰不退等。就算是其他軍陣,主將(帥)也都是通過陣旗進行指揮調度的。

例如:最直觀的當屬曹操軍中的陣旗,直接使用的就是青龍旗、白虎旗、朱雀旗、玄武旗和黃龍旗。同時,在《水滸傳》中也有陣旗(五方旗)的記載:“敲金邊,出五方旗,放大炮,掌號儹行營,各各擺陣出戰。”

統兵主將(帥)會通過“聯絡旗”的旗語,會判斷出進軍路途中的山險處可能會有敵軍埋伏、沼澤(河流)攔阻、暢通無阻等情況,以便做出紮營、急行軍、衝鋒等抉擇命令。

許多人都很奇怪,為何將領們都喜歡爭當開路先鋒呢?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有機會最先遭遇敵軍,自然也容易立下出戰首功;二是就算沒有功勞,也會有“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苦勞。

但是,先鋒部隊想將路途發現的情況及時傳給後面的主力部隊,就需要使用聯絡旗,並傳遞旗語。

若傳令旗兵揮動綠旗和紅旗,則表示先頭部隊遇到山林,示意主力緩行,需防火攻。待偵探後,若發現山林中並沒危險,則會揮動黑旗,表示可以安全通行。

傳令旗兵交叉揮動黃旗和黑旗,表示遭遇到了敵軍的埋伏,並且擊退了埋伏的敵軍;傳令旗兵交叉揮動黃旗和紅旗,則表示埋伏的敵軍非常多,形勢很危險,救與不救,或如何救,就需要領軍的主將(帥)來決定了;傳令旗兵交叉揮動綠旗和白旗,表示此處有林有水,方便安營扎寒。

顯然,聯絡旗僅起到傳遞旗語的作用,一般敵人很難有機會奪取,就算奪取也沒有太大價值,所以基本談不上要“誓死保住”。

坐鎮中軍的統兵主將(帥)營門前樹有“牙旗”,一旦牙旗撤退,全軍必敗;一旦牙旗倒下,全軍士氣必潰。顯然,牙旗的“存亡”關係爭鬥的成敗,自當全力“誓死保住”。

牙旗,俗稱“帥旗”,因旗竿上飾有象牙的大旗而得名,多為天子或主將主帥出征所用,平時立於軍營門前,而其門又被稱為“牙門”或“軍門”。不知在什麼時候,“牙門”一詞在傳承中,卻被以訛傳訛,究竟演變成了衙門。同時,牙旗亦用作儀仗,又作祭祀使用。此外,史料對此也多有記載,如:

東漢張衡《東京賦》記載:“戈矛若林,牙旗繽紛。”三國薛綜:“兵書曰,牙旗者,將軍之旌。謂古者天子出,建大牙旗,竿上以象牙飾之,故云牙旗。”清龔自珍《己亥雜詩》記載:“不容水部賦清愁,新擁牙旗拜列侯。”兵書曰:“牙旗者,將軍之旌。謂古者天子出,建大牙旗,竿上以象牙飾之,故云牙旗。”

也就是說,牙旗立於“五行軍陣”的中軍,而“前後左右”四周的軍陣,在方便出擊的同時,更起到護衛中軍的作用。

多數時候,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是不會動用後軍的,既防後路被敵所斷,又防敵人突然從後方襲擊自己的中軍。就算中軍損失不大,敵人的“斬首行動”也未奏效,可一旦奮戰的將士看到“牙旗”倒下,必然軍心大亂,進而造成大敗潰敗。例如:在“靖難之役”的白溝河之戰中,原本形勢對燕軍極為不利,突然颳起一股強大旋風,刮斷南軍主將李景隆牙旗(帥旗),於是南軍大亂,並被朱棣抓住機會,反敗為勝。

可以說,戰場雙方對於己方的牙旗看重如性命,就算敵人突入中軍,也會“誓死保住”,不容有失。當然,最好不要給敵人突入中軍的機會。對於這一點,所有的主將(帥)都應該心知肚明。因此,打仗時將士們要“誓死保住”的軍旗應指牙旗,而不是籠統指的所有軍旗。


祥子談歷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軍旗是軍隊榮譽的象徵。尤其是師旅一級的旗幟,就算人死絕了也得保住。

以日本的聯隊旗為例,在每個聯(3500人編制)隊建立以後,有天皇親自授予。

所以,聯隊旗是所謂聯隊的象徵,也是天皇的標誌。

天皇在宮中將軍旗授予新成立聯隊的聯隊長時,照例發表如下的敕語:“茲宣佈步兵第XX聯隊建制完成。爾等軍人必須協力同心,以宣揚武威,保衛國家。”然後,聯隊長宣誓:“謹奉明敕。臣等定將盡死力,誓死保衛國家。”依據明治憲法規定,軍隊的指揮權、統率權屬於天皇。而天皇親授的軍旗乃是代表天皇的旗幟,聯隊長以下全員必須對軍旗致以最高敬禮。

頒發軍旗的那一天就是這個聯隊的建軍日,每年的這一天就是這個聯隊的“軍旗祭”,聯隊會舉辦盛大的軍旗祭典。

在日本陸軍有個不成文的規定,一個聯隊哪怕死傷殆盡,聯隊長戰死,但只要聯隊軍旗保存下來,聯隊就可以保存番號,給以重建。

但如果聯隊旗被敵人繳獲,該聯隊即便還有 部分兵力,也會取消番號和編制。

對於日軍官兵來說,任何人都有自己的聯隊,如果聯隊番號被取消是最大的恥辱。

所以,日軍官兵對軍旗的敬重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行軍時,軍旗裝在旗套之中;而在正式的操典之時,擎出的是象徵軍旗的旗杆、旗冠與流蘇。由於聯隊旗不會有另一面,因此不容許老化及修理,和普通的軍旗不同。戰時日軍的新聞檢查制度曾明確規定,軍旗不能在報刊上公開出現。

日本聯隊有專門的護旗小隊,通常是一個班到一個排,由聯隊最高大英軍士兵擔任旗手。

對於旗手有個重要的要求,就是一旦軍旗存在被繳獲的危險,就要不惜代價將他保住或者直接銷燬,絕對不容許被敵人繳獲。

所以二戰中日軍被消滅了上百萬,竟然沒有繳獲一面聯隊旗。

因為日軍覆滅之前,一定會毀掉軍旗。

資料這麼寫:

13師團下屬的三面聯隊旗逃過一劫後,很快在第三次長沙會戰中,老牌常設師團第3師團下屬的步兵第68聯隊軍旗就遇到了更加危急的態勢,這也是抗日戰場上中國軍隊距離搶奪日軍軍旗最近的一次。

1942年1月4日,步兵第68聯隊已經在之前的作戰中殘破不堪,為了突破中國軍隊的包圍,只能分散突圍。聯隊長的野憲三郎指揮聯隊本部數百人從中國軍隊第4軍的包圍網中突破,就在日軍利用暗夜行進之時,突然前方出現幾個黑影,並用日語詢問口令。沒想到對面居然是中國軍隊,措手不及的日軍在突襲之下損失慘重,聯隊長指揮所有官兵圍著軍旗站成一圈,拼死抵抗護衛軍旗,此時雙方已經陷入白刃戰。中國軍隊距離68聯隊軍旗只有數米。當時日軍已經來不及燒燬軍旗,只要有幾顆手榴彈落入日軍中。這面軍旗就會成為日軍歷史上唯一,被外國軍隊繳獲的軍旗了。可惜的是當時夜間第4軍並未發現這附近有日軍軍旗,一夜白刃戰後,日軍雖然損失慘重。但是軍旗並未受損。隨後日軍援兵趕到,保護軍旗逃出生天。這是整個二戰中日軍軍旗距離被繳獲最近的一次。

在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時候,所有聯隊旗都被燒燬。

日軍下令燒燬了共計444面軍旗,其中海外265面,本土179面。但是仍然有一面幾乎完整的軍旗留存下來,因為步兵第321聯隊聯隊長後藤四郎只是把那面軍旗的旗杆燒燬放入“奉安箱”充數,其他部分都完整地留存下來,現在這面軍旗(旗杆為複製品)供奉在日本靖國神社。是目前唯一一面距離完整軍旗最接近的日本軍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