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自己變的有文化,真的是隻要死讀書就可以嗎?

逝水如斯文


先說答案:深讀某一類型的書,例如軍事、科技、歷史等等這些的某一項。

首先,在這個社會,成為一個博學多知的人很難,但是讓自己變得有文化,就簡單很多。因為社會上人們對於一個人有沒有文化的評判,是看他哪一方面很厲害,而不去看他的短處。如果你世界軍事說的頭頭是道,能隨口講出普通人不知道的東西,在別人看來,你就是有文化!

所以,找一個自己喜歡的領域,精讀10-20本書,在各大視頻平臺,多看看這領域專家的視頻。1-2個月之後,你就會覺得自己在這方面,有些文化了,算是個小文化人了。堅持個半年一年,你肯定可以成為自己心中的有文化。到時候可以回來再看看這個回答,看看有沒有道理。。[呲牙][呲牙]


考研小黑學長


關注教育動態,探索家庭教育,與孩子一同成長,我是張小禹。

很高興來回答題主的問題。從所提問題來看,我認為題主存在一個認識誤區,即文化等同於知識,因此在回答題主問題之前,有必要弄清楚文化與知識的區別。

什麼是知識?

知識是人類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對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探索的高度總結,是對客觀世界的外在表象進行提煉的系統認識,它包括事實、信息的描述或在教育和實踐中獲得的技能,比如1+1=2、水的密度大於油的密度、物體燃燒需要氧氣、推動圓柱體和球體更省力等等。

這些高度總結和系統認識能指導人類高效從事生產活動與思維活動,為了避免後來的人們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重複總結提煉及走更多的彎路,自紙張發明以來,人類將歷代形成的知識記錄下來並裝訂成冊形成書,讓後代通過讀書來獲取知識,以便得到前人的經驗教訓。在計算機沒有出現以前,於是讀書成為了唯一獲取系統知識的渠道,因此讀書便成為了知識的代名詞;在計算機出現以後,隨著電腦、網絡的普及,紙質書不再是知識的唯一載體,知識可以通過視頻、音頻、網文等多種形式進行傳授,通過一臺電腦或一部手機,就能輕鬆獲取自己想要的知識。因此想要成為有知識的人,不一定非要通過讀書的方式來實現。

什麼是文化?

在西漢以前,“文化”兩字是分開的,所謂的“文”是指各色交錯的文理,"化"本義為生成、造化;在西漢以後,"文"和"化"開始變成一個詞,逐漸引申出了陶冶人的性情之類的意思。在國外,19世紀末泰勒首次提出現代文化的概念,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慣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獲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習性的複合體。由此可見,文化包含知識但又不等同於知識,它是感性與知識上的昇華,是一個大的集合體,與個人道德、品質、認知、修養等密切相關。

怎樣才能有文化?

因此,一個人想要變得有文化,除了需要具備豐富的知識外,還需要規範自己的外在表現行為,不斷提高自己的修養,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與人生觀,做到知行合一,而這一切都是以知識為底蘊的。而知識的獲取,除了讀書外,還可以通過網絡及口口相傳等方式,無論採用哪種方式,都不能講究"死理",因為一些知識具有時效性,知識進入自己的頭腦後,要經過深加工與深度消化,變成自己的東西,當遇到知識與客觀情況相矛盾時,要懂得變通、與時俱進,這樣才做到"不死讀書"。讀書不要“扣細節、抓錯誤”,要從知識脈絡、體系入手,弄清各知識點的前後聯繫,消化前人的思維模式與解決問題的方法,形成自己的思維習慣和獨到的見解,上升到人生智慧,這樣才算得上是真正意義的讀書。通過這樣的讀書,才能不斷給自己外在表現行為提供養料,才能做到內有涵養,外有修養的文化人。

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我是張小禹,關注教育動態,探索家庭教育,歡迎大家點贊評論及關注!


張小禹在成都


你的問題中,其實已經給出了答案,否則你也不會在“讀書”前面加個“死”

字了。不過,咱們為了把問題看的更通透點兒,有必要說下什麼是“有文化”。


有文化,不能只等於讀書多,知識淵博,還應該體現在心性、為人處事,待人接物上面。

作家梁曉聲先生的的四句概括最見真諦:

“根植於內心的修養,

無需提醒的自覺,

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

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當然,@柚子數學 認為:

  1. 讀書是有文化的一個大前提,畢竟不學無術者很難讓人覺得有文化。
  2. 讀書可以不求甚解,但不能把書讀“死”了,“死讀書”畢竟有悖於“學以致用”。
  3. 有了淵博的知識,還要有修養,而且這修養不是浮於表面的,應發自於內心。


古語有言“君子如玉”,溫文爾雅,謙和內斂,做人禮貌,做事妥帖,平心靜氣,這才是修養。有修養的人,能收得住脾氣,穩得了情緒。

否則,讀了再多書,脾氣暴躁 情緒氾濫,也算不得有文化。

有文化的人,還得是一個自覺的人。

公交車上,看到孕婦老人主動讓座;無人強制時的垃圾分類,空曠道路上靠右行走,彎腰撿起路上的香蕉皮,扶起倒地的共享單車等等,這些無需提醒的自覺,都是有文化的表現。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換位的思考,才能溢出這份自覺的美好。

一個有文化的人,從不不把自己的喜樂舒適建立在別人的不便、痛苦之上。

坐過綠皮車和高鐵的人,都會覺得綠皮車上有文化的人少,因為脫鞋的 手機放外音聽歌的,高談闊論嗑瓜子的,比比皆是。

相比來說,坐高鐵上的人,就讓人覺得有文化,因為大部分人都有了自我的約束,不再那麼放縱。(在此,只是做個泛面的對比,不針對具體的人,只對現象而言,請勿噴)

有文化的人,還會心存善念,處處為別人著想。

善良是一種細膩的生活體驗,溫和的態度、平靜的心情、委婉的話語、關切的目光,任何時候帶給別人的,都是信任與關懷。

因此,“有文化”,不止於多讀書,更不是“死讀書”,她是銘刻於心底裡、靈魂中,洋溢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方方面面的,是善與美的具體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