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国在三国中实力最弱,是什么支撑蜀国多次北伐的?

观澜听雨润物无声


不请自来,也来谈谈实力最弱的蜀汉。

首先,大致来看下三国的硬实力。

魏国:占据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兖州、徐州、司州、凉州、豫州,尽是原王朝中心地带,经济发达,人口众多。据唐杜佑《通典·食货·历代盛衰户口》记载,元帝曹奂景元年间,“有户六十六万三千四百二十三”。

吴国:占据扬州、部分荆州、交州、广州,且在防御上有着长江天险的天然优势。据《三国志·吴书·孙皓》记载,末帝孙皓天记年间,“有户五十二万三千”。

蜀国:占据益州,部分荆州,益州(今四川)虽然土地广淼,但是发展落后,人口稀少。《晋书·地理志》记载,刘备章武元年,“有户二十万”。

对比可知,魏国66万户,吴国52万户,蜀国却只有区区20万户,足足只有魏国的三分之一,不可不谓是三国中最弱的存在,再加上蜀国土地贫瘠,人才凋零,北伐魏国无异于以卵击石,是什么支撑其不断北伐呢?

我想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攻为守,北伐之路不得已为之

蜀国的北伐始于建兴六年(228年)春,此时已距离先主刘备逝世五年,距离诸葛亮收服南蛮各族三年。一方面经过五年的修养,吴蜀彝陵之战的损失基本已经恢复;另一方面,收服了南蛮后,各族归顺,军力大增,国内已经平定。因此,除了北伐曹魏,蜀国几乎已经没有了往其他方向发展的可能,更加没有了继续修养生息的借口。

三国之中,蜀国最弱,弱到只有益州一州。益州地处内陆,地广人稀,无论是经济还是人口,在当时显然难以与北方中原大州相提并论。假如继续和平发发展,修养生息,那蜀、魏两国的实力必然都会有所增加,而魏国显然发展更为强大。

因此,要想反超魏国,只有以攻为守,主动出击,乘着魏国朝堂更替,政事不稳之时,主动北伐,以弱碰弱,才有胜利的机会。

所谓,趁你病,要你命。等魏国缓过气来,发展更为强大,蜀国只有等待被灭的一天,光复大汉也永远没了可能。


2.帝相有隙,宁住军帐,不坐朝中

史书记载,刘禅对待诸葛亮的态度是相当尊敬的,说是“亚父”也不为过。甚至诸位大臣曾经提议诸葛亮加九锡,封王,封公,刘禅也是极力支持的。

然而,真的是这样君臣亲密无间吗?如果你是一位成年的皇帝,你会对一个无血缘关系的,所谓父亲留下的,手握军政大权的摄政大臣怎么想?

首先,从出师表中就可以看出诸葛亮对刘禅过分的“指导”。事无巨细,用哪些人,做哪些事,甚至是读哪些书等都要丞相安排,足足是一个傀儡。

其次,有一个人,黄皓,举足轻重。熟悉历史的朋友知道,黄皓仅仅只是一个宦官,但是却得到刘禅的无比信任。无论是诸葛亮,还是他推荐的董允等人都不能将其除去,在他们去世后,黄皓甚至开始专政,以致灭国。

而从大局上江,这个黄皓更像是刘禅手中一颗棋子,用来牵制诸葛亮及他的集团。退一步讲,诸葛亮、董允等人位高权重,若黄皓没有刘禅的庇佑,早就被除去了,怎会有机会活下去。

然后,紧接着,诸葛亮死于建兴十二年(234年),丞相这个职位就永远给了他。

自诸葛亮之后,蜀汉再无丞相之位。刘禅这样的操作,还能说君臣亲密无间吗?

因此,对于诸葛亮来说,在朝中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及危险,宁愿出兵北伐,一来能统一认识,转移朝廷的矛盾,二来也保证了自己的安全。

这也是后来姜维一直领兵在外,不肯回朝的重要原因!


3.先帝遗志,士为知己者死

当年三顾茅庐之时,诸葛亮曾为刘备规划北伐蓝图,如今先帝逝世多年,北伐大业仍是一筹莫展。对于有知遇之恩的刘备,诸葛亮在心中想必也是非常遗憾。

所谓士为知己者死,面对刘备的信任,尽管蜀国弱小,但是诸葛亮只能不得已而为之,期望有一丝侥幸,能够北定中原。哪怕多占得魏国的一寸土地,也算对得起刘备大半生的颠簸流浪。

北伐对于诸葛亮、刘备等老一辈三国人来说,这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包括刘备最早的班底,士兵,他们本来都不是益州之人,千里迢迢来到西垂之地,被灌输了多年大汉复兴的志向,对中原有着极大的渴望!

该怎么理解这种渴望呢?

就比如你大学时代极其喜欢的女生,你没有追到手。毕业走上社会后某天,你再次遇到了她。尽管她可能身材模样早已改变,但是总会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吸引着你。或许是曾经未完成的梦想,或许是为了了解曾经付出的努力。这就是一种渴望!

以一州之力,伐九州之国,北伐大业,困难重重。蜀国虽然弱小,但是对于诸葛亮个人,对于当时的蜀国,北伐却是最合适的,最有机会翻盘的操作。

可惜历史总归是历史,奇迹有可能出现,但终归少之又少。

六出祁山,秋风五丈原。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算了解了一代人的大汉复兴之梦。

自此以后,复兴大汉,再也不复存在。真正的“三国”时代,开始了。


会跳高的猪


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诸葛亮自身,三国的形势对比和变化,还有蜀汉政权自身的内部问题,三个角度来分析原因。

首先:北伐是诸葛亮毕生坚守的政治理想。

众所周知诸葛亮是三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而且是一个区别于一般谋士和政客的有崇高政治理想的政治家。诸葛亮作为一个政治家在进行对外战争的时候,首先要站在一个政治家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他优先考虑的永远都会是政治上的利弊得失。其次作为为一个中国历史上理想主义者的典型,他对他的理想也是一刻也没有放弃过,只要有一点机会特也会努力去实现,正如他在出师表中自己所说:“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但是,我们必须要知道,按照唯物主义历史观,历史的发展并不会以个人的主观意愿为转移,诸葛亮虽然有崇高的理想却并不意味着他的理想一定会实现。更不代表着同样身处乱世,力图统一天下的曹魏、孙吴政权就在道义上站在错误的一方。

所以我们能够看到尽管诸葛亮数次北伐,除了夺得武都、阴平的那个个别郡县,斩杀了张郃、王双等魏国将领之后再无建树。可是蜀国为什么又要做这样没有任何成果的事呢?

这就要从三国鼎立进入稳定之后的形势来进行分析:

首先三国鼎立进入稳定阶段的时间点应该是在蜀汉和东吴夷陵之战,刘备战败身死白帝城,托孤诸葛亮之后,在刘备死后,蜀汉政权进入了诸葛亮时代。而诸葛亮的政治主张是一贯明确的——联吴抗曹。所以在诸葛亮掌权之后,多次派遣使节前往东吴,两家又恢复了盟好,两国关系进入了长时间的稳定期。

而在东吴方面,虽然在夷陵之战后将刘备打败,但自身的战损也是极大。况且从刘备手中彻底夺下荆州之后,自己已经成为荆州最大势力。曹魏方面从此到邓艾偷渡阴平之前都将东线的东吴战场作为第一战略要地(这一点非常重要,之后还会分析)。

再看曹魏,在曹操去世后,曹丕终于通过实行九品中正制这一有利于士族地主阶级垄断选官的制度换取了他们的政治支持,篡夺了汉献帝的皇位。这一事件标志着,人心不再思汉,作为汉朝最后存在的三大政治势力(外戚、宦官、士族)他们已经完全倒向了曹魏。兴复汉室失去了民心。

看完这些外部环境,我们不难看出,此时的大环境是人心向魏不向汉,而且蜀国在三国中又是势力最弱小的一方。这样的形势一旦不断巩固,那么慢慢地蜀汉政权在血统继承方面的优势会逐渐淡化,政权的政治正确将会荡然无存。许多年后百姓不会再认为弱小偏安的蜀汉政权是汉室的延续,而会认为他们才是阻碍天下一统的绊脚石。

请大家想一想,曹魏占地比蜀国大、人口比蜀国多、经济比蜀国发达,最重要的是读书人有了垄断的选官制度。在这种条件下百姓还能支持兴复汉室多久呢?

这一点身为政治家的诸葛亮自然会敏锐的观察到,所以只有不断地发动北伐,重申“兴复汉室”的政治口号才能不断的在人心中找到“存在感”。这一点就类似于后世逃到台湾的南明政权,要建立天地会不断起事,宣传反清复明的政治动机相似。

最后一点,也是一个最现实的动机:

蜀汉政权要通过北伐来解决自身政权内部的政治问题。

如果说前面两点无论是政治理想、政治口号都只能说是可大可不打,那么一旦关系到蜀汉政权的内部问题,那么就不再是选择,而是必须。

我们知道蜀汉只有一个益州,而益州并不直接被刘备所占有。他经历过三轮的权利交替:从益州自制到刘焉刘璋父子再到后来的刘备。这期间每一次的更替都造成了后来居上的一种极不健康的政治生态。

益州土生土长的势力原本是益州的主人,却一直被打压在政治权利的最底层,而后来的刘璋旧部则对巧取豪夺不讲道义的荆州集团心怀怨恨;最重要的是处在建筑顶层的刘备集团作为后来的既得利益者自然不会将有限的资源和权利分一杯羹给剩下两个阶层。所以这就导致了蜀汉政权最大的政治问题——内部不稳。所以在后来邓艾兵临城下之时,上大夫谯周等人力主投降的“卖国”行径的动机也就不难理解。

所以无论是刘禅还是诸葛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也只有选择“自古华山一条路”——安内必先攘外。无论是转移国内的主要矛盾,还是借用战争的理由调节内部人员关系,这都是唯一的选择。


塔布里斯


纠正一下,并不是有什么支撑着蜀国多次北伐,而是因为蜀国不得不北伐!!

一共有三个原因:

其一:【因为要自保不得不北伐】

其实北伐真正的含义,是自保,如果在成都平原上自己发展,不去打仗,,你无异于等死,为什么这样说呢,作为一个有军事头脑的人,都应该知道,在魏蜀吴这三个国家中,蜀国最弱,实力最差,要想不被其余两家灭掉,必须先发制人,明知不可能打败其余两个,但是能让其余两家,没有心思考虑打蜀国,只能先考虑自卫的地步,得以喘息,得以使蜀国能延续的更长时间。

其二:【蜀国只会越发展越差】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不能拿着客观来看事实,有人说实力弱,就该整顿发展,他蜀国的发展能是一句话这么简单吗,蜀国想发展,比如魏吴如果两年发展1亿钱财,蜀国要10年,这样的发展,是越发展越不行,因为你们可想,三国时候的蜀地是什么现状,南边蛮族西边羌笛,地盘本就不大,一半全是胡人,胡人没接收过中原文化啊,种族差异大得很啊,种族差异的改善,是在其后几百年的南北朝,五胡大融合,才改变的。就说孟获吧,诸葛收了他之后,他的手下子民和他干什么用,只是每年交纳钱粮,为了稳定蛮人的心,肯定不会比汉人居住的地方交纳的多,也可以说,弱小的蜀国,有一半的地盘是在为蜀国做了很少的贡献,再说西边那个羌,没事就叛变,先跟姜维帮忙打魏,还未建功掉头又打蜀,这种兵能用吗,不为己所用,反为敌添翼。

其三:【从军事角度必须北伐】

我们从军事长远看,北伐是必须的,明知道是个劳民伤财的大坑,明知道永远填不满,也要填,那你们会认为照我这样说,蜀国注定必亡了,也不是,因为北伐虽然是个错误的明智之举,但是不北伐打仗早晚被灭,我北伐打了呢,可能就有机会继续延长国运,哪怕机会很微小,但毕竟是机会,一次北伐没遇见机会,我回来,来年我在带兵去北伐,寻找机会,就这样诸葛姜维他们两个北伐了十几次。最后可以说是没遇见也是没把握住机会,让人家抓住机会,一仗就亡国了。

【总结】:

蜀国多次北伐,以弱击强,也是在黑暗中的蜀国,唯一的一点光明之路,虽然难以走出,但至少诸葛姜维,甚至不想因为诸葛一人之死,就误国的魏延他们都努力过,都想过抓住这唯一的机会。所以北伐,不是以卵击石,以弱攻强,而是在蜀国综合因素下的无奈之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