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本漢方的崛起到中醫的沒落,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從日本漢方的崛起到中醫的沒落,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中醫有著幾千年的悠久歷史,從東漢時期出現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及最早的方劑論著《傷寒雜病論》,對後世藥物學與藥理學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中國有扁鵲、華佗、張仲景、孫思邈、李時珍等一眾中醫藥名家,也誕生了《黃帝內經》《難經》《本草綱目》等一系列的中醫中藥鉅著。可以說中醫中藥幾千年來挽救了中國億萬人的生命,保障了中國人幾千年的健康與繁衍。

從日本漢方的崛起到中醫的沒落,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從日本漢方的崛起到中醫的沒落,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但近代以來中國中醫中藥的發展卻被日本、韓國遠遠的甩在了後面。在國際中成藥市場份額中,中國僅佔5%,而日本、韓國、美國等地企業卻壟斷了90%的國際中藥市場。我們生產了大量的低價藥材出口到日本、韓國,而他們則生產了附加值很高的中成藥產品。這一尷尬的情形不得不讓我們反思中醫中藥在未來應如何發展。

從日本漢方的崛起到中醫的沒落,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以日本為例,江戶時代(1603~1868年)是日本中藥學最為繁榮的時期,隨著中藥學的不斷傳入,如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在日本備受重視,日本掀起了“本草熱”,另外17世紀日本版的 《仲景全書》《宋版傷寒論》刊行,日本對漢方製劑表示出極大的熱情。明治時期,日本進入資本主義時代,傳統藥學的發展受到阻礙。到二十一世紀,漢方醫學在日本又迎來複興,經過短短30年的發展日本漢方藥就取得了巨大成功,全球貿易額中日本甚至佔到了70%以上。

日本成功有哪些經驗是值得我們借鑑的呢?

重視生藥原料的來源

從日本漢方的崛起到中醫的沒落,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原料的好壞直接決定著成品的品質,日本地處亞洲最東端,國土面積狹小,藥材生產成本高,日本國內常用的222種生藥原料中有75%需要長期從中國等國家進口。但日本嚴格控制生藥的質量,從基源、性狀、有效成分含量、有無重金屬及農藥殘留等房間對藥材進行一一檢測,確保質量及療效。

中國中藥種類繁多,共計12772種且種植面積極大,與日本相比,無論生藥品種數量、種植面積還是產出數量都有絕對優勢,然而中國存在利用率低的問題。藥材種植、採收、炮製等工序中,人工規範化管理不完善。部分中藥產地土壤、水源汙染,致使藥材存在農藥殘留、重金屬超標等情況。

研發和生產

從日本漢方的崛起到中醫的沒落,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日本重視漢方藥的研究基礎。從1988年開始,日本科技廳逐步加大對中藥紅研究的投入力度。日本政府每年要劃1.72萬億日元研究經費,利用高科技手段加強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日本採用不同於西醫的研究方法,將重點放在中醫藥治療的作用的臨床觀察上,不斷加以比較、歸納、總結並推廣,發揮中醫藥的臨床作用。

從日本漢方的崛起到中醫的沒落,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日本非常重視生產高品質的漢方製劑,將超高品質作為漢方藥開發戰略的支柱之一。漢方製劑的質量關鍵在於生藥的質量及提取工藝的技術標準。以日本漢方顆粒製劑生產為例。其廚房多選用古典傳統方劑,基於標準煎劑。重視方劑及單位中藥的複方作用,多方位嚴格控制顆粒劑的內在質量,採用有效低溫製備技術和相應生產設備。

專利保護戰略

從日本漢方的崛起到中醫的沒落,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日本提出“知識產權立國”,將專利申請與保護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主要措施包括:一、“專利網戰略”,日本大部分知名企業會圍繞基礎性關鍵專利大量申請各具特色的改進專利、應用型專利,形成嚴密的專利網。二、“創造型”仿製戰略,日本在1950~1980年間共引進30006項專利,新藥的開發難度大、投入高,往往企業承擔著很大的風險,單純的仿製又涉及侵權問題,於是日本藥企進行了“1.5次開發”,在已有的基礎性專利上進行改造創新,開發獨具日本特色的新技術;三、“專利先行”戰略,在日本國內註冊相關專利的同時,也向海外提出相關專利的申請,進入他國市場。平均每項日本專利進入1.8個國家,且58%的申請至少進入1個其他國家。

從日本漢方的崛起到中醫的沒落,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日本漢方藥產業利用30餘年的時間就迅速發展起來,諸如津村株式會社等日本知名漢方藥生產企業銷售額年年增加,在國際市場份額佔比極高。反觀中國,雖然傳統醫藥產業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但是專利保護意識薄弱,甚至國內還存在很多反對中醫藥的聲音。在美國、歐盟等國家地區藥品註冊難,國際地位不高。我們可借鑑日本的成功經驗,加強生藥品質控制,大力發展中藥製劑的科學研究,加強藥品質量控制,建立全方位的專利保護戰略,推動傳統中醫藥產業的國際化,中醫中藥才會有更好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