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讓你放下手機,開始認真學習,讀書!

什麼讓你放下手機,開始認真學習,讀書!

是什麼讓你放下了手機?而又去認真學習,讀書呢?

如果沒有讀大量的原始經典名著, 就缺乏功底與魅力,不要說是鑑賞能力,就連辨別能力都沒有,這個實際上就會導致人云亦云,以訛傳訛,不會思考,也沒有思想的局面,這恐怕是以後你們發展的最大瓶頸

手機是真的好玩,一玩就能玩一天,抖音也好玩,一點進去就能開心幾個小時。手機在很大程度上真的能度過無聊的時光。

但是,總有很多時刻,當屏幕熄滅的一瞬間,內心時不時會閃現一絲空蕩蕩的感覺,花了那麼多的時間在看空間,看朋友圈,刷貼吧,逛微博。最後卻什麼都沒有換來,沒有產生任何的價值。

經濟學上有個詞叫做“機會成本”,意思是為了得到這種東西所放棄的東西。套用在這裡,玩手機也是有成本的,為了玩手機,需要放棄我們的時間、機會等一系列隱形的成本。

打個比方, 本來說好去做一天兼職,然後第二天卻起不來床,睡了一上午,點了一份外賣,又玩了一下午的遊戲,這裡的機會成本是本應該做兼職一天的收入。本來說好要去圖書館學習的,但是卻呆在宿舍打了一天遊戲,本應該在圖書館學習一天知識的時間的機會成本也同樣被浪費掉了。

與其吸收零散碎片化的信息,不如多讀書形成系統專業的知識

當然,很多人說他們能夠在手機上也能學到很多東西,例如每天看新聞能夠了解我們的社會,刷微博經常會發現新奇的事物能夠豐富眼界,看b站時不時還能學到新的技能,搜百度也能找到很多問題的答案。

但這些,無疑都是碎片化的信息,在《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本書裡,談到閱讀的目標分為兩類,一是為獲得諮詢而讀,二是為求得理解而讀。

顯而易見的是絕大多數人屬於第一類,為獲得娛樂,資訊,消遣時間而玩手機,而這類信息在本質上都是重複的,簡單的,不會因為無法理解而傷腦筋 。

這類信息很大程度上能增加我們的資訊,卻不能增進我們的理解力;

讀書這件事可以去辯證的看待,它既有主觀的因素,例如讀書的意識、方法、態度,動機;也有客觀的因素,生活的環境,讀書環境,身邊人的影響等等。

當然,我們不能只注重主觀的因素,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方法只會陷入死讀書的怪圈;同樣也不能只注重客觀因素,例如沒有良好的學習環境,身邊的人都在玩,離不開手機這些原因就認為沒那個條件而不去讀書。

這也正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關係一般,普遍性在於我們所有人都在讀書,特殊性在於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讀書方法和經歷,都會有自己獨特的感受。

一定要去讀書而發現讀書的感受,又通過對讀書的深刻感受認識去更好的讀書。

讀書是一個漸進式的過程

從不喜歡讀書到喜歡讀書的過程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漫長的、漸進的、啟發的過程,這個過程一定要堅持,答主從大一開始看書到大三,用了兩年時間開始真正的喜歡上讀書,喜歡上學習這件事情。讀的書也逐漸從小說漸漸轉向政治學、經濟學、歷史學、哲學、心理學感興趣的五大專業領域學習。

每天去圖書館讀書不再是堅持,而是一種習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