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养猪史近万年,却每年进口万头洋种猪?中华土猪已濒临灭绝?

我国养猪史近万年,却每年进口万头洋种猪?中华土猪已濒临灭绝?

满载种猪的专机抵达机场

不久前的2020年9月1日,一架满载"乘客"的航班降落在四川成都双流国际机场,飞机上满载的乘客不是人,而是1040头来自丹麦的种猪,这只是第一批,不久后还会有第二批1045只种猪乘包机抵川。这批猪有一个特殊的使命,那就是为我国的猪传宗接代

可能有人要问,我国明明是世界上最大的养猪国家,足以实现自产自足,为何还要从国外进口种猪来传宗接代?这背后究竟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原因?

我国养猪史近万年,却每年进口万头洋种猪?中华土猪已濒临灭绝?

人们常见的洋猪

我国猪肉市场已被洋猪主宰

事实上,今天人们最常吃的猪肉,几乎都是来自洋猪,而更加残酷的事实是我国的猪肉市场,已经被洋猪占据了98%以上,而真正的中华土猪,市场占有率仅仅为2%,而就在三四十年前,中华土猪曾一度占据国内90%以上的市场。

诚然,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养猪国,养猪历史相当悠久,近些年,科学家根据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猪骨骼,推断出早在9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生活在黄河一带的上古部落,便有了养猪的习俗

我国养猪史近万年,却每年进口万头洋种猪?中华土猪已濒临灭绝?

出土文物—东汉时期的猪圈模型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我国的养猪业已经发展宏大。据统计,仅仅2018年一年,我国的猪肉产量已经高达5400万吨远远超出其他国家,占据当年全球猪肉产量的近50%,就算是去年受到非洲猪瘟的影响,全年猪肉产量仍然在4000万吨以上。

但是我国虽然是养猪大国,却并不是养猪强国。在养猪业中,最关键的便是育种,也就是种猪的培育,它涉及到生物培育、基因研究等诸多方面。但令人遗憾的是,在这一核心环节上,目前我国的情况是严重依赖于进口

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的十年间,我国累计进口种猪接近十万头,算下来平均每年都要进口一万头种猪来解决传宗接代的问题,而由于去年受到猪瘟的影响,今年以来,这一数字更是上升到两万以上

我国养猪史近万年,却每年进口万头洋种猪?中华土猪已濒临灭绝?

全副武装的工作人员在卸货

可能有人会有疑问,当前我国的科学技术已经相当发达,类似的问题我们不是没有遇到过,如杂交水稻便是袁隆平院士培育出的品种,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那为何没有出现养猪界的袁隆平,来研发出中国自己的种猪

其实,这样的问题早已经有人提出,也曾尝试解决,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发现,要想在中华土猪的基础上,培育出优秀的种猪,远非想象中的那般容易

自然选择促使广大猪农偏向饲养洋猪

中华土猪是一个统称,是指那些我国所特有的猪种,像黑土猪、金华猪、成华猪等都是属于中华土猪这个大类中。而在我国进口的种猪之中,数量最多的前三名分别是来自美国的杜洛克猪、来自英国的大白猪以及来自丹麦的长白猪

我国养猪史近万年,却每年进口万头洋种猪?中华土猪已濒临灭绝?

来自美国的杜洛克猪

这些洋猪与中华土猪最大的一个区别就是颜色,这些洋猪全身上下的皮肤颜色都是粉中透白,而中华土猪则是呈现完全的黑色或有着大块的黑色斑块,所以,人们常吃的粉中透白的猪肉,全部都是产自洋猪,至于真正的中华土猪肉,只有在经济发达的一部分地区才能吃到。

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洋猪进化出了与中华土猪截然不同的地方,而正是这些不同之处,使得洋猪在我国市场上得以横行无阻。

我国养猪史近万年,却每年进口万头洋种猪?中华土猪已濒临灭绝?

我国本土的黑土猪

以产自美国的杜洛克猪为例,从刚出生的小猪仔,成长到能够出栏,生长周期仅仅需要150天左右而中华土猪则需要漫长的一年时间,此外,在瘦肉率方面,中华土猪大约在35%上下,而杜洛克猪则在65%上下。

还有一个关键的地方在于,杜洛克猪只需要三斤饲料便可以长一斤肉,而中华土猪要想长一斤肉,则需要吃六斤饲料。这样的巨大差异使得广大猪农纷纷放弃饲养土猪,转投到洋猪的饲养上,这样的情况也间接导致了养猪企业也转变了风向。

濒临灭绝的中华土猪,被外国人卡脖子的种猪培育技术

近些年来,中华土猪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劣,导致了先后有数种中华土猪灭绝,而现存的土猪也几乎都处于濒临灭绝的地步。据统计,截至2013年,中国境内现存的成华猪,仅仅有100头左右,让人惋惜。为了拯救这一中国特有物种,国家在成都修建了成华猪保护区,同时安排专家教授,进行成华猪育种的研究工作,才使这一稀有物种得以继续生存。

我国养猪史近万年,却每年进口万头洋种猪?中华土猪已濒临灭绝?

濒临灭绝的成华猪

而除了成华猪,金华猪这一物种同样因为存世稀少濒临灭绝,早在2006年,便被农业部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畜禽名录。其实,除了这两种猪,在我国特有的90余种土猪中,已经有8个物种完全灭绝,25种濒临灭绝

在几年前的一次统计中,人们惊恐地发现在濒临灭绝的猪种里,莆田黑猪只有25头公猪存世,而罗代黑猪仅仅只有8头,至于临高猪,就更为稀少,仅仅存世4头

我国养猪史近万年,却每年进口万头洋种猪?中华土猪已濒临灭绝?

我国濒危的土猪物种

中华土猪的濒临灭绝,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我国养猪市场越来越依靠于洋猪,但是国外那些提供种猪的资本家,为了彻底垄断中国的种猪市场,在出口我国时,往往挑选那些二流个体

而这些二流种猪存在着基因不稳定的情况,在繁殖到第四代或第五代时,优势性状便开始退化,更严重的是会出现各种疾病,

但是由于我国没有的种猪培育技术较为落后,进而造成我国陷入了"进口—退化—再进口"的死循环中。谁能想到,有着9000余年养猪历史的中国,竟然会在今天被外国人卡脖子,实现不了"种猪自由"

中华土猪喜迎发展的春天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科学家将目光转移到中华土猪身上,而且逐渐认识到中华土猪的价值。自1996年开始,国家就接连出台了关于保护中华土猪的一系列政策,截至2010年,全国范围内,一共有近80个土猪保种场,3个中华土猪基因库,37个地方种猪保护区,而且令人欣慰的是,在多年的努力下,曾经极度濒危的几个土猪品种,得以在保护区内繁衍生息。

我国养猪史近万年,却每年进口万头洋种猪?中华土猪已濒临灭绝?

濒临灭绝的罗代黑猪

但是,要想改变现有的市场情况,只有通过把中华土猪商业化,让更多人了解、接触、品尝到中华土猪肉,才能逐渐扭转养当前市场,但说来容易做来难,要想恢复到以往的水平,没有几十年的时间沉淀,是根本不可能的

一个好消息是近些年,不断有民族企业开始踏足土猪养殖培育领域,天邦股份曾经过大量的研究实验,培育出了全球范围内最优质的中国皮特兰猪,牧院股份更是迈出了独立育种的关键步伐。而且据媒体报道,国内一些知名互联网企业,如网易、京东、阿里巴巴等,都计划在近年进军养猪市场,我们可以相信,这些力量势必会成为中华土猪发展的强大助力。

我国养猪史近万年,却每年进口万头洋种猪?中华土猪已濒临灭绝?

改良的雪花猪肉

就现阶段而言,土猪的培育和商业化已经初具成效。2018年,由成华猪改良而来的新品种猪,生长周期由一年缩短至8个月,减少了三分之一,养殖成本也大大降低,而且经过改良的成华猪,保留了肉质纤维丰富的优势性状,上好的改良成华猪肌肉,甚至可以看到细腻的大理石纹路,即"雪花猪肉",味道同样保留了成华猪鲜美、细嫩的特点,深受食客喜爱。

如今,在广州等一些地区,土猪的市场占有率已经从2%强势增长到10%左右,虽然仍然处于绝对的劣势,但是至少是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更多力量的投入,终有一天,我国会摆脱依赖进口的局面,实现"种猪自由",从养猪大国,变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养猪强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