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養豬史近萬年,卻每年進口萬頭洋種豬?中華土豬已瀕臨滅絕?

我國養豬史近萬年,卻每年進口萬頭洋種豬?中華土豬已瀕臨滅絕?

滿載種豬的專機抵達機場

不久前的2020年9月1日,一架滿載"乘客"的航班降落在四川成都雙流國際機場,飛機上滿載的乘客不是人,而是1040頭來自丹麥的種豬,這只是第一批,不久後還會有第二批1045只種豬乘包機抵川。這批豬有一個特殊的使命,那就是為我國的豬傳宗接代

可能有人要問,我國明明是世界上最大的養豬國家,足以實現自產自足,為何還要從國外進口種豬來傳宗接代?這背後究竟有哪些不為人知的原因?

我國養豬史近萬年,卻每年進口萬頭洋種豬?中華土豬已瀕臨滅絕?

人們常見的洋豬

我國豬肉市場已被洋豬主宰

事實上,今天人們最常吃的豬肉,幾乎都是來自洋豬,而更加殘酷的事實是我國的豬肉市場,已經被洋豬佔據了98%以上,而真正的中華土豬,市場佔有率僅僅為2%,而就在三四十年前,中華土豬曾一度佔據國內90%以上的市場。

誠然,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養豬國,養豬歷史相當悠久,近些年,科學家根據河南舞陽賈湖遺址出土的豬骨骼,推斷出早在9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生活在黃河一帶的上古部落,便有了養豬的習俗

我國養豬史近萬年,卻每年進口萬頭洋種豬?中華土豬已瀕臨滅絕?

出土文物—東漢時期的豬圈模型

經過數千年的發展,我國的養豬業已經發展宏大。據統計,僅僅2018年一年,我國的豬肉產量已經高達5400萬噸遠遠超出其他國家,佔據當年全球豬肉產量的近50%,就算是去年受到非洲豬瘟的影響,全年豬肉產量仍然在4000萬噸以上。

但是我國雖然是養豬大國,卻並不是養豬強國。在養豬業中,最關鍵的便是育種,也就是種豬的培育,它涉及到生物培育、基因研究等諸多方面。但令人遺憾的是,在這一核心環節上,目前我國的情況是嚴重依賴於進口

據不完全統計,在過去的十年間,我國累計進口種豬接近十萬頭,算下來平均每年都要進口一萬頭種豬來解決傳宗接代的問題,而由於去年受到豬瘟的影響,今年以來,這一數字更是上升到兩萬以上

我國養豬史近萬年,卻每年進口萬頭洋種豬?中華土豬已瀕臨滅絕?

全副武裝的工作人員在卸貨

可能有人會有疑問,當前我國的科學技術已經相當發達,類似的問題我們不是沒有遇到過,如雜交水稻便是袁隆平院士培育出的品種,解決了中國人的溫飽問題,那為何沒有出現養豬界的袁隆平,來研發出中國自己的種豬

其實,這樣的問題早已經有人提出,也曾嘗試解決,但是隨著研究的深入,科學家發現,要想在中華土豬的基礎上,培育出優秀的種豬,遠非想象中的那般容易

自然選擇促使廣大豬農偏向飼養洋豬

中華土豬是一個統稱,是指那些我國所特有的豬種,像黑土豬、金華豬、成華豬等都是屬於中華土豬這個大類中。而在我國進口的種豬之中,數量最多的前三名分別是來自美國的杜洛克豬、來自英國的大白豬以及來自丹麥的長白豬

我國養豬史近萬年,卻每年進口萬頭洋種豬?中華土豬已瀕臨滅絕?

來自美國的杜洛克豬

這些洋豬與中華土豬最大的一個區別就是顏色,這些洋豬全身上下的皮膚顏色都是粉中透白,而中華土豬則是呈現完全的黑色或有著大塊的黑色斑塊,所以,人們常吃的粉中透白的豬肉,全部都是產自洋豬,至於真正的中華土豬肉,只有在經濟發達的一部分地區才能吃到。

在長期的自然選擇中,洋豬進化出了與中華土豬截然不同的地方,而正是這些不同之處,使得洋豬在我國市場上得以橫行無阻。

我國養豬史近萬年,卻每年進口萬頭洋種豬?中華土豬已瀕臨滅絕?

我國本土的黑土豬

以產自美國的杜洛克豬為例,從剛出生的小豬仔,成長到能夠出欄,生長週期僅僅需要150天左右而中華土豬則需要漫長的一年時間,此外,在瘦肉率方面,中華土豬大約在35%上下,而杜洛克豬則在65%上下。

還有一個關鍵的地方在於,杜洛克豬隻需要三斤飼料便可以長一斤肉,而中華土豬要想長一斤肉,則需要吃六斤飼料。這樣的巨大差異使得廣大豬農紛紛放棄飼養土豬,轉投到洋豬的飼養上,這樣的情況也間接導致了養豬企業也轉變了風向。

瀕臨滅絕的中華土豬,被外國人卡脖子的種豬培育技術

近些年來,中華土豬的生存環境日益惡劣,導致了先後有數種中華土豬滅絕,而現存的土豬也幾乎都處於瀕臨滅絕的地步。據統計,截至2013年,中國境內現存的成華豬,僅僅有100頭左右,讓人惋惜。為了拯救這一中國特有物種,國家在成都修建了成華豬保護區,同時安排專家教授,進行成華豬育種的研究工作,才使這一稀有物種得以繼續生存。

我國養豬史近萬年,卻每年進口萬頭洋種豬?中華土豬已瀕臨滅絕?

瀕臨滅絕的成華豬

而除了成華豬,金華豬這一物種同樣因為存世稀少瀕臨滅絕,早在2006年,便被農業部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畜禽名錄。其實,除了這兩種豬,在我國特有的90餘種土豬中,已經有8個物種完全滅絕,25種瀕臨滅絕

在幾年前的一次統計中,人們驚恐地發現在瀕臨滅絕的豬種裡,莆田黑豬隻有25頭公豬存世,而羅代黑豬僅僅只有8頭,至於臨高豬,就更為稀少,僅僅存世4頭

我國養豬史近萬年,卻每年進口萬頭洋種豬?中華土豬已瀕臨滅絕?

我國瀕危的土豬物種

中華土豬的瀕臨滅絕,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我國養豬市場越來越依靠於洋豬,但是國外那些提供種豬的資本家,為了徹底壟斷中國的種豬市場,在出口我國時,往往挑選那些二流個體

而這些二流種豬存在著基因不穩定的情況,在繁殖到第四代或第五代時,優勢性狀便開始退化,更嚴重的是會出現各種疾病,

但是由於我國沒有的種豬培育技術較為落後,進而造成我國陷入了"進口—退化—再進口"的死循環中。誰能想到,有著9000餘年養豬歷史的中國,竟然會在今天被外國人卡脖子,實現不了"種豬自由"

中華土豬喜迎發展的春天

在這種情況下,一些科學家將目光轉移到中華土豬身上,而且逐漸認識到中華土豬的價值。自1996年開始,國家就接連出臺了關於保護中華土豬的一系列政策,截至2010年,全國範圍內,一共有近80個土豬保種場,3箇中華土豬基因庫,37個地方種豬保護區,而且令人欣慰的是,在多年的努力下,曾經極度瀕危的幾個土豬品種,得以在保護區內繁衍生息。

我國養豬史近萬年,卻每年進口萬頭洋種豬?中華土豬已瀕臨滅絕?

瀕臨滅絕的羅代黑豬

但是,要想改變現有的市場情況,只有通過把中華土豬商業化,讓更多人瞭解、接觸、品嚐到中華土豬肉,才能逐漸扭轉養當前市場,但說來容易做來難,要想恢復到以往的水平,沒有幾十年的時間沉澱,是根本不可能的

一個好消息是近些年,不斷有民族企業開始踏足土豬養殖培育領域,天邦股份曾經過大量的研究實驗,培育出了全球範圍內最優質的中國皮特蘭豬,牧院股份更是邁出了獨立育種的關鍵步伐。而且據媒體報道,國內一些知名互聯網企業,如網易、京東、阿里巴巴等,都計劃在近年進軍養豬市場,我們可以相信,這些力量勢必會成為中華土豬發展的強大助力。

我國養豬史近萬年,卻每年進口萬頭洋種豬?中華土豬已瀕臨滅絕?

改良的雪花豬肉

就現階段而言,土豬的培育和商業化已經初具成效。2018年,由成華豬改良而來的新品種豬,生長週期由一年縮短至8個月,減少了三分之一,養殖成本也大大降低,而且經過改良的成華豬,保留了肉質纖維豐富的優勢性狀,上好的改良成華豬肌肉,甚至可以看到細膩的大理石紋路,即"雪花豬肉",味道同樣保留了成華豬鮮美、細嫩的特點,深受食客喜愛。

如今,在廣州等一些地區,土豬的市場佔有率已經從2%強勢增長到10%左右,雖然仍然處於絕對的劣勢,但是至少是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更多力量的投入,終有一天,我國會擺脫依賴進口的局面,實現"種豬自由",從養豬大國,變為一個名副其實的養豬強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