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實時統計數據,截至北京時間4月17日近7時,全球累計確診新冠肺炎病例2151199例,累計死亡143725例。
長期以來,無症狀感染者由於其特殊的隱匿性、症狀的主觀性,發現相對比較難,一直備受。此前,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表示,在美國,多達四分之一的COVID-19患者沒有症狀。
我國4月1日起也針對無症狀感染者建立了日報告制度,對每天新報告的病例、轉歸的情況以及管理的情況向社會公佈。4月15日,我國國務院召開新聞發佈會,首次公佈了國內無症狀感染者的具體數據。截至4月14日,全國累計報告無症狀感染者6764例。
此前已有不少研究關於無症狀感染者的傳染性和病毒脫落時間。近日,《Nature Medicine》雜誌上發表的一篇研究指出,COVID-19患者出現症狀前感染性最強,他們在第一症狀出現之前2-3天開始脫落SARS-CoV-2。
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0-0869-5
該研究是由香港大學Eric Lau團隊所領導,涉及94例中國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收治的COVID-19患者,50%為男性,中位數年齡為47歲,其中93名患者中61例為輕症。具體來說,研究人員收集了1月21日至2月14日在中國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接受治療的94名COVID-19患者的咽拭子。從症狀發作到發病後23天,共收集了414個咽拭子。
結果顯示,研究人員在患者出現症狀後不久就檢測到高病毒載量,然後在第21天左右逐漸下降至檢測極限。不同性別,年齡組和疾病嚴重程度的病毒載量沒有明顯差異。
COVID-19的傳播
此外,研究人員還對來自公開數據的77個“傳播對(傳播者和受感染者)”的樣本,以評估每位患者症狀發作之間經過了多少時間。它假定潛伏期(從感染到出現症狀的時間)中位數為5.2天。研究小組推斷,傳染性在症狀出現之前的2.3天開始,並在出現症狀前0.7天達到峰值。
在敏感性分析中,使用相同的估算程序,但假設在症狀發生前1-7天的傳染性發作不變,則發現在症狀發生前0-2天感染性達到峰值,並且症狀出現前的傳播比例為46%至55%。
病毒脫落的時間模式
該研究還發現,病毒可能在第一次症狀出現前2 - 3天開始脫落,在症狀出現後,患者體內病毒載量下降速度加快。這與最近的兩項研究結果一致。4月1日,德國慕尼黑、柏林和英國劍橋團隊在Nature上發表了“Virological assessment of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COVID-2019”一文。研究發現,新冠病毒的脫落高峰發生在早期的上呼吸道感染時,這表明病毒攜帶者在出現輕微症狀或幾乎無明顯症狀時,可能最具傳染性。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196-x
此外,柳葉刀發表的一項關於SARS-CoV-2感染期間深喉唾液中病毒載量的時間變化和血清抗體反應的觀察性隊列研究。研究發現,新冠肺炎患者發病第一週深喉唾液病毒載量最高,隨後逐漸下降。
DOI:https://doi.org/10.1016/S1473-3099(20)30196-1
回過頭來,最新的這項研究也有一定的侷限性。首先,症狀發作時間取決於COVID-19患者的回憶,可能會存在偏差。其次,所報道的連續病例中的間隔時間可能會有所變化。最後,病毒脫落的動力學是基於根據國家頒佈的方案接受治療的患者的數據,包括抗病毒藥、抗生素、皮質類固醇、免疫調節劑和中藥製劑的組合,這些藥物可能會改變脫落的動力學模式。
當下,影響疫情防控措施有效性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傳播鏈中連續病例之間的間隔時間,以及從感染暴露到出現症狀的時間(潛伏期)。如果連續間隔時間比潛伏期短,則意味著可能在出現顯性症狀之前就已發生了病毒傳播。因此,以出現症狀為時間點而採取的防控措施,其控制感染傳播的效果可能會“縮水”。
文章作者指出,如果超過30%的病例是由症狀前或無症狀的傳播引起的,僅追蹤接觸者和隔離病例可能無法成功抑制疫情和阻止疫情二次暴發。應該緊急考慮採用更全面的接觸者追蹤標準,追蹤COVID-19患者出現症狀前2-3天接觸的人。
總之還是那句話,疫情期間少出門,勤洗手,不給國家添麻煩!
End
參考資料:
[1]COVID-19 may bemost contagious one to two days before symptoms appear
[2]People withCOVID-19 may be infectious days before symptoms: study
[3]COVID-19patients may be contagious 2 to 3 days before symptoms show, research warns
[4]新研究:新冠患者傳染性始於症狀出現前2.3天,發病前0.7天達到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