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大肆诛杀功臣,为何偏偏不杀功劳最大的徐达?

风铃阁阁主


关于这个问题,之前已有多位条友提过,而笔者根据自己的拙见,分别做出了回答,在此,再做回答,欢迎批评与讨论!

徐达何许人也?

徐达 (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钟离人,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明朝开国将领,淮西二十四将领之一。

徐达和朱元璋是同乡人,算是从小一起光着屁股长大的发小,22岁跟随朱元璋起兵反元,南征北战近20年,诛暴元、灭陈友谅、张士诚,为朱元璋开创大明王朝立下了赫赫功勋。

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大封功臣,对多年来一直跟随他南征北战、战功赫赫的开国元勋们给予了丰厚的回报。

此次封赏,朱元璋共封了6位公爵,28位侯爵,徐达被列为开国六公爵之首,足见其厉害!因为排在他后面的这些人,个个各有所长,绝非等闲之辈,而徐达要排在这些人之前,必须至少得满足三个条件:一是他要有足够的功绩作为基础;二是他的功绩、能力必须要得到其他功臣的普遍认同;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他还要得到朱元璋的认可,不然功劳再大也没用。事实证明,他确实都做到了,他不仅得到了皇帝的认可,也得到了其他功臣的认同,原因很简单,因为他确实配得上。

朱元璋为何大肆诛杀功臣?

朱元璋是一个权力欲望极强的政治家,大明王朝建立之后,随着天下逐渐安定,朱元璋对曾经和他一同浴血奋战开国元勋们的态度出现了急剧变化:他们不再是他的得力助手,而成为了对永葆大明帝国繁荣稳定存在巨大潜在危险的敌人。朱元璋这种思想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去世后尤为明显,因为太子朱标去世后,继任帝国储君之位的皇太孙朱允炆在朝中毫无威信可言,这让朱元璋感到忧心忡忡,他生怕将来自己一旦驾崩,朱允炆继位后,无法驾驭这帮能征善战、战功赫赫的开国元勋,为自己孙子的统治带来无穷后患。

因此,为了给孙子朱允炆留下一个相对安定的统治环境,朱元璋逐步开始了对开国元勋的大清理。几年下来,开国功臣们几乎被朱元璋屠戮殆尽,所剩寥寥无几,而徐达就成为了朱元璋屠刀之下硕果仅存的开国元勋之一。

徐达为何能够躲过朱元璋的屠刀?

按理说,像徐达这种功高震主的大将,和平年代是最容易受到皇帝的猜忌和清理了,可徐达依然能够完美地躲过朱元璋的屠刀,这是为何呢?

首先,徐达谨小慎微,做事太完美,从不居功自傲。关于徐达行为处事,朱元璋曾经有评价:

“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

从以上评语当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朱元璋认为徐达平时受命而出,成功而归,不骄傲,不自夸,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行为正派无疵,品德高尚可与日月相比,如此品行,仅徐达一人而已!

其次,徐达和朱元璋还是亲戚关系。徐达的几个女儿都嫁给了朱元璋的儿子为妃,和朱元璋结为了亲家,成为了皇亲国戚,这也为徐达免遭朱元璋屠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结语:实际上,朱元璋并不是毫无人性的刽子手,而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他还是有感情的,对于徐达这样一个谦恭谨慎、不居功自傲的亲家,朱元璋实在没必要赶尽杀绝。基于以上原因,徐达最终成为了朱元璋大肆诛杀功臣的血雨腥风中少有的幸存者之一,得以善终,在他死后,朱元璋还亲自出席葬礼以示悲痛,并追封他为中山王,谥号武宁,并赠三世皆王爵。


聊史论今


首先,朱元璋不会见人就杀,人家是皇帝,又不是杀猪卖肉的。

朱元璋杀人有以下条件。

1.功高盖主。

2.恣意妄为。

3.震慑不住。

我们回顾蓝玉,他与北元一战,可谓是封神一战,威震天下。但是蓝玉功成之后,犯了以上三条的每一条。蓝玉自恃军功,居然敢屡屡不听朱元璋调遣,他的军队朱元璋甚至调派不动,这就有点功高盖主,震慑不住了。本来到这,朱元璋还忍着不杀他,毕竟朱元璋之前已经把明朝开国将领杀得差不多了,总得为太子朱标留个能打仗的人,加上蓝玉因为是朱标太子妃的舅舅,对朱标是忠心耿耿,朱标自己也还算震得住,所以朱元璋没有杀他。不巧的是,朱标年纪轻轻就暴病而亡,朱元璋只能打算把皇位传给朱标仁孝的次子朱允炆。朱允炆可不一样,他与蓝玉毫无血缘关系,而朱允炆也不如朱标那般老练,指定震不住蓝玉。回头再看看蓝玉,还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样子,既不能留为所用,三个必杀条件都齐了,那还等什么?杀!诛连了将近1.5万人!

胡惟庸呢,大概是看懂了朱元璋杀人的目的与条件,知道自己在劫难逃,索性联络一干大臣打算造反,只是没有想到在他们还没来得及拿起刀,朱元璋就把他们都抓了,诛连将近2万人!

所以,朱元璋杀人是有目的与条件的,条件如上。目的则是为了稳固自己皇权并且让大明江山永固。

我们看,徐达犯了以上三个条件的哪一个呢?徐达功高是不错,但是徐达并不盖主啊。徐达作为大明元帅,平定北方,功劳何其之大?之后,徐达班师回朝,朱元璋亲自出城迎接,要让他坐龙辇,甚至还说要替他亲自驾车。这一套无非是为了试探徐达知不知道深浅进退。徐达则是再三拒绝,言辞从臣下出发极其诚恳,卑微,发自肺腑地说“皇上对咱好,咱知道,但是这不合规矩啊,咱不过是皇上的兵而已!”徐达明确拒绝朱元璋替自己驾车。这一套下来,朱元璋自然是心满意足了,知道自己这个兄弟没忘本。马上本着兄弟感情说“今天没有君臣,你我布衣兄弟,兄弟之间一起坐车,咱家想兄弟,想听兄弟说说你在北方的英勇战迹。这样,我让一位皇子来驾车,你随咱家来。”于是便强拉着徐达上了龙辇,让一位皇子亲自驾车。



除此之外,徐达可谓一直对朱元璋忠心耿耿,一直谦卑谨慎,带着家人部属克己守礼,朱元璋指哪打哪,战无不听,言无不从。所以,朱元璋是震得住徐达的。朱元璋根本没有杀他的条件与理由。

后面说徐达被朱元璋以蒸鹅杀死,多是野史,不过是后人为了渲染朱元璋如何为了稳固皇权嗜杀罢了,算是一种控诉。实际上,是徐达自己患了背疽不治身亡,而至于说背疽不能吃蒸鹅简直无稽之谈,现代医学验证,毫无科学依据,古代太医不至于连这点常识都没有。蒸鹅是肉,不是毒药。

况且,当时北蒙不安,朱元璋还想他带兵出战怎么会杀他?


不书


徐达之所以没被杀,有两大原因,一是他非常小心,二则是因为他死的早。

明朝开国六公爵,除了徐达,都是惨淡收场,传不过两代,唯有徐达一脉,衍生出两个公爵,还都传到了明末。当然,这个更多的是因为朱棣,不过朱元璋没把徐达的儿子们搞掉也是一大前提。

徐达,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是朱元璋的同乡,同样也是世代务农。

元末的灾难波及到了朱元璋,同样也波及到了徐达,他跟朱元璋一样,投奔郭子兴造反了。徐达在队伍中成为朱元璋的属下,从此开始了波澜壮阔的军旅生涯。

徐达为人宽厚,深通兵法,久经战阵,战必胜,攻必取,智勇兼备、屡建功勋,功勋卓著。功业盖世的同时,徐达却越发低调,他为人小心谨慎、常以忠心侍主,绝无居功自傲之心。


按照明史记载,朱元璋对徐达极其信任,两人亲近备至,朱元璋经常给徐达 “赐休沐,宴见欢饮,有布衣兄弟称“,而徐达的反应则是越发恭谨小心。

信任归信任,朱元璋的性格摆在那里,帝王猜疑是不可避免的,他多次对徐达加以试探,徐达凭借自己的谨慎作出了答复。

朱元璋曾说要将他的旧邸赐给徐达,徐达坚决不要。朱元璋与徐达一起饮酒,徐达被刻意灌醉,醒来发现自己居然盖着皇上的被子,他大惊失色,连忙跪伏在地高呼死罪。

看到徐达的表现,朱元璋当然龙颜大悦,对徐达也更加信任。

众所周知,大明开国之后,朱元璋对诸多功臣怀有强烈的戒心,再加上这些功臣大多居功自傲,甚至有些还极为放肆。

而太子朱标生性柔弱,朱元璋当然会担心朱标将来镇不住这些功臣。因此,朱元璋决定替儿子 清理一下,以保大明江山稳固如山。大明的功臣,几乎被他杀光了,就连李善长、刘伯温等人也都难逃厄运。

唯有徐达,让朱元璋始终下不了决心。因为,徐达的表现太好了,这位威风凛凛的大将军,到了朱元璋面前,却“恭谨如不能言 ”,这让朱元璋几乎没有什么借口,对徐达下手。

当然,以朱元璋的性格,时间长了,没有理由也能找出理由,像傅友德,就是这么被搞死的。徐达能够保全,主要还是因为他走得比较早。

徐达于洪武十七年(1384年)在北平留守时得了背疽,不久稍微好些。然而次年(1385年)二月,病情迅速加重,随后去世,享年五十四。

徐达去世显得疑点重重,民间有朱元璋赐徐达烧鹅的说法。这一点,似可信,但无依据,因为这些记载只见于野史,更可能是明朝文人对朱元璋严刑酷法的不满与栽赃,毕竟朱元璋对将死之人(不是被他弄到将死)还是很慷概的。

徐达去世时,胡惟庸案已经扩大,但徐达跟胡惟庸一点关系都没有,并未受牵连,后发的蓝玉案不用说,徐达已经死了,他的儿子并不成器,没入朱元璋的法眼。

徐达去世后,朱元璋甚为悲痛,追封他为中山王,谥武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