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徐达、常遇春这些草根出身的人为什么会精通兵法?

一个磊磊



徐达和常遇春都是朱元璋手下的悍将,在整个明朝建立的过程中立下了不世功勋。当然说他们两个人精通兵法,在表述上是不准确的。更准确一点说,他们两个人只是擅长军事指挥。

精通兵法和擅长军事指挥是两码事,真正的将军都是从战场上一刀一枪历练出来的,远远不是读几本兵书就能够解决问题的。比如战国时期的赵括,那才是真正的精通兵书,然而在长平之战中却输给了白起。

这就好比有些人读了经济管理专业,却没有成为大商人,很多大商人并没有读过经济管理专业一样,各行各业的精英基本上都是在各自行业里面的天才。


就战争天才来说,霍去病和岳飞都是不喜欢读兵书的,但并不影响他们成为一代名将。岳飞曾经说过一句话: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他的意思就是说,战场上的情况瞬息万变,良将要抓住机会击溃敌人。

兵书上的东西是死的,而战场上的情况则瞬息万变。非要拿兵书上的去套用,那肯定是要吃大亏的。类似的例子还有三国时的马谡,本来是熟读兵书,是一个做参谋的材料,偏偏被诸葛亮送上了战场,机械照搬导致大败,最终送了命。

一个优秀的军事将领一定具备三方面的优势,第一就是擅长训练士兵,让士兵具备在战场上作战的能力;第二就是要有卓越的领导艺术,让自己手下的将士对自己有信心,能够不折不扣的去执行战术;第三个就是对战场上的形势变化洞若观火,善于把握时机。


第一点也许大部分军官都做得到,最后二点一定是需要相当的军事天分,再加上后天的努力和总结,才能做到的。这种天分与生俱来,不是书本上的那些东西能够培养出来的。

将军不是读兵书读出来的,正如很多作家不是中文系毕业出来的一样。比如亮剑中的李云龙出身于草莽,天生就能看得懂军事地图,在士兵中拥有很高的威望,不识字也是一员名将。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因素,想成为一个名将一定要取得主帅的信任。只有主帅信任,才能有机会统领大军单独作战。生逢乱世,每一个主帅都经历过无数次的背叛,如果不是自己信任的大将,很难有出头之日。


徐达和常遇春之所以能够成为朱元璋手下的大将,这与两个人是朱元璋的老乡分不开的。在战争年代,残酷的战争让信任的成本变得很高。同乡是天生最容易抱团的,口音和风俗习惯都一样,天生就是最容易信任的条件。

就连朱元璋自己的亲戚也有几个叛变的,其他的外乡人很难取得朱元璋的信任。明朝建国后,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派和以李善长为首的淮右派争权夺利,因为李善长是朱元璋的老乡,自然会无条件的获得信任。

曾经有人问过类似的问题,为什么曹操家族的人都能成为名将?比如曹仁,夏侯惇兄弟等。因为他们家族是当地的大姓,家里非常有钱,因此就能募来士兵。本身也是曹操的亲人,很容易获得曹操的信任,有更多带兵打仗的机会,再加上曹操的指点,很容易成为名将。


在南方经济发达地区,有不少老板经常说一句话:能力大的人危害也大。对于军事将领来说也是如此,水平越高的人造反了,危害越大。因此水平高还能获得主帅的信任才是最关键的,要不然很难有出头之日。

徐达和常遇春,同样是如此,律师的机遇造就了他们,当然自身的能力也是过硬的。想成为一员名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是多种因素综合发生作用的结果,远远不是精通兵书就能够解决的。


新知传习阁


徐达、常遇春这些草根出身的人为什么会精通兵法?

要说元末明初的最强将领,非徐达、常遇春莫属,这两位帮助朱元璋,攻城拔寨,所向披靡,几乎没有打过败仗。徐达的是难得的帅才,运筹帷幄,调兵遣将游刃有余,常遇春则是明军的利刃,所到之处锐不可当,没有攻克不下的城池。

徐达、常遇春都对兵法极其精通,在战场上对时机把握十分准确,能抓住敌人片刻破绽,毕其功于一役。如果说这两位将军都是名校毕业,经过专业学习培训,那估计也就不会那么惊世骇俗了。

实际上,徐达、常遇春都得野路子出身,也就是普通老百姓,什么后台势力也没有,更别说什么学习培训。

史料记载:

“徐达,字天德,濠人,世业农。达少有大志,长身高颧,刚毅武勇。”

徐达的家里世代务农,是个地道的农民,只是徐达长相不错,胸有大志,且孔武有力,还有一身好武艺。

史料记载:

“常遇春,字伯仁,怀远人。貌奇伟,勇力绝人,猿臂善射。初从刘聚为盗,察聚终无成,归太祖于和阳。”

常遇春是怀远人,力大无穷,善于骑射,曾经因吃不上饭落草为寇,之后跟随朱元璋打天下。既然徐达、常遇春都是普通百姓出身,也没有什么深厚背景,为何他们打仗会这么牛?

天赋异禀,天生是打仗的料

在这个什么都要讲究天分的时代,努力好像就变得可有可无,然而事实就是如此。封侯拜相,率领千军万马驰骋疆场也许是很多人的梦想,但真正能实现的少之又少。

很多人一生奋斗不息,都无法达到的境界,换做另一批人,可能很快就能突破。徐达、常遇春就是天生的战士,他们天生就是为了战争存在的,如果不是遇到朱元璋,徐达可能还在耕田,常遇春可能还在打家劫舍,朝不保夕。

我们可以举个例子,金朝创始人完颜阿骨打,生在白山黑水之间,在宋、辽早已是封建社会的时候,完颜阿骨打还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

而当完颜阿骨打拿起武器,准备反抗辽国的时候,变成了一位孔武有力、智谋出众的战略家。仅仅用11年的时间,就灭掉了当时最强大的辽国,并令宋朝在金军的脚下颤抖。难道有人教过完颜阿骨打兵书战策,有人手把手教地教他排兵布阵,明显没有的。

打仗这事情很考验天分,如果不是这块料,再努力也无济于事,完颜阿骨打征战一生,创立的金朝,可谓一代豪杰。

在那混乱的元末,吃饱饭都是个大问题,从军成了很多人的饭碗,毕竟当兵得给饭吃,否则怎么打仗。徐达、常遇春能跟随朱元璋,大多也是被形势所迫,当时朱元璋造反之前还做过和尚,并经过长期的思想斗争才做下决定。

没有人想打仗,也没有人想过那命悬一线的日子,而徐达、常遇春异于常人,他们的天赋过人,他们的武艺高强,命中注定他们就能名留青史,让后人记住他们的名字。

作战勇猛,悍不畏死

要想成为将军,必须从小兵做起,那么在军中要升官,要立威,依靠的是什么?是军功。如果统兵百万,取得战略性战争胜利,可能会改变改变整个历史进程,此将军必会青史留名。

而如果只是一个小兵,想要升官发财,那就得在战场上卖命,杀敌越多,立的功劳就越大,就越可能被领导看中,越有可能升官。这一切最起码的前提是不怕死,临终逃脱可能不仅不会升官,还会被杀头。

徐达、常遇春皆是悍不畏死的之辈,自从他们从军之后,就把脑都栓在裤腰带上,在战场之上,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只有不怕死的战士,才有可能活下来。

史料记载:

“子兴执孙德崖,德崖军亦执太祖,达挺身诣德崖军请代,太祖乃得归,达亦获免。”

郭子兴是朱元璋最早的起义领导,而郭子兴心胸狭窄、嫉妒心强,孙德崖也是红巾军领袖,原本郭子兴和孙德崖不睦。两军交战之时,朱元璋却被孙德崖抓住了,这个事情就难办了。在天下纷乱之时,杀几个起义军领袖也无关痛痒,如果当时朱元璋被杀,也就没有之后的大明了。

关键时刻,徐达挺身而出,替代朱元璋被俘,朱元璋转危为安。这样的结果是徐达将面前生死考验,换来的是朱元璋对徐达的重用。好在最后徐达也平安归来,说起来平淡无奇,事实则是生死时速,人的命只有一条,死了不会和游戏一样可以从来。

徐达不怕死,常遇春同样如此。徐达是个是智将,常遇春可以说是个猛将,当然同样不欠缺智谋。

史料记载:

“元兵陈矶上,舟距岸且三丈余,莫能登。遇春飞舸至,太祖麾之前。遇春应声,奋戈直前。敌接其戈,乘势跃而上,大呼跳荡,元军披靡。”

当时元兵陈兵采石矶,这里是渡江的必经之路,船离着岸边还有三丈多,无法靠岸。常遇春驾驭小船,直接冲向元军,手持矛戈,当敌人抓住他的戈头的时候,常遇春趁势跳上岸,就这么冲杀进敌阵,元军望风而逃,被杀得大败。

战场之上,领导在旁观看,正是立功的好时候,常遇春勇冠三军,单人冲进敌阵,杀退敌人。此时的常遇春是个小兵,正是因为他的勇武才受到重用。军中是勇者的天下,是强者的天下,要想加官进爵,不怕死是最起码的素质。

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当徐达、常遇春从小兵升任部队中层干部,或者高层军官之时,他们的勇武就不一定能派的上用场了,其他一切都要依靠头脑。

此时的将领需要的不停地学习,徐达、常遇春从小没有学过兵法,而他们却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战争本身就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迅速让小兵变为将军,将军变为统帅。

史料记载:

“与大将军攻太原,扩廓帖木儿来援。遇春言于达曰:「我骑兵虽集,步卒未至,骤与战必多杀伤,夜劫之可得志。」达曰:「善。」会扩廓部将豁鼻马来约降,且请为内应,乃选精骑夜衔枚往袭。”

常遇春不仅武艺高强,还是个还神射手,多次用他的弓箭挽救战局。当大兵团作战的时候,将领的作用是指挥布局,一旦决策失误,牺牲可能是成千上万条人命,所以必定要极为谨慎。

在明军进攻太原之时,扩廓帖木儿来救援,扩廓帖木儿元军中水平最高的将领,他面对的就是徐达和常遇春。常遇春对徐达说:“我军骑兵已经集结完毕,但步兵还没有到,如果直接开战可能损失严重,夜袭才是上策。”

开战之后,元军大败,徐达、常遇春用最小的代价赢得了胜利,并获得四万部队,太原被攻克。谁都不是一生下来什么都会,哪怕天赋异禀,也需要后天的学习,徐达、常遇春就是善于学习的将领,他们在战争中总结经验,磨练兵法,直至成为最强将领。

从一介平民到百万兵马的统帅,徐达、常遇春做到了,他们帮助朱元璋取得了天下,他们也被封为开国功臣。名将的道路并不平坦,需要勇气和智慧才能开创新的事业。

说到底,一代名将的养成,是踩着众多拦在他们面前倒下的人爬上来的,运气很重要,跟对人也很重要。


杨角风发作


解放战争后期,形势已经明朗,国民党败局已定。有人问朱老总,为什么国民党那么多黄埔军校毕业的会打不过解放军那些没有上过军校的将领?朱老总说,我们的将领也是军校毕业的,青山学校。意思是说,解放军的将领是在实战中成长的。

自古以来,特别是冷兵器时代,打战并不难。不会纸上谈兵的人,不一定不会带兵打仗。军事说白了就是打群架,不需要储备太多的知识,只要兵强马壮,积累一些实践经验,加上有伟大统帅运筹帷幄掌舵,带兵打仗真不需要多少文化知识。

汉代的卫青、霍去病,唐代的尉迟恭、秦琼,明朝的徐达、常遇春,都没有什么文化。他们之所以能建功立业,关键是跟对了人,大的方向有比自己有才能的人决定,当手下执行起来就比较容易。不就是打群架吗?哪有那么难?刘伯承元帅经常讲的一句话:狭路相逢勇者胜。具体带兵作战的人,勇敢才是第一位的。

经常说兵法,兵法其实并非绝对科学,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士气高昂、装备精良、组织严密的一支大军摆在你面前,你有没有本事吃掉?除非你实际上就那么强大。

明朝末年清军入关抢掠了五次,哪一次不是大摇大摆、来去自由?明军讲兵法有用吗?来一支吃掉你一支,实力就摆在那里。

徐达和常遇春确实能打,也确实没有什么文化,他们的作战计划都是朱元璋召集谋臣多次研判制定的。该怎么打,走哪条线路?朱元璋都制定好了。1381年,朱元璋派傅友德、蓝玉、沐英等率大军出发平定云南。出发前,朱元璋召集他们多次研究作战计划,后勤保障怎么安排,在哪里要宿营,在哪里要布岗哨,在哪里要喂马,都交代清楚了。在这样伟大的统帅手下做事,你甚至无脑执行,也能胜利。


坐看东南了


为什么常遇春、徐达这些草根出身的人物都会精通兵法?这个问题问得本身就有问题!不是我咬文嚼字,你这本身就是带着有色眼镜在看问题!精通兵法跟草根出身有什么必然联系吗?草根出身和精通兵法有什么不搭配的吗?

精通兵法,简言之就是熟练掌握用兵技巧,在战场上挥洒自如。草根,通俗讲就是出身不高,普通老百姓子弟,而非贵族子弟。题主之议,潜台词就是贵族子弟天然具有优越性,天然就应该比普通百姓子弟更能干,更有用兵的能力。显然,这是错误的!

当然,题主也有可能是指,徐达、常遇春这样的草根没有机会接受系统教育,因而难以掌握熟练的兵法技巧。这显然也是一种误解。古人有一种说法叫作“百无一用是书生”,当然这个说法有点绝对,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人对读书作用的质疑,是另一种读书无用论。的确,有很多知识是仅靠读书不能掌握的。比如马云,读书并不多,但却创造了绝大多数读书人难以企及的财富。古代战场的用兵也是这样,关键在于实战,而非书本。关羽、张飞、赵云等历史名将,哪一个又是名门出身呢?俗语说得好,在实战的大风大浪中才能锤炼出真正的高手!

战胜白起,没有接受过系统教育,但是却创造了长平之战的大胜,而且一辈子没有打过败仗!名将卫青,成名前当过马车夫,读书更是无从说起,但却打得匈奴人抱头鼠窜。反观那些出身高贵,接受了系统教育的人物,却往往难以创造伟大战绩。赵括就是这样,出身名将家庭,从小接受系统教育,纸面上的战术理论,用兵技术出神入化,名满天下。可是到了战场,却一把输得精光,英明扫地不说,关键是葬送了国家命运!可恼,可叹。

所谓实践出真知,没有接受实践考验的知识难说是真理。徐达也好,常遇春也好,这样的名将虽出身草根,但确实是在实战中成长出来的将领。

大浪淘沙,他们成为一代名将是历史规律决定的!个人观点,欢迎关注一下。



周周说古今


历史上有两个突出的例子,说的是成功夺取天下的开国皇帝,其主要助手骨干班子,天生就在他的身边周围,甚至就是相交于青萍之末的社会底层的邻里同乡,朋友。

如刘邦之于萧何,曹参,樊哙,周勃,卢绾,夏侯婴,雍齿等等;朱元璋之于徐达,常遇春,邓愈,汤和,华云龙,郭英,沐英,花云等等。

这些人,不是因为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裙带私授,而皆因虽相交在先而后却都适有大才。这是为什么?不可能是作为主导者的领袖人物的刘邦朱元璋先发现他们个个身怀大才才起事开基立业,而是先有开基立业之势,而后才发挥出他们一个个的的大才。这不可能是临时培养或是主要在战争实践中亦步亦趋地锻炼出来的,那样早死了千百回了,而且是有一个算一个地都是大才而没有在频繁激烈的战火中淘汰身死。从起事第一天起,个个独挡一面,假如不是天才,第一次锻炼就全都挂了。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异的历史现象。

个人以为,这种特殊而又有类同的现象,只有天意的巧妙安排,没有其他更合理的解释。


风从东方来163590821


徐达和常遇春都是大明王朝的开国武将,他们战功赫赫,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代名将。可如果说他们精通兵法,我认为这种说法值得商榷。

徐达和朱元璋是儿时最好的玩伴,他们的出生都很贫穷,连书都没读过,更别说熟读兵书了。

常遇春的情况更糟糕,因为穷得吃不上饭,干起了打家劫舍的行当,还成为了盗匪的头目。

应该说,徐达和常遇春都是没什么文化的人,在兵法方面的造诣应该不算高。可为什么徐达和常遇春依然能够成为明朝的开国功臣和一代名将呢?

首先,徐达和常遇春武艺高强。虽然他们从小贫穷,但却有勇于常人的身手,他们从小习武,没有过硬的本事恐怕早就被淘汰了。

徐达和常遇春投靠朱元璋后,他们成了统领军士的将领,他们武艺高强,而且每次作战都身先士卒。将士们对他们当然是心服口服。

其次,元末明初时期的战争其实在权谋方面的技术含量都不算高,基本上都是起义军之间,或者和和元军之间的战斗。

起义军之间(比如陈友谅和张士诚)的战斗其实就是看谁人多,看谁更勇猛。而此时的元军已经被骄奢淫逸所腐蚀,没有太大的战斗力。

所以武艺高强、身先士卒的常遇春和徐达就用了用武之地。

当然徐达和常遇春也并非有勇无谋之辈,虽然他们没有读过兵书,但是他们在用兵方面讲究神速和出其不意。这一点和兵法上还是有一定的契合度。

值得一提的是,徐达和常遇春是猛将,他们在刘伯温和李善长这等智谋之士的指挥下表现更是事半功倍。

最后,徐达和常遇春擅于通过实践提升自己。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徐达和常遇春他们身经百战,擅长不断总结作战经验,懂得扬长避短,

他们只要一出手,那就是只奔敌人的要害!

历史上其实不乏熟读兵书和号称精通兵法的人,比如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赵括,他自恃熟读兵书、精通兵法,却只会纸上谈兵。

三国时期蜀国的马谡也是如此,他是诸葛亮的徒弟,对兵法了如指掌,但真正到了战场上却不会随机应变灵活变通,最终误己误国。

徐达和常遇春就像《亮剑》中的李云龙一般,他们是泥腿子出生,作战风格却非常勇猛,在带兵打仗方面从不生搬硬套,快、准、狠成为了他们致胜的法宝。

总之,我认为徐达和常遇春不见得精通兵法,却并不妨碍他们成为明朝出色的统帅和名将。


醉爱侃足球


不得不说有些东西是学不会的,例如打仗,有些人天生就是这块料,这种人可以张嘴说出一箩筐,例如:霍去病、卫青、韩信、项羽、李勣、王阳明,包括题主说的徐达、常遇春等等。或者我们可以把这个领域扩充一下,不局限于军事领域,例如《计算机编程艺术》的作者高纳德,原本是学音乐的,就因为假期留校打工的时候看到了当时最先进的计算机IBM650,偷偷溜到了机房里与之大战三天三夜,至此完全搞懂计算机编程原理。随后写出了程序员界的葵花宝典——《计算机编程艺术》系列丛书,连同有天才之称的比尔盖茨都要花好几个月才能研究完,并且还要加上一句感叹“谁要是搞懂了这本书别忘了给我打个电话”。

以上举得例子有点极端,大部分可能是本来就有这种才能再加上一定的所谓学习过程,注意这个学习过程不一定是学院式的系统学习,也可能是自己思考加实践,又或者种种让他这种才能能够系统表现出来的过程,随之就是飞快成长为该领域拔山扛鼎的领袖人物。但是前提是他得有这种潜力,否则即便如何努力学习也不过换来一句孟夫子的感叹“尽信书不如无书”。

所以会打仗的人一定是天生就有这方面的才能,他如果能够系统化的学习,那么当他看到那些精湛的战争艺术理论时就会会心的说一句果然如此,当他看到那些与现实已经不相适应的理论时也能够详加分别并使之能够指导实际作战。或者即便没有机会系统的学习只要是有需要他也能或者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通过对现有操作的观察飞快的成长为该领域的佼佼者。

而没有这种才能的人即便是系统化的学习,面对实际情况时也只能或者束手无策一筹莫展,或者生搬硬套纸上谈兵沦为笑柄。

诚如爱因斯坦所说:“没有那百分之一的天才,即便是付出99%的汗水也白费”

所以徐达和常遇春又或者任何一位没有经过系统学习而表现出战争天才的名将莫不如此,原本有此天赋,要是没有机会接触军事便罢,一旦实际需要便能飞快的通过各种对其他人可能根本没有帮助的过程成长起来,成为军界闪耀的新星,光耀千古。


盘达说


先说在元朝的时候,安徽有这个我国南方最大的元朝官方军马场,在军马场有大量的牧奴。


而常遇春,徐达就出身在安徽,常遇春本人,勇力绝人,而且手臂很长,善于射箭。很早的时候就在山寨里,带领队伍到处械斗,对抗官军和民团。后来在1355年4月,25岁的常遇春投奔了朱元璋。此时,常遇春已经在山寨团伙里面积累的带兵能力。

在朱元璋部队经过2年,实战锻炼,成为先锋。徐达则是身材高大,颧骨突出,神武勇猛。在朱元璋还在郭子兴手下的时候,1353年,22岁的徐达就投奔了朱元璋。


常遇春和徐达都属于天赋非常好的人才,而且在朱元璋军队,从打农民军康茂才,元军当中的三流部队陈也先,破蛮子海牙水师,大战张士诚等等战役,到1359年,经过4-5年的锻炼,徐达和常遇春已经成为行伍出身的帅才和将才。

如果我们看太平天国战争,也会发现,石达开,萧朝贵等人从1851年起义,天天钻山沟,占据县城一直到1853年发动大进军,军事指挥水平也是在阶梯形提升的。也就是既有天赋,又有实践,还有后天的学习,导致徐达,常遇春等人的军事指挥水平不断上涨。其实就如同腾讯,百度,京东,阿里那个老板是商学院毕业的?都是天赋,实践加上学习能力。


到1359年大战陈友谅的时候,徐达和常遇春已经成为当时的顶级名将。到1367年北伐,徐达,常遇春经过12-14年的锻炼,学习和实践,终于自如指挥大兵团北上,一举打败元朝主力军团。


历史救生圈


其实很多时候,英雄缺乏的并非才能,而是机遇。

就像是千里马缺少伯乐的欣赏,徐达,常遇春这类的将领也是如此,攻城拔寨,战必胜,攻必取,想要做到这些都是很难的,但真正具备这类才能的人世界上绝对不会只有一个两个,很多人都具备独特的才能,只是缺乏伯乐而已。

如果说,在经过了长期的军事训练以后,徐达,常遇春两人可以成为天下少有的将领,那么其他人也可以,但这两人并没有接受过具体的军事训练,从一开始就是跟着朱元璋蛮干,干的时间久了,才能自然就有了。

要说为什么像徐达,常遇春这种人出身并不好,但最后打仗却百战不殆,自然跟他们的天赋脱不了干系。

其实很多事情都讲究一个天赋,虽说许多无能之人尸位素餐,但这些人却很少有什么都不会走到那个位置的,这些人曾经也有天赋,不过在不断的消磨之下,这些人的天赋渐渐的被自己磨平了,于是乎才有了后来的尸位素餐。

而像徐达,常遇春这一类人则完全不同,他们身经百战,或许一开始的时候对并发一无所知,但随着经验的增长,这些人的军事才能与日俱增,假以时日,便成为了战必胜,攻必取的英明领袖。

就像人们常说的那句话,生而为人,谁不是第一次,徐达与常遇春这类的将领也是,他们也并非一开始就是将领,也是依靠军工慢慢发展起来的,这些人虽然有才能,但却缺少实践的机会,若是一旦有机会实践,他们的才能便会让人一览无余。

再举一个反例,战国时期,赵国的赵括,赵括本是名门之后,在长平之战前得到了赵王的信任,得已率领数十万赵军与秦军对垒,但赵括毕竟太年轻,不是军神白起的对手。

赵括没有才能吗?赵括的才能显而易见,纸上谈兵已经足以说明赵括的军士才能是不一般的,但赵括缺乏经验,真正实战时,赵括反而自乱阵脚,指挥无度,最终导致数十万赵军被坑杀。

赵括也是有才能的人,就像是常遇春,徐达一般,但这些人的差距在于,赵括没有发展的机会,打从一开始赵括就被扼杀在了摇篮之中,而常遇春,徐达却有足够的时间成长,若是给赵括时间,赵括或许会成为比廉颇更优秀的将领。

天赋固然重要,但机遇明显也很重要,徒有天赋而机遇不足,则会失去脱颖而出的机会,徐达,常遇春等人,便是得了天时地利人和,因此才能够成长为百战不殆的将领。


魏青衣


只能说实践出真知吧。所谓军事能力,其实就是思维能力,思考能力,心理能力。

面对各种局势,进行分析,然后从中找出正确的应对方式。

而战局是千变万化的,如果兵法不会灵活运用,还不如不学。所以,历史上有纸上谈兵的说法。

事实上,我们看最推崇兵法的是什么时候呢?

是战国。为什么呢?

因为战国之前,大家打仗是不搞兵法的,是讲军礼,大家把部队拉出来,大家就开打吧,什么设埋伏,搞疑兵都没有的,反而用这种方法的反而被认为是不礼。

宋襄公连半渡之兵都不会攻击。

到了战国,因为战争越来越残酷,往往是一国之存亡,所以有越来越多的人研究打仗的方法,什么孙子兵法就是这时候研究出来的。这时候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为什么呢?

因为你用,别人不用,那当然有用啊,到了后面,你也耍诈,他也耍诈,兵法上的效果就没那么突出了。

可以说,兵法在战国就达到了极致,现在的任何战争,任何伎俩都可以在孙子兵法中找到。

方法就是那些方法,怎么区分高下呢,那就考验一个人的应变能力,思维能力,这个能力可以通过很多办法去得到,比如关羽读的是春秋,这根本就不是兵法啊,但他把春秋当兵法用,这应该是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正儿八经读过兵法的大概是曹操啦,曹操给兵法作注,但他的兵法也不光是看书就行的,早期的曹操也是屡战屡败,没有展露出什么军事天才,而是被打的多了,这才厉害起来。

还有努尔哈赤,据说是看三国演义学的兵法。同样一本书,在有的人眼里是杀死时间的,有的人眼里就是兵法,不信,有的人看金瓶梅都能看出职场术来。

再到近代,两位最会打仗的,林彪是黄黄埔军校毕业的,而粟裕是没上过军校的。但粟裕打起来仗来,花样可能比林彪更多。这就是实践中总结。

还有毛泽东,人家也没上过军校,不也一样会指挥。

所以,徐达、常遇春这些人虽然没读过兵书,但不代表着人家不懂兵法,反而他们通过大量的实践形成了自己的战争方法。而且徐达这个人也爱学习,他经常“延礼儒士,说古兵法”,可见他也是了解过兵法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