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大肆誅殺功臣,為何偏偏不殺功勞最大的徐達?

風鈴閣閣主


關於這個問題,之前已有多位條友提過,而筆者根據自己的拙見,分別做出了回答,在此,再做回答,歡迎批評與討論!

徐達何許人也?

徐達 (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鍾離人,明朝開國軍事統帥,明朝開國將領,淮西二十四將領之一。

徐達和朱元璋是同鄉人,算是從小一起光著屁股長大的發小,22歲跟隨朱元璋起兵反元,南征北戰近20年,誅暴元、滅陳友諒、張士誠,為朱元璋開創大明王朝立下了赫赫功勳。

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大封功臣,對多年來一直跟隨他南征北戰、戰功赫赫的開國元勳們給予了豐厚的回報。

此次封賞,朱元璋共封了6位公爵,28位侯爵,徐達被列為開國六公爵之首,足見其厲害!因為排在他後面的這些人,個個各有所長,絕非等閒之輩,而徐達要排在這些人之前,必須至少得滿足三個條件:一是他要有足夠的功績作為基礎;二是他的功績、能力必須要得到其他功臣的普遍認同;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他還要得到朱元璋的認可,不然功勞再大也沒用。事實證明,他確實都做到了,他不僅得到了皇帝的認可,也得到了其他功臣的認同,原因很簡單,因為他確實配得上。

朱元璋為何大肆誅殺功臣?

朱元璋是一個權力慾望極強的政治家,大明王朝建立之後,隨著天下逐漸安定,朱元璋對曾經和他一同浴血奮戰開國元勳們的態度出現了急劇變化:他們不再是他的得力助手,而成為了對永葆大明帝國繁榮穩定存在巨大潛在危險的敵人。朱元璋這種思想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標去世後尤為明顯,因為太子朱標去世後,繼任帝國儲君之位的皇太孫朱允炆在朝中毫無威信可言,這讓朱元璋感到憂心忡忡,他生怕將來自己一旦駕崩,朱允炆繼位後,無法駕馭這幫能征善戰、戰功赫赫的開國元勳,為自己孫子的統治帶來無窮後患。

因此,為了給孫子朱允炆留下一個相對安定的統治環境,朱元璋逐步開始了對開國元勳的大清理。幾年下來,開國功臣們幾乎被朱元璋屠戮殆盡,所剩寥寥無幾,而徐達就成為了朱元璋屠刀之下碩果僅存的開國元勳之一。

徐達為何能夠躲過朱元璋的屠刀?

按理說,像徐達這種功高震主的大將,和平年代是最容易受到皇帝的猜忌和清理了,可徐達依然能夠完美地躲過朱元璋的屠刀,這是為何呢?

首先,徐達謹小慎微,做事太完美,從不居功自傲。關於徐達行為處事,朱元璋曾經有評價:

“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婦女無所愛,財寶無所取,中正無疵,昭明乎日月,大將軍一人而已。”

從以上評語當中,我們就可以看出,朱元璋認為徐達平時受命而出,成功而歸,不驕傲,不自誇,婦女無所愛,財寶無所取,行為正派無疵,品德高尚可與日月相比,如此品行,僅徐達一人而已!

其次,徐達和朱元璋還是親戚關係。徐達的幾個女兒都嫁給了朱元璋的兒子為妃,和朱元璋結為了親家,成為了皇親國戚,這也為徐達免遭朱元璋屠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結語:實際上,朱元璋並不是毫無人性的劊子手,而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他還是有感情的,對於徐達這樣一個謙恭謹慎、不居功自傲的親家,朱元璋實在沒必要趕盡殺絕。基於以上原因,徐達最終成為了朱元璋大肆誅殺功臣的血雨腥風中少有的倖存者之一,得以善終,在他死後,朱元璋還親自出席葬禮以示悲痛,並追封他為中山王,諡號武寧,並贈三世皆王爵。


聊史論今


首先,朱元璋不會見人就殺,人家是皇帝,又不是殺豬賣肉的。

朱元璋殺人有以下條件。

1.功高蓋主。

2.恣意妄為。

3.震懾不住。

我們回顧藍玉,他與北元一戰,可謂是封神一戰,威震天下。但是藍玉功成之後,犯了以上三條的每一條。藍玉自恃軍功,居然敢屢屢不聽朱元璋調遣,他的軍隊朱元璋甚至調派不動,這就有點功高蓋主,震懾不住了。本來到這,朱元璋還忍著不殺他,畢竟朱元璋之前已經把明朝開國將領殺得差不多了,總得為太子朱標留個能打仗的人,加上藍玉因為是朱標太子妃的舅舅,對朱標是忠心耿耿,朱標自己也還算震得住,所以朱元璋沒有殺他。不巧的是,朱標年紀輕輕就暴病而亡,朱元璋只能打算把皇位傳給朱標仁孝的次子朱允炆。朱允炆可不一樣,他與藍玉毫無血緣關係,而朱允炆也不如朱標那般老練,指定震不住藍玉。回頭再看看藍玉,還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樣子,既不能留為所用,三個必殺條件都齊了,那還等什麼?殺!誅連了將近1.5萬人!

胡惟庸呢,大概是看懂了朱元璋殺人的目的與條件,知道自己在劫難逃,索性聯絡一干大臣打算造反,只是沒有想到在他們還沒來得及拿起刀,朱元璋就把他們都抓了,誅連將近2萬人!

所以,朱元璋殺人是有目的與條件的,條件如上。目的則是為了穩固自己皇權並且讓大明江山永固。

我們看,徐達犯了以上三個條件的哪一個呢?徐達功高是不錯,但是徐達並不蓋主啊。徐達作為大明元帥,平定北方,功勞何其之大?之後,徐達班師回朝,朱元璋親自出城迎接,要讓他坐龍輦,甚至還說要替他親自駕車。這一套無非是為了試探徐達知不知道深淺進退。徐達則是再三拒絕,言辭從臣下出發極其誠懇,卑微,發自肺腑地說“皇上對咱好,咱知道,但是這不合規矩啊,咱不過是皇上的兵而已!”徐達明確拒絕朱元璋替自己駕車。這一套下來,朱元璋自然是心滿意足了,知道自己這個兄弟沒忘本。馬上本著兄弟感情說“今天沒有君臣,你我布衣兄弟,兄弟之間一起坐車,咱家想兄弟,想聽兄弟說說你在北方的英勇戰跡。這樣,我讓一位皇子來駕車,你隨咱家來。”於是便強拉著徐達上了龍輦,讓一位皇子親自駕車。



除此之外,徐達可謂一直對朱元璋忠心耿耿,一直謙卑謹慎,帶著家人部屬克己守禮,朱元璋指哪打哪,戰無不聽,言無不從。所以,朱元璋是震得住徐達的。朱元璋根本沒有殺他的條件與理由。

後面說徐達被朱元璋以蒸鵝殺死,多是野史,不過是後人為了渲染朱元璋如何為了穩固皇權嗜殺罷了,算是一種控訴。實際上,是徐達自己患了背疽不治身亡,而至於說背疽不能吃蒸鵝簡直無稽之談,現代醫學驗證,毫無科學依據,古代太醫不至於連這點常識都沒有。蒸鵝是肉,不是毒藥。

況且,當時北蒙不安,朱元璋還想他帶兵出戰怎麼會殺他?


不書


徐達之所以沒被殺,有兩大原因,一是他非常小心,二則是因為他死的早。

明朝開國六公爵,除了徐達,都是慘淡收場,傳不過兩代,唯有徐達一脈,衍生出兩個公爵,還都傳到了明末。當然,這個更多的是因為朱棣,不過朱元璋沒把徐達的兒子們搞掉也是一大前提。

徐達,字天德,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人,是朱元璋的同鄉,同樣也是世代務農。

元末的災難波及到了朱元璋,同樣也波及到了徐達,他跟朱元璋一樣,投奔郭子興造反了。徐達在隊伍中成為朱元璋的屬下,從此開始了波瀾壯闊的軍旅生涯。

徐達為人寬厚,深通兵法,久經戰陣,戰必勝,攻必取,智勇兼備、屢建功勳,功勳卓著。功業蓋世的同時,徐達卻越發低調,他為人小心謹慎、常以忠心侍主,絕無居功自傲之心。


按照明史記載,朱元璋對徐達極其信任,兩人親近備至,朱元璋經常給徐達 “賜休沐,宴見歡飲,有布衣兄弟稱“,而徐達的反應則是越發恭謹小心。

信任歸信任,朱元璋的性格擺在那裡,帝王猜疑是不可避免的,他多次對徐達加以試探,徐達憑藉自己的謹慎作出了答覆。

朱元璋曾說要將他的舊邸賜給徐達,徐達堅決不要。朱元璋與徐達一起飲酒,徐達被刻意灌醉,醒來發現自己居然蓋著皇上的被子,他大驚失色,連忙跪伏在地高呼死罪。

看到徐達的表現,朱元璋當然龍顏大悅,對徐達也更加信任。

眾所周知,大明開國之後,朱元璋對諸多功臣懷有強烈的戒心,再加上這些功臣大多居功自傲,甚至有些還極為放肆。

而太子朱標生性柔弱,朱元璋當然會擔心朱標將來鎮不住這些功臣。因此,朱元璋決定替兒子 清理一下,以保大明江山穩固如山。大明的功臣,幾乎被他殺光了,就連李善長、劉伯溫等人也都難逃厄運。

唯有徐達,讓朱元璋始終下不了決心。因為,徐達的表現太好了,這位威風凜凜的大將軍,到了朱元璋面前,卻“恭謹如不能言 ”,這讓朱元璋幾乎沒有什麼藉口,對徐達下手。

當然,以朱元璋的性格,時間長了,沒有理由也能找出理由,像傅友德,就是這麼被搞死的。徐達能夠保全,主要還是因為他走得比較早。

徐達於洪武十七年(1384年)在北平留守時得了背疽,不久稍微好些。然而次年(1385年)二月,病情迅速加重,隨後去世,享年五十四。

徐達去世顯得疑點重重,民間有朱元璋賜徐達燒鵝的說法。這一點,似可信,但無依據,因為這些記載只見於野史,更可能是明朝文人對朱元璋嚴刑酷法的不滿與栽贓,畢竟朱元璋對將死之人(不是被他弄到將死)還是很慷概的。

徐達去世時,胡惟庸案已經擴大,但徐達跟胡惟庸一點關係都沒有,並未受牽連,後發的藍玉案不用說,徐達已經死了,他的兒子並不成器,沒入朱元璋的法眼。

徐達去世後,朱元璋甚為悲痛,追封他為中山王,諡武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