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尋找伴侶,還有記憶,這本書不止說出了樹的祕密生活

關於樹,會想起席慕蓉寫的詩中那句“求佛讓我們結一段塵緣,佛於是把我化做一棵樹,長在你必經的路旁”;還有就是知道可以通過數年輪得知樹的年齡。

總的來說,對於樹的認知極為匱乏。

但是又對這個壽命遠長於人類的物種有著似喜愛似敬畏的心情,於是翻開這本書——《樹的秘密生活》。

書的作者是科林·塔奇,他是英國惟一連續3年獲得英國科學作家協會年度獎的科學作家,還是有著25年科技記者和科技編輯生涯的新聞工作者。

所以《樹的秘密生活》是一本與樹木科學相關的書,它介紹了很多樹木的知識,除了樹木的誕生、種類、分佈、與周圍生物的競爭與合作等,還探討了樹木與人類未來的關係。

必須尋找伴侶,還有記憶,這本書不止說出了樹的秘密生活

什麼是一棵樹

我們對於樹的樣子都很熟悉,就是中間有向上聳立的樹幹,並且生長高大的一類植物。但是瞭解了樹木的生長過程後,發現對它的定義還要加上一個前提,那就是它能夠生長在適宜的條件下。

據《自然》統計,世界上共有3萬億棵樹木,60000多個品種。事實上,這個數據可以作為參考,但是正如《樹的秘密生活》中所說的,我們永遠無法搞清這個世界上到底有多少個樹種,樹種的統計仍在繼續。

但是這不影響人們去研究樹是怎樣生活的,它們是怎樣從看起來毫不起眼,到存活下來,並且長成了參天大樹。

樹的生活看起來很簡單——腳埋在溼潤有營養的土壤裡,站在陽光下一整天無所事事。其實,它們的生活非常豐富,像我們人類一樣要做很多不同的事情,而且必須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情。

原來樹是有記憶的,至少它們現在做什麼非常依賴於過去在它們身上發生過什麼。比如,如果一棵樹被搖晃過,它以後就會長得粗一些、結實一些,因為它們記得過去被搖晃過。而大自然的風就是天然的搖晃者,所以長在野外的植物,即使給予等量的光照,還是比室溫的長得更粗壯。

樹和所有植物一樣,可以意識到季節交替。更為關鍵的是,樹能意識到下一個將要到來的是什麼季節。所以它會提前做好準備,以便能在秋天落葉,在春天吐蕊。

更加沒有想過,樹必須尋求伴侶,而且發生關係。所以,同類型的樹必須在同一時間性感活躍,至少求偶雙方必須呼應同樣的氣候提示、日照長度,或者任何什麼擇偶線索,才可以配合默契。

很多樹依賴於昆蟲、鳥或蝙蝠傳播花粉,甚至依賴於更多的動物撒播種子。這也要求樹木必須吸引來合作者,而且必須確保它們在季節來臨時準確無誤地完成這些動作。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而促使樹在成長過程中奮發向上的一個原因是,怕死。所以,它不但要努力完成紛繁複雜的繁殖,還要想辦法驅逐潛在的、有威脅的寄生者們。

樹與同種類以及其他生物有著混合的關係——部分是戰爭,部分是和平,部分是不安定的休戰。“戰爭與和平貫穿生命始終,從搖籃到墓地,從種子到變成堆肥。”

畢竟,坦尼森勳爵在19世紀30年代已經一語道破:“腥牙血爪的大自然。”

在大自然中,生命的存在無形中充滿著競爭性。成千上萬種那麼多的喧鬧蓬勃的生命,會經歷相同的生長過程,多數生命的存在難免是以犧牲其他生命為代價。但同時,生物之間也是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的關係。

沉默站立的樹木,也不例外。它們看似寂靜無聲,實則時刻為生存而奮鬥。

必須尋找伴侶,還有記憶,這本書不止說出了樹的秘密生活

為什麼樹能牽動我們的情感?

還在學校讀書時,校園裡有一棵老榕樹。樹上掛著一個牌子,上面的文字顯示它的年齡超過了120歲。每次路過它的旁邊,都不禁對它暗生感嘆。想著它已經在這裡存在了120年以上,見證了這片土地多少的風風雨雨。

可是有一年的颱風過後,那棵老榕樹倒下了,當時看到覺得很惋惜。

樹木似乎有一種與生俱來的神聖感。它就長在那裡,不言不語,人類卻會從它身上體會良多。

這種對樹木的崇敬和傾情,可以追溯到佛祖在菩提樹下開悟,據史載發生在公元前528年。

必須尋找伴侶,還有記憶,這本書不止說出了樹的秘密生活

樹作為人類生活中的親密夥伴,自古以來人類就對它依賴又仰望。它那枝繁葉茂的旺盛生命力和屹立不倒的長壽,使得人類對它充滿了崇拜甚至是信仰。

樹為何會成為人類崇拜的對象呢?在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民間信仰口袋書系列:精》這本書中說到,既是因為遠古初民們認為萬物有靈的原始思維,還與樹自身的功能有關。所謂功能就是滿足需要,遠古初民以狩獵、採集為生,森林、樹木是他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衣食之源、棲身處所。

所以在人類尚且沒有現在強大時,樹木就開始給予人類衣食住行各方面的幫助。

而在生育率和成活率極為低下的年代,人們目睹著樹木旺盛的繁殖力,渴望人類也能像樹木一樣,從而對其產生了神秘的生殖崇拜觀念。印度北部的部族把椰子看作是一種最神聖的果實,稱之為斯里法拉或斯里,即繁育女神之果,認為它是多產的象徵,而被供在神龕上。有婦女前來求子,便贈予這種神果。

人類對樹的生殖崇拜還衍生發展成了樹神的形象。《山海經·海外東經》雲:“東方句芒,鳥身人面,乘兩龍。”郭璞注:“木神也,方面素服。”從這個批註可以知道,句芒是樹神。這是我國文獻記載中第一位登場的樹神形象。

生命是人類永恆的追求,人類很關心如何不死,或者如何去延續生命,而樹神信仰就包含有這種長生的元素。《山海經·海內西經》雲:“開明北有視肉、珠樹、文玉樹、玕琪樹、不死樹。”這些記載是在宣揚不死樹的神異,那個在月亮裡不停伐木的吳剛所砍伐的桂樹便擁有不死樹的神力,代表著永生的力量。

必須尋找伴侶,還有記憶,這本書不止說出了樹的秘密生活

在大約3億年前的二疊紀,最早的針葉樹就出現在了地球上,遠遠早於恐龍出現的時期。因此,很久遠以前的一些針葉樹種與樑龍和禽龍打過交道,而它們的子孫後代見過世界上最早的大象、馬、貓等動物。

如此生命力頑強的植物,在人類文明社會發展的歷史過程中,已經與人類形成了互相依存的親密關係。這種關係已經超越了遠古時期人類對樹木的物質依賴,更多的是從樹木那裡尋覓自己人生與精神的倒影。

所以很多文人墨客都書寫過樹。比如三毛的《如果有來生》:“如果有來生,要做一棵樹,站成永恆。沒有悲歡的姿勢,一半在塵土裡安詳,一半在風裡飛揚;一半灑落蔭涼,一半沐浴陽光。非常沉默、非常驕傲。從不依靠、從不尋找。”

豐子愷寫過散文《梧桐樹》,說到在夏天看見綠樹成蔭的光景,一個月後又看見梧桐葉落的光景,感嘆“象徵悲哀的莫如落葉,尤其是梧桐樹的落葉”。

很多人都這樣,從樹木身上感受到春天的蓬勃,又從樹木身上感受到秋天的寥落,正是“一枝一葉總關情”。

只是靜靜地生長在那裡的樹木,卻能牽動我們的思緒與情感。或許是它的沉默能帶給人沉思的力量,或許是人類與它已有了深入骨髓而不自知的情感紐帶。

必須尋找伴侶,還有記憶,這本書不止說出了樹的秘密生活

如何處理樹與我們的關係?

但是,人類對於樹的浪漫性追求與功利性追求常常將人類和樹的關係置於尷尬的處境。

人類正在深刻地改變著世界,尤其是正在改變氣候。比如如今的松樹、樟樹和白樺在北緯地區已經適應了長日溫暖、短日寒冷的概念,它們所做的一切(發芽、休眠、落葉、開花繁殖和結出果實等),都是根據這個概念來的。

如果長日變得比預期冷,或太熱、更乾燥、更潮溼,而冬天變得不那麼寒冷,那麼它們的整個生命週期就會被拋入紊亂之中。氣候變化對樹木的影響實在難以預測。

除了氣候變化,更是有很多“人禍”在傷害著樹木。2019年以來,亞馬孫森林火災數量超過7.2萬起。而澳大利亞在2019年10月爆發了罕見規模林火,過火面積接近1030萬公頃。

更不用說世界各地出於各自發展的需要而大肆砍伐森林。不過,人類正在試圖改善人類和樹的對立關係。

在肯尼亞,貧困人口為了獲取燃料、開荒種地,肆意砍伐樹木的現象非常普遍。而森林資源匱乏後,會導致水土流失、水源汙染、傳染病蔓延、木材燃料缺乏等問題,每年約有數百萬人面臨著乾旱和貧困的威脅。

在20世紀70年代末,肯尼亞的有識之士旺加里·馬塔伊倡導發起“綠帶運動”。這個運動的整體目標是通過植樹和可持續的管理活動,提高公眾對環保必要性的認識。

至2004年,“綠帶運動”在非洲共植樹3000多萬棵,設立了6000多個苗圃,改善了很多地區的土壤及環境狀況。這個運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肯尼亞乃至東非地區的環境狀況,併為上萬人提供了就業機會,同時也為爭取婦女權力做出了貢獻。

“綠帶運動”可謂是人類與樹木關係的理想相處方式,發起人旺加里·馬塔伊因此獲得2004年諾貝爾和平獎。

必須尋找伴侶,還有記憶,這本書不止說出了樹的秘密生活

我國正在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推動綠色發展。全國綠化委員會辦公室在2020年3月11日發佈的《2019年中國國土綠化狀況公報》顯示,2019年我國共完成造林706.7萬公頃、森林撫育773.3萬公頃,種草改良草原314.7萬公頃。全國森林覆蓋率達22.96%,森林面積達2.2億公頃。

其實,我們都知道樹木的重要性,也很樂於種樹。即使沒能直接參與種樹,也希望能在植樹造林方面出一份力,單從人們對“螞蟻森林”的熱衷程度就可見一斑。

“螞蟻森林”是阿里巴巴旗下的綠色公益項目,用戶每在手機裡通過積累碳排放量“養成”了一棵虛擬樹,這個項目就幫助用戶在現實世界裡種下一棵真正的樹。截至 2019 年 8 月底,“螞蟻森林”已經種下超過 1.22 億棵真樹,累計碳減排 792 萬噸。

但是,《樹的秘密生活》中說到,樹並非一味是好的,錯誤的地點生長錯誤的樹,可以造成很大危害。在某些地方,樹太多會降低已經很低的地下水位。錯誤的地點生長錯誤的樹會汙染河流,侵蝕建築,甚至引起土壤流失。

比如桉樹,作為一種生長迅速、可以讓人在短時間內獲得巨大收益的經濟樹種,它一度是中國南方地區林業的寵兒,甚至被桉農愛稱為“搖錢樹”。但是,近些年它又伴隨著“桉樹是抽水機”、“桉樹是耗肥機”、“桉樹有毒”等諸多爭議。《中國國家地理》雜誌還在2016年第06期刊登過文章《“搖錢樹”為何變“妖樹”?“樹之過”還是“人之禍”?——桉樹在廣西》,專門探討過種植桉樹的問題。

樹木的種類繁多,對生長條件要求不一,所以我們對樹木的認知仍需繼續探索。不過,毋庸置疑的是,我們的地球會因擁有更多的樹木而受益巨大。

科林•塔奇在書中建議“建立一個以樹為中心的世界”,全人類都要給予樹與森林加倍的尊重。

森林之所以被稱之為森林,是因為樹木的存在。樹木才是森林的主角,而其他各種生物只是森林的依賴者。人類儘管現在已經進化得很強大,但仍舊是依賴森林的生物。

森林奉獻給人類的不僅是大量的木材,還有其他很多寶藏,包括樹脂、纖維和強力化學藥劑等。況且,樹木還能淨化水資源,減緩全球變暖等,對人類的好處難以一一列舉。

所以,保護樹木,保護自然,從根本上來說是人類的一種昇華的利己行為。

“中國及世界的未來與樹休慼相關”,這或許不是一句危言聳聽。即使是本著利己主義出發,也要更加尊重和愛護樹木。畢竟,“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必須尋找伴侶,還有記憶,這本書不止說出了樹的秘密生活



2020年04月16日星期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