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意味著什麼?從這3角度來思考,帶來不一樣的啟示!

上一篇我們探討過,危機存在於我們生存的規律當中,也就是說,人類與危機是一個共演、共存的過程。

危機的最終目的不是消滅你,而是要教訓你,演化你!


危機意味著什麼?從這3角度來思考,帶來不一樣的啟示!

就拿這次“新冠疫情”來說,新型冠狀病毒對於人類它就是一個危機因子,但對於病毒本身來說絕對是一次絕好的繁衍的機遇。病毒與人類,更準確地說是與宿主之間,存在著一種博弈關係;病毒的目的是在於傳播,而不是為了消滅宿主,因為宿主死了它也就滅亡了。


危機意味著什麼?從這3角度來思考,帶來不一樣的啟示!


所以人類和病毒之間一直是共存的關係。目前來看,人類真正戰勝的病毒也只有天花一種,對於其它所有的病毒都保是抑制和免疫,而沒有對它徹底地消滅。就像禽流感,一百多年來,它一代又一代的出現在人類的生活當中。

既然危機存在的目的不是消滅你,而是要演化你,那它通過什麼來演化呢?

第一是通過速度!

還是拿這次病毒來舉例。危機來臨,人類與病毒的傳播就是一場關於速度的比拼。病毒為了更快的傳播出去,把自己卸載到了最輕的地步,輕到只有單細胞存在,輕到可以通過接觸傳播、可以通過空氣傳播,甚至可以通過無接觸傳播、無症狀傳播。總之,為了提高它傳播的速度,它已經到了無所不用其極的地步。

危機意味著什麼?從這3角度來思考,帶來不一樣的啟示!

人類在這方面與之怎樣抗衡呢?做法也只有一個,那就是以更快的速度隔斷它的傳播。人們隔斷它的速度大於它傳播的速度時,人類勝利,反之則敗!

中國在這次病毒傳播的疫情中,以最快的速度採取了隔離措施,封城封路,取消人員聚集;以最高響應,動員全國民眾居家隔離;以最大範圍,組織排查切斷傳播;以最強措施,醫治患者研製藥物。

從更廣的一個範疇來看,所有的危機來臨之時,都是一場關於速度的比賽。

火災來襲,比的是救火速度;

地震來襲,拼的是搶救速度;

爆炸來襲,靠的是我們的應急速度;

負面輿情來襲,比的是涉事主體的反應速度。

總之,危機在演化人類的時候,第一考驗的就是你的反應速度,對於那些反應遲緩的“老弱病殘”就會淘汰出局。


第二是通過態度!

你到底是正視危機,還是忽視危機?

現在我們知道,面對新冠疫情,每個國家的應對態度是不一樣的。中國採取的是最有嚴格的防疫措施,而包括美國在內的一部分西方國家,採取的是一種寬鬆甚至是消極的防疫措施。對於為何每個國家採取不同措施的背影原因,我們在這裡不做討論,但是出現這種態度的情況在歷史上並非首次。


危機意味著什麼?從這3角度來思考,帶來不一樣的啟示!


在“一戰”末期,全世界出現了大面積流感,這個流感被稱為“西班牙大流感”。為什麼稱為西班牙流感呢?原來,這個流感病毒是從美國最先起源的,由於美國在1918年派兵到歐洲出戰,結果把病毒帶到了歐洲大陸。開始的時候,這種病在俄羅斯被叫波蘭病,在波蘭又叫德國病,在德國叫法國病,在法國又叫意大利病,總之沒有一個國家願意承認這種病是起源在自己的國家。直到西班牙的皇室感染上了這種病,這一消息不脛而走,出現在各國的主要媒體的報端,於是全世界都把這種病叫做了“西班牙大流感”。

這其實給我們一個非常重要的啟示,人類在面對危機時,每一反應往往是退縮的、驚愕的甚至是迴避的。所以,危機的存在是在一種極端的情況下,考驗你對這件事的正視態度,如果你是無所謂的,那麼它就會把你吞噬,如果你是積極準備的,那麼它就會收斂。


第三是通過精度!

唐朝大文學家韓愈在《進學解》中提到: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業精於勤的“勤”字,除了勤勞之外,還有專精的意思。也就是說,我們不僅要勤奮,還要精細、精幹!


危機意味著什麼?從這3角度來思考,帶來不一樣的啟示!


人類第一個登上太空的是前蘇聯的宇航員加加林,而這麼一位偉大的宇航員卻死於一場意外空難。加加林在駕駛飛機訓練時,由於之前駕駛這架飛機的飛行員沒有將通風開關按照規定關閉,導致了加加林在飛行到一定高度後失去了知覺,最終引發空難墜機身亡。

危機無縫不鑽,在當今這個社會,要想遠離危機做成一件事件,就要保持對事業的精度管理。

所以,我們在討論危機到底會走向哪裡時,我想可能會取決於你對它的以上這三個維度的思考。

也就是說危機的大小、強弱、快慢甚至是好壞,都取決於我們對它的認知,也就意味著越是討厭的越無法迴避,越是恐懼的越需要正視


認識了危機的本質,也就看清了它的規律,瞭解了危機發生的規律,從而明確了我們的處置思維路徑。認識危機可能不僅僅是為了防控風險,更重要的是讓我們形成一個防範危機的思維習慣。


危機意味著什麼?從這3角度來思考,帶來不一樣的啟示!


就像板橋先生的詩裡寫的那樣: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那麼,在進行危機防範過程中,我們應該咬定哪些“青山”呢?

如何樹立我們面對危機的思維模型?

我們下篇繼續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