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雀园明清古宅,一个家族的百年故事(二)

往事难忘-我的少年生活记忆(二)

文/万新成

接上部分点击浏览

双轮河是白雀镇下辖的一个村,位于106国道旁边,交通较为便利,是光山、商城、潢川三县接壤的三角地带,有一条小街,是这个区域商贸活动以及土特产品交易的中心。因此,白雀供销合作社在此设立分社。


白雀园明清古宅,一个家族的百年故事(二)


双轮老街

供销社的主要作用是“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是我国县级以下的商贸流通、生产资料管理、生活用品供应的唯一经营机构。我记得供销社经营活动主要有三大块,分别是百货门市部,收购门市部,生产门市部。我父亲到双轮河供销报到后,被分到收购门市部工作。


白雀园明清古宅,一个家族的百年故事(二)


白雀供销社

当时的收购门市部只有两个工作人员,我父亲和一个女同志,是时任双轮供销社主任的耿XX的老婆。主要业务是收购农副产品如棉花、麻皮、草籽(紫云英种子)、废旧物资等。主任老婆是出纳,我父亲负责验质收货,在称出重量后,再填写传票。传票分为上下两联,中间夹一张蓝色复写纸,上联为会计凭证,加盖私章后,交给出售人兑领钱币;下联作为存根保留。就这样二人常年累月,日复一日的各自认真工作,配合的还不错。


白雀园明清古宅,一个家族的百年故事(二)


白雀供销社门市部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在父亲按部就班,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之时,发生了两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给父亲以沉重的打击,以致跌入人生低谷。

第一件是有一天,在门市部做出纳工作的主任老婆发现有张传票字迹好像有问题,她当时没有找我父亲核查,而是回家告诉了耿主任。耿是山东人,刘邓大军南下时留下的干部,得知此事后大发雷霆,下令对以前开出的传票秘密进行清查。在经过供销社会计等人员认真核查后,并没有发现第二张,才找我父亲了解情况。

我父亲得知这一事情后,积极配合调查。后来查明是我母亲的一位堂侄朱XX,到双轮河集市上去卖捞罩子(一种用细铁丝编织的漏勺,厨房用具),去看望他,作为姑夫就留他住了一宿。那时父亲就住在门市部内,谁知他竟然偷填了传票,并加盖了父亲的印章,第二天去兑付了钱款后逃离了。因额度不大,父亲替他退回了骗取的钱款,单位也给予了相应的处分,但对他造成的影响是无法弥补的。

白雀园明清古宅,一个家族的百年故事(二)

正应了中国那句老话: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一九六二年某月某天下午,门市部也没什么业务,我父亲一个人正在埋头整理收购的物品,这时匆匆走进一个人来,他叫刘洪顺,是双轮河供销社的一个同事,负责生产门市部的工作,主要业务是销售农业器械、生产资料、五金工具等,又是同住白雀园街上的近邻。他将一个小布包放在我父亲的工作台上,让帮助替他保管几天。因很熟悉,父亲就顺口答道:好的,你放在那吧。待忙完活计,就将布包放进了抽屉里。

谁知第二天刘洪顺就被上面来的人带走调查了,传出的消息是有贪污行为。父亲知道后,突然想起刘放在他那里的一个布包,就赶紧找了出来,打开一看,只见里面有一扎人民币,数了数有8O多元,他感到非常吃惊,也非常棘手,在单位与刘的关系也不错,刘说是临时放在这儿,现在他出了这样的事,这些钱怎么处理令他十分纠结,既担心违反原则又害怕失去仁义。经过几天激烈地思想斗争,他最后还是决定上缴给组织处理。

在原则战胜了私情之后,父亲就还用布包将钱原样包扎好,上缴给供销社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就向耿主任汇报,他因上次的假传票事件后,一直对我父亲耿耿于怀,当得知这个情况后,就武断地怀疑是与刘共同贪污的赃款,因为害怕才主动上缴的。于是,上报白雀供销社,并报告白雀公社党委后,让我父亲停职反省。

真是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当时刘洪顺已被公安机关拘捕,这件事又只有我父亲一面之词,审查他的人又带着主观臆断,任凭父亲百般解释,也无济于事,用一句土话来比喻:那就是黄泥巴掉进裤裆里一一不是屎也是屎了。

听父亲说当时的公社管委会主任孙东方还亲自找他谈话,因父亲坚持自己是清白的,据理力争,闹得不欢而散,孙还说我父亲态度不好。就这样双方犟持着,父亲也无班可上,在家闲着。

有一天白雀供销社的人来到我家,给父亲送来一张光山县人民法院的传票,让他某天某时去一趟。按照要求他到了法院,两个工作人员找他询问了关于刘洪顺把钱放在他那里的经过,并做了笔录,在办完签名按上手印之后,就让他回家了。

回来不几天,白雀供销社人事股长张正良我父亲谈话,在既没有正式文件通知,也没办理任何手续的情况下,口头告诉说公社领导决定将你开除出供销社。父亲听了之后,顿时懵了,脑子一片空白,父亲天性老实,不善言辞,又从来没经历过这样的事,简单的争辩也无济与事。更可悲的是他盲目相信组织,也不知道开除职工需要有各种程序,这为后来的平反昭雪带来了非常大的障碍。

白雀园明清古宅,一个家族的百年故事(二)

一九七八年,在胡耀邦同志主持下,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得到发扬,全国上下开展了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想到父亲蒙受的冤屈,我就动员他找有关部门申诉,这时他已经退休在家没什么事情,可他老人家态度并不积极,认为事情过去几十年了,怕麻烦,也不想再触摸伤痕。没办法我只好自己找到县信访办反映情况,递交了根据父亲回忆整理的书面申诉材料,县信访办接受了材料,并转给光山县供销总社调查解决。

县供销社接到材料后也很重视,责成白雀供销社指派专人调查。当时白雀供销社抽调的是付绍海和另一位同志,他们走访了多位当事人,查阅了白雀公社和供销社的档案资料,均没有任何有关处理我父亲的文字记录,只有参加供销社时所带物品和资金的凭证 。他们又找到通知我父亲回去的人事股长张正良了解情况,张说是公社书记居克原听了孙东方的汇报,知道县法院传讯我父亲后作出的决定,供销社一个姓陈的主任让他通知我父亲的,姓陈的主任也证明是这样的。居克原后来担任信阳地区水利局长,由于他七十年代初就病故,所有当事人都把责任推到他身上,成为死无对证。调查人员也到县法院查阅了对刘洪顺的判决档案,里面只有一份对我父亲的询问笔录,并没有他们这一群官僚们臆断的共同贪污的任何行为。

由于找不到任何文字依据,纵然父亲冤案事实清楚,有关部门只能按条条框框办事。加上一九六二年是国家恢复经济的困难时期,生产生活物资相当缺乏,物价很高,就是有钱也买不到东西,所以,当时有很多干部职工嫌工资低,自动辞职返乡,有人怀疑他是自动离职。这个历史背景也使事情更加复杂,加上父亲年纪已高,也不愿意继续上访,如果像一些老上访户一样死缠不放,他的问题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可能会得到解决。何况他还是统战人士,县委组织部还保存有他的档案材料。

父亲的态度加上我刚参加工作不久,一是忙,二是当时"左"的思想还在,害怕受影响,无奈之下,只有不了了之,以致此事成为我永久的伤痛。

白雀园明清古宅,一个家族的百年故事(二)

晾晒印染的布匹

我的父亲从小上过几年私塾,识文断字,熟读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等启蒙书籍,在教训我们时口中常常引用这些书中的名言警句。虽然知书达理,但书中的一些消级的、宿命论的思想也严重的影响他,"屈死不告状,饿死不求人"就是他信奉的处世哲学之一。

离开了熟悉的工作,没有了工资收入,但家中还有一大家子张着口要吃饭的人那。母亲身体不好,双眼几乎失明;我和哥哥正在上学,弟弟才二岁多,只有十五六岁的姐姐能帮助母亲分担点家务; 作为家中的唯一的顶梁柱,他要重新寻找生活出路。

那时父亲正值壮年,虽然身心受到沉重的打击,但他并没有倒下,而且开始了人生最艰辛的奋斗。一切重新开始,起步是多幺艰难,我只能从少年的记忆中,简要列出父亲那几年所做过的各种营生,各位看客从中便可体会到他老人家坚强的毅力、顽强的精神和不屈的品格。

白雀园明清古宅,一个家族的百年故事(二)

毛泽东主席石膏像

白雀园明清古宅,一个家族的百年故事(二)

碾压布匹的元宝石

※跟着我们家隔壁开染坊的邹以伟学染布,和用石膏糊印制蓝底白花土布。一尺多宽数丈长的土布在染色涮洗晾干后,还要用压石将其碾压平整。压石形状像元宝,下面有一块向上凹的青石板,中间是卷在圆木上的布匹。父亲学会了双手扶在架子上,像杂技演员一样用双脚左右晃动重达三四百斤的元宝石,不但费体力,还要有技术,一匹匹土布就这样被他碾压出来的。

※学做油漆匠。并学会了自己制作土漆,用牛皮熬制皮胶。

※买了数口大缸在家中磨红薯粉,然后将粉和成面团,加上食用色素,搓成一根根手指粗细的长条蒸熟,切成像硬币一样的薄片晾干,然后用爆米花机膨化,成为色彩鲜亮,入口即化,儿童喜爱的零食。

※夏天做蚊香捻。就是将锯末、艾叶末加入少量砒霜拌匀,装入一米多长,直径两厘米左右的纸袋中。夜晚点燃一根放在室内,有很好的驱蚊作用。

※冬季到新县沙窝集贩卖柴火。拉着架子车早出晚归,一千多斤重的从沙窝运到白雀来卖,只为赚取那微薄的差价。

※在文化大革命为“红海洋”造势时,制作过毛主席语录牌,用熟石膏粉翻制毛主席塑像等。

※每逢八月中秋和春节来临之前,帮助白雀街上的食品大师李宗宝做月饼等各种点心。

白雀园明清古宅,一个家族的百年故事(二)

炸爆米花

以上列举的只是1963年至1968年期间,父亲所从事过的部分营生。这中间他还曾多次到砖桥供销社做过临时性工作。

砖桥公社在白雀园镇西边,约十余公里,也是一个集镇,比较繁华。我十多岁时,每年就看到砖桥供销社一个姓冯的股长到我家,与我父亲窃窃私语,在商谈着什么。后才知道是聘请他去帮助该社做食品加工。因为父亲曾在他的挚友李宗宝那里学过做各种食品点心,加上他悟性高,很快就掌握了各种配方和制作技术。而砖桥供销社需要这项业务,却没有这方面的人才。在了解到我父亲有这个技术后,就每年中秋春节前请他去临时工作两个月,为丰富节曰市场增加些新鲜商品。因为父亲做的月饼、饼干、金果条、麻叶脆等糕点味道好,质量高,受到当地消费者的欢迎。于是从1968年起,砖桥供销社决定长年加工糕点,我父亲作为师傅,成为长期聘用人员,一直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地工作到退休。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首先受到冲击的基层集体企业。砖桥供销社也在所难免,他们的食品加工也随之关闭,职工们大都下岗另谋出路。其中有一位姓文的同志,精明能干,一直跟着我父亲学做各种糕点,父亲也乐意地、毫无保留地把手艺技术传授给了他。这时他正是壮年,下岗意味着失去工作,为生活所迫,他就利用从我父亲那里学到的技术,办起了糕点加工,通过努力打拼,经营的风生水起。特别是中秋月饼,由于我父亲的配方独特,皮酥馅香,非常受消费者的亲睐。为了保护这一产品专利,他慧眼独具,专门到工商部门注册了“文氏月饼”商标,成为当地特色产品,并作为著名商标受到保护。 父亲如果得知他的手艺得到传承,一定会含笑九泉。

白雀园明清古宅,一个家族的百年故事(二)

回忆父亲命运多舛的生活经历,使我们更加崇敬他的思想品质,学习他坚韧不拔的生

活态度。虽然他一生经受了很多曲折,但一直乐观向上,与他一起工作过的同事对他的评价是思想进步,性格开朗,任劳任怨,与人为善,非常好共事的老实人,他曾多次对我说过:"我是为国忘家,为公忘私,为人忘我。”他热爱共产党,崇拜毛主席,通读过《毛泽东选集》五卷,有过很高的思想境界,生活虽苦,但也是幸福的。特别是晚年,看到子女们一个个成家立业,家庭美满,也成为他的荣耀和自豪。遗憾的是天不假年,在他七十九岁时,终因心力衰竭,于一九九三年腊月二十六日凌晨安然辞世,没有给后人增加麻烦。(文/万新成)(长篇故事 敬请关注 下期待续)

白雀园明清古宅,一个家族的百年故事(二)

砖桥月饼

作者:万新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