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的人生目標:在學生的年齡,卻希望像嬰幼兒被無微不至地照料

一個從小在家受寵的獨生子,到了學校後就可能出現一系列問題:不能獨立完成自己的作業,上課搗亂,捉弄同學,等等。

如果按照單個行為來做推理,孩子不能完成作業,就可能被認為笨,上課搗亂就可能被認為是挑釁老師,捉弄同學就可能被認為心懷惡意,品性不良。如果沿著這個思路,學校就應該對這個孩子嚴加管束,管束不了就只能要求家長領回去,不許孩子到學校上學了。

可是,如果我們以阿德勒“人格統一性”的理論來看這個問題,答案可能就不一樣了。

錯誤的人生目標:在學生的年齡,卻希望像嬰幼兒被無微不至地照料

孩子之所以有這些問題,是因為他的能力沒有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提高,而是一直處在一個嬰幼兒、被照顧的狀態裡,因此缺乏獨立的能力,所以到學校後,他也不知道如何自己處理自己的事情,包括不能自己完成作業;另一方面,他又習慣於被關注,需要隨時隨地有人注意他,當感覺被忽略的時候,他就以不守紀律,搗亂,捉弄同學這些令人討厭的方法尋求引人注目,哪怕因此引來老師的批評和同學的嘲笑。

實際上,這個孩子所有不當行為的根源,是在於他有一個錯誤的人生目標:他在學生的年齡,卻希望像嬰幼兒一樣被無微不至地照料。

錯誤的人生目標:在學生的年齡,卻希望像嬰幼兒被無微不至地照料

理解了“人格統一性”的理論,面對這樣的孩子,家長和學校就知道應該怎麼去做了:不是要去制止和懲罰孩子的行為,而是給予他理解和鼓勵,幫助他逐步學會獨立處理自己的事情,提升自己的自理能力,幫助他用正確的方式來吸引別人的關注,爭取自己的存在感;引導孩子根據自己的年齡和成長的需要,正確調整自己的人生目標。

不是懲罰,而是鼓勵和具體的幫助,才能讓孩子有勇氣去改變,逐漸成長。

按照阿德勒的人格發展理論,這個案例中的孩子,屬於比較典型的“索取型”。

阿德勒認為,一個人成長到5歲左右,他的內在人格就基本定型了。

錯誤的人生目標:在學生的年齡,卻希望像嬰幼兒被無微不至地照料

不同類型的人格,會外顯為四種不同的生活風格:

一、支配-統治型。這是特別霸道的一個類型,對身邊的人有強烈的支配和統治慾望,需要通過控制別人來體現自己的強大和自身價值。這種類型的人缺乏社會意識,很少顧及別人的利益,不惜利用或傷害別人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二、索取型。與支配-統治型相比,這種類型的人相對被動,他們更習慣依賴別人照顧他們,而很少自己努力去解決自己的問題。

三、迴避型。這種生活風格的與索取型有一點相似,就是同樣不去面對自己生活裡的問題,缺乏自己解決問題的信心。

四、社會利益型。這種生活風格的人能真實自信地面對生活,勇於解決自己的問題,也善於與別人合作,他們有強烈的社會意識,會積極主動地為社會服務,貢獻自己的力量,是阿德勒認為最合格的社會公民。

這種類型的人常常生長於良好家庭,家庭氛圍友善開明,家庭成員間相互幫助、支持,人與人之間彼此理解和尊重。

在上述四種生活風格中,阿德勒認為只有第四種才是符合社會需求的,是正確和適當的;前三種都是適應不良或錯誤的。這三種生活風格的孩子,都可能成為問題兒童。

錯誤的人生目標:在學生的年齡,卻希望像嬰幼兒被無微不至地照料

好了,以上是我們第一部分的內容:阿德勒“人格的統一性”理論與四種生活風格。阿德勒認為:兒童的每個行為都是兒童整個生活和整體人格的表達;兒童的生活風格分為四類:支配-統治型、索取型、迴避型和社會利益型,只有社會利益型才是健康的,前三種生活風格的孩子都可能成為問題兒童。

給孩子報班越來越多,錢越花越多,結果教育越來越像“養雞場”。

啃老30年後餓死家中:多少巨嬰正在自我毀滅。誰是啃老"幫兇"

自己的叛逆剛過去,孩子的叛逆來了,生命的根本動力是成為自己。

喜歡替孩子出頭,為孩子搞定一切的父母。考慮過孩子的存在嗎?

誰在摧毀孩子的真實存在?還會說,我愛你,所以才這樣對你。



專欄

王維家庭教育42章經

作者:米糊育兒

388幣

20人已購

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