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的彈子球》:人的一生就是尋找的一生

《1973年的彈子球》:人的一生就是尋找的一生

村上春樹有個“青春三部曲”,《且聽風吟》率先,《尋羊冒險記》殿後,這部《1973年的彈子球》居中(以下稱《球》)。《球》寫於1980年,和前一年的《且聽風吟》一樣,都是開酒吧期間半夜趴在廚房餐桌上寫的,每晚吭哧吭哧寫一兩個小時,同時也是除《挪威的森林》外唯一有直子出現的長篇。

彈子球的目的不在於自我表現,而在於自我變革;不在於擴張自己,而在於縮小自己;不在於分析,而在於綜合。

如果說,村上在《且聽風吟》中把自己的情思、意念、體驗和思考之網任其自然地、消費性地散向四周,在《球》中則漸漸收攏起來,而將其集中拋向或“聚斂於”彈子球機這一對象——“我已經知道該做什麼了”。也就是說,創作開始由不自覺向自覺過渡,由無主題向有主題過渡。那麼,其作品的主題或自覺旨趣是什麼呢?就是尋找!

其實,尋找是很尋常的行為模式。小時候找媽媽,上學後找老師。

長大了找對象,畢業後找工作找房子找車子找票子找門路……應該說,人的一生就是尋找的一生

有時候,昨天的事恍若去年的,而去年的事恍若昨天的。嚴重的時候,居然覺得明年的事彷彿昨天的。

過去與現在已一目瞭然,而未來則是“或許”。

然而當我們回頭看自己走過來的暗路時,所看到的仍似乎只是依稀莫辨的“或許”。我們所能明確認知的僅僅是現在這一瞬間,而這也只是與我們擦肩而過。

一五一十解釋起來怕要五個鐘頭。如向一個人解釋,說不定其他人都要聽,而不久就要落到向全世界解釋的地步。於是他打心眼厭煩起來。

《1973年的彈子球》:人的一生就是尋找的一生

總之我喜歡聽遙遠地方的故事,走遙遠的過去走過的路。

越是遙遠的故事越好聽,就像是陳年佳釀。時間越久越香醇。

曾經熟視無睹的那些事兒,現在看來好像別有一番風味。

時隔多年和母親趕早去趕集,帶上小朋友。小朋友一路哼哼唧唧,時而張大雙手好像一對翅膀。那未嘗不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在鄉下總是很容易遇見熟絡的人,哪怕是在人潮中我們也一下子就遇見了好幾個熟人,親舅媽,遠房舅媽,和媽媽一起上班的同事。

我和母親則轉輾各個攤位市場物色著合適的物品。回家一看買回家的都是各自喜歡吃的東西。有母親喜歡吃的餅乾,外脆裡酥略帶甜味。我喜歡吃的米果,咬一口酥酥的滿是芝麻的香味。

一路走走停停 看到圓圓的青澀的果子我一眼就在眾多的食物中認出來了。對的,那是熟悉的顏色。小時候秋天到了爸爸會去上山採摘回來給我們姐弟倆吃。我們兩總是等不到熟透就吃光了。

爸媽是世界上最愛我們的人,媽媽知道我喜歡吃魚,回家後發現沒有買魚,放下東西又折回去特地買我喜歡吃的魚……買的還不少。我雖然一邊說媽媽買的魚太多了,畢竟夏天不好保存,一邊高興的像個小孩子,蹲在媽媽旁邊幫她打下手。然後一起回到廚房媽媽主廚,我幫她準備其他的食材。

廚房飄出陣陣的香味,簡短而又溫暖的聲音......

有時候覺得幸福很難,想盡辦法去尋找幸福,覺得幸福離自己非常的遙遠。原來來幸福就存在這些細小瑣碎的事情中。觸手可及,存在一日三餐中,存在和媽媽一起歡笑的日子裡。

《1973年的彈子球》:人的一生就是尋找的一生

人的一生就是尋找的一生。尋找屬於我們的一切美好事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