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事值得做,什么不值得做?这三招,教会你做选择题

什么事值得做,什么不值得做?这三招,教会你做选择题

一、什么事值得做,什么不值得做?

刷网页的时候,看到一个话题:你为什么要转行?

其中有人说:

一毕业就在第三方检测工作,感觉身边那位30多岁的同事就是未来的那个我,偷偷问了很多老员工,更加明确自己不能再呆下去了,完全没有晋升空间。

还有人说:

当初志愿填报时不在意随意填报了一个专业,导致了后面择业的被动。我不想以后都要在实验室里工作,吸着有毒的空气、穿着各色的实验服,我也不想拿着死死的工资度过余生。

促使自己改变的原因多种多样,归根结底还是,原先的工作,不值得自己付出余生去奋斗。

我也在前不久转了行,从销售到运营。

销售工作做过两年,还是双休不加班的销售,这个在北京真的很难得。

当过销冠,收入也尚可,够养活自己,还能有点积蓄。

但是做着做着,我也开始问自己,三年后,五年后,我还愿意做销售吗?

答案很肯定:不愿意。

销售工作,我不喜欢也不排斥 ,但是也不想再将所有的精力投入在这上面了。

因为我觉得,技能是立身之本,有能傍身的技能才会让我有安全感。

所有门槛低,成长空间小,容易触及天花板的工作,对于我来说,都是不值得做的。

还年轻,就要及时止损。

这也就是不值得定律要告诉我们的。

不值得定律最直观的表述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

不值得定律反映出人们的一种心理,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会保持冷嘲热讽,敷衍了事的态度。

不仅成功率小,而且即使成功,也不会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

什么事值得做,什么不值得做?这三招,教会你做选择题

二、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

·在不值得的事情上浪费过多的事情,也就跟在错误的时间遇到了错误的人一样,结果只会是惨淡结束。得失之间,选择了失去的那一边。

1、增加沉没成本

《奇葩说》中薛兆丰教授利用”沉没成本不是成本“的原则给大家上了深刻的一课。

他说,失去了就是失去了,就算你曾付出的成本再大,也不会对现在有回馈。

如果你一味沉迷过去,只会付出更多的成本。而如果你今天放弃了,止损了,那么从明天开始,你的每一天都是赚的。

倘若还在错误的道路上继续前行,自己痛苦不说,浪费的时间和精力,也都是不可逆的。

富兰克林说,“

有些人死于25岁,葬于75岁。”

原因是,25岁风华正茂,正是奋斗的好年纪,而有的人却早早地褪去激情,将梦想压入箱底,在精神上,他已经“死”了。

人总是在慢慢老去,在失去的时候,才开始追悔莫及,后悔这一生碌碌无为。

有些事 ,你现在不做,可能以后也不会再做了。

及时止损,人生也就多一种可能性。

什么事值得做,什么不值得做?这三招,教会你做选择题

2、影响人生走向

陶杰 在《杀鹌鹑的少女》中写道过:

“当你老了,回顾一生,就会发觉:什么时候出国读书,什么时候决定做第一份职业,何时选定对象而恋爱,什么时候结婚,其实都是命运的巨变。只是当时站在三岔路口,眼见风云千樯,你做出选择的那一天,在日记上,相当沉闷和平凡,当时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我们的人生走向,都是由一个个选择所决定的。

你明明可以利用一上午的时间写出一个策划案,却把时间都放在了数据录入上。

明明可以自学点简单的PS帮自己提高工作效率,却把时间放在了刷剧上。

在不值得的事情上耽误太多时间,可能也就少了些机遇。

3、给人生设限

曾看到这样一句话:一个人老去的标志,绝不是老成稳重、沉默寡言,而是不肯再尝试,不肯再容许自己置身不熟悉的境地。

如果明知道自己在做的事情不值得做,但是害怕改变,害怕自己不能承受改变后的结果,那自己的人生可能止于平凡了。

到了75岁可能大多人人也就认命了,觉得自己的一生也就只能这样了,但偏有人能在这最后的岁月中过得活色生香。

摩西奶奶,前半生是平淡无奇的农场村妇,却在76岁的时候,拿起画笔,画出1600多幅作品,震惊艺术界。

可能,你本来能通过努力晋升到市场总监的岗位,而你却还在市场专员上打转。

本来能跳槽到一家不错的公司,但你却怕失败,迟迟不敢行动。

你不尝试,也就只能接受现状。

什么事值得做,什么不值得做?这三招,教会你做选择题

三、这三招,帮你少做不值得的事

1、用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来指导未来的行动。

边际成本, 指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成本;

边际收益,指增加一单位产品的销售所增加的收益。

而成本效益原则告诉我们,只要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我们就该更积极地去做这件事。

比如吃自助,有些人会出损招“扶着墙进去,扶着墙出来”,力求回本。

这里面也暗含了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

刚开始吃的时候,很饿,会挑很多吃的,因为它能极大满足人们的需求,此时它的边际效用是最大的。

而慢慢的,人们开始吃饱,以致吃撑。自助的边际效用也就慢慢递减到了零,再到负值。

决定事情值不值得做的时候,也就要看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的关系。

2、找到对自己身份的认同

世界著名指挥家伦纳德.伯恩斯坦,年轻时向美国最有名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柯普兰学习作曲,附带学习指挥技巧。

可就在作曲方面的造诣炉火纯青的时候,他的指挥才能被当时纽约爱乐乐团指挥发现,他被力荐担任爱乐乐团常任指挥。

结果,他一举成名,在近30年的指挥生涯中,几乎成了爱乐乐团的名片。然而,他并不认为自己非常成功,始终受着“我喜欢创作,却在做指挥”矛盾的折磨。

这也就跟不值得定律里所说的那样: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即使成功,也不会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

别人眼中他很出色,很成功,在他自己看来,他却很失败。

这也就是因为伯恩斯坦,没有找到自己的定位,没有分清什么事值得做,什么不值得做。

我们可以通过 DISC性格测试、MBTI 职业性格测试等,帮自己寻找兴趣点,发现自己的优劣势,找到适合做的岗位。

也可以通过SWOT分析模型,帮助自己进行决策。

找到自己的身份认同,也就有了方向。

什么事值得做,什么不值得做?这三招,教会你做选择题

3、缕清自己看重的是什么

到底什么值得做,什么不值得做,每个人追求不一样,结论自然也会有不同。

巴菲特说过:“真正的人生不是你继承的那部分而是你创造的那部分,它是你不段选择和努力的结果。不论你有个富爸爸还是穷爸爸,幸与不幸都可能在你的手中转换”。

有的人工作,看重公司福利,有的人看重公司平台,有的看重成长空间。

有的人觉得工作清闲,朝九晚五,没任何压力可言的工作,就是自己最愿意做的。

不管怎么样,自己把握好心里的那杆秤,因为自己的每个选择,都会决定自己的未来走向。或平庸或颓败或成功,自己也都得认。

最后,希望大家可以多做一些“值得”的事,少在“不值得”的事上走弯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