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门》通往人性的路上是个分叉口?走那一条依你

如果一个人饿得快要死了,跟别人抢一口饭吃,这个是“恶人”吗?一旁人看到抢劫,二话不说上去帮忙打抢饭吃的人,这个帮忙的人是“好人”吗?


芥川龙之介在日本文坛上享有极高的声誉,被称为“鬼才”,与森鸥外、夏目漱石合称二十世纪上半叶日本文坛的三大巨匠。其主要代表作品有《罗生门》、《竹林中》、《鼻子》等。

《罗生门》通往人性的路上是个分叉口?走那一条依你


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罗生门》就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是在发生灾难重重的时代,民不聊生。一个家丁被辞退后,为了谋生,在罗生门抢劫了一个小老太,最终走上强盗的路子故事。事实上作者想通过这篇小说揭示的“善”与“恶”的问题。但人性的变化是一个自己与外部环境的共同结果,并非一开始就有善恶之分。

今天我就从求生、负罪感、低价值、心理描写这几个方面来评论这篇小说。

《罗生门》作者取材于《今昔物语》其书内容分为“佛法、世俗、恶行、杂事”等部,以富于教训意味的佛教评话为多。作者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改编故事,对当时现实人具有警示意义。

1.求生:

小说中人物的时代是一个灾祸连绵,民不聊生,一切凄惨,颓败的景象。在这种背景下,“活着”就是最大意义。

那么人是如何活着?又有什么威胁生命呢?

《罗生门》通往人性的路上是个分叉口?走那一条依你


①衣食温饱的谋生需求

小说中的主人公,家丁只是一个代号而已,被辞退之后,无处可居,连块好的避雨地方都没有。首先想到的是找一个地方先睡觉,其后才考虑是否要去当强盗这条路。

依据马洛斯需求理论,人的第一层次的需求是呼吸,水,食物,睡眠,生理平衡,分泌和性。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事情才能得到正常运转,生理需求是首要的动力。因而家丁首先想到是睡觉后去“谋生”当强盗。衣食温饱是最原始最直接的谋生需求。

②面对恐吓死亡畏惧的安全需求

小老太面对突然出现的家丁时,想到是逃

逃不了,在家丁的威胁,恐吓下感觉死亡恐惧不得不说出自己目的。也就是一旦生命安全受威胁之时,一切与之相比都是不必要的,因为畏惧死亡可以用其他东西作为交换。

《罗生门》通往人性的路上是个分叉口?走那一条依你


2.负罪感

李贝奥纳说,“别把你的内疚最后变成了理所应当”但是往往做坏事的人,一边怀着良心的不安,一边做坏事停不下来,一旦找到一个“合理的借口”就把罪恶的事情正义化了。

小说中家丁如此,小老太也是。

①小老太借“谋生”来消除负罪感

小老太拔死者的头发是因为死者生前利用贩卖“蛇肉”来谋生,言外之意就是,只借用“蛇肉”肉身价值来谋取生存,现在死者已经死了,只是借用死者的头发来谋生,一方面是人死了,头发价值也浪费,把下来还可以利用。二则为了生存很无奈。这样解释罪责比较轻些,即使被发现也容易被原谅。利用这种变态心理来开脱负罪感。

②家丁是借用“饿死”来消除自罪感

相较于小老太是为生存所迫,干一些勾当还可以原谅,而家丁是利用“饿死”的借口,明目张胆实施抢劫是不可饶恕。家丁的抢劫是有意识的犯罪,借“饿死”谋生不过是他找一个“合理”的借口罢了。从在打算罗生门里就打算抢劫,但是良心的不安,一直让他犹豫,刚好小老太的“饿死”是为谋生,刚好为他找到合理理由,把最后的一丝不安抹去。“抢劫”变成正当化的“谋生”。这种对最后一丝良心的抹杀,是人性极端“利己自私”的表现。

《罗生门》通往人性的路上是个分叉口?走那一条依你


3.低价值感

人性中存在欺软怕硬的现象,一个人受欺负后,因对手比自己强大,又无可奈何,就找比自己更弱小的来欺负,这种其实是低价值感存在。

小老太从死者身上拔头发,换而言之是死者无力反抗,肆意妄为明“欺负”;而家丁威逼小老太,是因为小老太手无缚鸡之力,显然家丁是武士比小老太强大得多,只能任其欺负。家丁本被辞退很无力,但是抓住小老太的手时有很强的优越感,因为自己武士价值在这里得到体现,显然是一种补偿自身价值的心理,这是源于自身的低价值感因为家丁在家族里身世是很卑微的,甚至是没存在价值的


比如:看这架势,家丁明白,老婆子的生死悉攥在自己手里,怒火也不知不觉平息了下来,感觉就像干事得手之后的一种满足。

5.心理描写:

芥川龙之介的小说讲究艺术技法,着重布局,尤其是对人物的心理描述和刻画使人物栩栩如生。用了环境烘托、内心独白、感官刺激等写作手法。

①环境烘托: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小说一开始就谈到故事发生的背景:天灾人祸,民不聊生,悲催凄凉的场景。再加上家丁被辞退的客观事实下,为人物的心理变化,提供烘托作用。

《罗生门》通往人性的路上是个分叉口?走那一条依你


②内心独白:指通过人物的内心表白来揭示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充分地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使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

比如:可倘若不择手段呢——家丁左思右想,不觉走到这一步。不管怎么想,结果终归还是绕来绕去跳不出这个框框。虽说决意不择手段,加上这么一个“倘若”,结果自然就是“除当强盗,别无生路”。可勇气,又从哪儿来?

这段心理独白,很好表现家丁矛盾心理,也是人性向善或者向恶的斗争

③感官刺激:在文学作品中只要抓住了人物瞬间的感受,任何一种感觉的描写都可以起到体现人物心理状况的作用。

如:看那一头的长发,死者分明是个女的。家丁带着七分恐惧三分好奇,正如老话说的,感到“毛骨悚然”,一时倒忘了呼吸。


家丁看到小老太抓着死者,既好奇又感到恐怖,心理产生极度厌恶感

《罗生门》通往人性的路上是个分叉口?走那一条依你


结束语

休谟说,自然赋予人类以无数的欲望和需要,而对于缓和这些需要,却给了他以薄弱的手段。人只有社会,才能弥补他的缺陷。

因而人在生存时所展示出来的第一属性,人的自然性,生存技能和原始本能,才能在恶劣的环境下存活下来,这时的剥夺其他生物的“利己”并非出于“愿”而是“迫”,无所谓善恶之分;当然在这些生存条件具备后,有意识去“剥夺”,那就是“恶”,“恶”的动机是出于故意,与社会道德相背离,必将被唾弃。

另一方面,恶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也是社会留给当事人警醒和改过的机会。“止恶扬善”是社会给当事人一个目标,但是更需要当事人自觉遵守和履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