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關係中的獨立與依賴共存

你的孩子是“你的”吗?| 亲子关系中的独立与依赖共存
你的孩子是“你的”吗?| 亲子关系中的独立与依赖共存

蔡竺颖✑ 撰文国家二级咨询师、简单心理认证咨询师

“妈,怎么每一天都是礼拜三啊。”

“因为我决定再多给你一次机会,不要让我失望。“

在《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第一集里,小伟为了去毕业旅行,偷偷修改了分数偏低的成绩单。妈妈发现小伟偷改了成绩,非常生气。她手里握着一支可以掌控“明天”的遥控器,一旦小伟在“今天”犯错,她就会按下重启键,一遍又一遍的让时间回到“昨天”,直到小伟做对为止。在妈妈遥控的人生里,小伟考上了一所好大学,找到了高薪稳定的工作……

遗憾的是小伟没有去过毕业旅行,没有和初恋女友在一起,没有继续做自己爱好的事……看到小伟与妈妈在母子关系里纠缠,我的情感体验是复杂的,我为小伟感到愤怒,也为小伟妈妈感到难过。

你的孩子是“你的”吗?| 亲子关系中的独立与依赖共存

科幻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截图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这的确是一句容易让人产生焦虑情绪的话。

对于母亲来说,孩子在出生那一刻,TA就不属于你了。而对于孩子而言,在你成长那一刻,妈妈就要离开你了。

分离面前,依赖和独立水火不容。

你的孩子是“你的”吗?| 亲子关系中的独立与依赖共存

“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

在中国式的亲子关系里,有一些父母手中总是拿着遥控器,她们过分担心孩子无法独立,不能照顾好自己,用“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这样的话来道德绑架孩子,强行策划他们的人生。

剧中小伟觉得课程的压力很大,听一遍会很吃力,妈妈没有安抚小伟,只是说“我们现在有资源,可以重复回到第一节去学习,学十遍总会学懂。”每当小伟感压抑和痛苦,妈妈只会平静的讲:“你现在恨我没关系,以后你就会感谢我的。”在妈妈的回应里,我看到了“专制型父母”的色彩,他们习惯性的对孩子进行命令式的管教,孩子真实的需要和情感被忽视了,取而代之的是绝对的服从。

绝对服从的孩会变得越来越依赖,在他们和父母互动的过程中,体验到太多的“你不要我觉得,你只要你觉得,”成年后他们也会变得非常需要他人的肯定,自然也不太敢相信自己能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他们默认了父母的那句“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总是觉得自己是没经验的,有缺陷的,他们在被压制独立天性的同时,也压抑了内心的愤怒,不敢反驳: “你吃的盐比米还多,那是因为你口味重。”

父母过分控制是对孩子独立的不信任,在不被相信能独立成长的孩子心里,习惯了依赖一个答案,想知道自己做得对不对,是否正确,即便是离开父母,开始行走在独立寻找答案的路上,依然心怀忐忑,无法耐受这种不确定性,只因过去成长中并没人陪他们经历过答案。

你的孩子是“你的”吗?| 亲子关系中的独立与依赖共存

“妈妈,我不会让你失望”

一些从小被父母控制的孩子,他们从亲子关系里体验到亲密如坐牢,每当挣扎煎熬袭来,无力反抗的孩子心里默默念叨着,现在先忍着,我总有一天会越狱的。

在羽翼未丰之前,小伟想到了一个让自己“活下来”的方法,当他担心被妈妈再次责罚的时候,会先顺从的说出那句和妈妈一起约定的誓言:“我一定会用功读书,考上好大学,不让妈妈失望。”

温尼科特的理论中,曾提到虚假自体(假我)的三种功能:

1、通过服从环境的要求而掩藏和保护真实自体

2、照料母亲

3、替代环境所没有保护的护理功能

像小伟一样的孩子,他们的心理体验中,妈妈是需要被照顾的,她无法了解自我真实的需要和感受,但是我如果表现出真实的需要和感受又会和妈妈有冲突,为了不伤害到妈妈,同时保留自己“真我”那个部分,就只能制造出一个“假我”出来保护“真我”不受伤害,同时这个“假我”也满足了妈妈的需要,妈妈需要我是一个能上好大学的孩子,这个是当下社会环境的要求,也是妈妈对我的要求,我只要在妈妈面前听话了,满足这个要求了,妈妈就会爱我,我们也能和平共处。

在这种有条件的爱里,自我独立的愿望渐渐和经济、物质挂钩,往往和精神、情感失联。

小伟在事业有成的时候依然不懂得如何处理亲密关系,他的现任女友被他藏了起来,妈妈来电话的时候担心妈妈生气,会撒谎说女友不在自己家,妈妈安排他去和朋友的女儿相亲他也无法拒绝,在成年后也继续用“假我”来迎合妈妈。在朋友、同事面前,小伟看起来是独立的,也是能适应社会环境的,这个“假我”带来的好处,但是在内心深处,他的“真我”是脆弱的,那些未被照料过的情感依然是无处安放的。

“如果你爱我,请你先爱你自己”

“如果你爱我,请你先爱你自己……因为你永远给不出你没有的东西。”这句话出自萨提亚,描述的是关系里自我照料的部分。

在一些离异单亲家庭中,受伤的孩子往往会最直接的感受到,那个留在自己身边的亲人,是离自己最近,最爱自己的人。但年幼的孩子不知道,那个留在自己身边的亲人,他们带着怎样的伤痕,背负着照料者的沉重责任,有时候那份责任已经压垮了他们自身。

剧中小伟的妈妈中年离异,丈夫出轨给她造成了很大的伤害,离婚后丈夫给她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你很坚强你根本不需要我,可是我和她的孩子还小,她需要我。”因为太过独立而被伴侣出轨的女性不在少数,比如《我的前半生》里的唐晶,她爱贺函,却认为只有更独立更完美才能保留这份爱,她太要强了,能够忍受无人依靠的痛苦,却无法承认我需要你,因为那真的太难了。

把牙齿打碎了往肚子里吞的独立是一种“假性的独立”,这样的妻子在和伴侣离婚以后瞬间会跌落到人生里的至暗时刻,她会把孩子当作自己的救命稻草,用控制的方式给予爱,本质上隐藏着一种害怕失控,她需要去孩子身上找到一种确信感,以此来缓解自身的焦虑。

剧中那个科幻设定的遥控器,类似一种“强迫性重复”,通过代际传递的方式,施压到子女身上,比如父母自己没机会上大学,就一定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急切期待孩子出人头地等等。在那些她认为对的,好的方式背后,是对自己的不够爱,同时她也在拒绝爱,认为注重精神情感的爱就是软弱的,是太过依赖的行为,但她内心深处比谁都渴望依赖。

你的孩子是“你的”吗?| 亲子关系中的独立与依赖共存你的孩子是“你的”吗?| 亲子关系中的独立与依赖共存

关系中,独立与依赖并存

阻碍关系发展的不是过份依赖或独立,而是我们内心对未知的恐惧。

我们很难想象自己可以接纳这种恐惧,像前文提到的“强迫性重复”,这种熟悉的感觉让我们习惯了用一种模式来与自己和他人相处,当遇到我们不太熟悉的方式时,自然就会不太信任,这种不信任不仅是对他人关系的不信任,也是对自己关系的不信任。

小伟的母亲拒绝了很多人的好意,比如拒绝小伟的班主任打电话来邀请小伟参加毕业旅行,恐惧和不信任让她失去了和他人建立关系的机会,握着遥控器把自己隔离在旧模式的重复中,她没有力量来打破这个死循环,这个重担自然又落在孩子身上。

你的孩子是“你的”吗?| 亲子关系中的独立与依赖共存

如何打破重复的闭环

在剧中的结局里,成年的小伟偷走了妈妈的遥控器,在他想要反抗妈妈打破命运的闭环时,妈妈却拿出另一只遥控器,看到这里我也会有些绝望,好像无意识真的很强大,没有人可以逃得掉一样,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呀,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经历,也有在命运之外去选择的权利。

能让小伟坚持在重复中活下来的是想再见到小岚的愿望,所以尽管无意识里的重复那么强大,意识到可以在其它场景或关系中不重复的时候,重复的剧情也是有机会被打破的,只不过这是一个有些漫长和痛苦的过程,我们需要:

1、接纳自己的情感

被情感忽视的孩子往往需要更多时间才能了解到自己的情感,剧中有这样一个类似自我连接的过程,小伟和小岚并肩躺在地上,小伟说感觉自己的未来要等很久,小岚说未来闭上眼睛就可以看到了,小伟表示惊讶,一个习惯依赖标准答案的孩子,觉得一旦闭上眼睛就只能看见黑暗。

那这个黑暗里面有什么呢?

以前妈妈会告诉小伟什么都没有,你只需要学习好就可以了,这是一种对情感隔离和否认的做法,自然会让小伟和自己失去连接。

但面对黑暗的时候我们都会害怕,在闭上眼睛的那一刻,会瞬间感觉身体不属于自己,情感也离得很远,看不到摸不着的感觉只会让人更失控,这种失控的情感就叫做“害怕”。

在冥想的活动中,我们会更容易接近自身的情感,在黑暗中慢慢去体验呼吸,觉察当下的未知,当在呼吸中更贴近自己的身体和内心时,我们便更容易回到此时此刻,知道现在自己害怕什么,又在期待什么,而这些感受都是每个人都会感受到的,也是被允许的。

2、理解内心的冲突

当我们知道了内心的感受之后时常会有些矛盾,就像小伟他知道自己喜欢画画,喜欢什么类型的女孩子,可是又还是会按照妈妈的意愿去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去和妈妈朋友的女儿相亲,这个时候的内心冲突往往来源于我们内在“真我”与“假我”情感冲突。

尝试去理解那个按照长辈意愿去相亲的我是一个“借来的我”,他不是不好的,是出来帮助我化解外界关系的冲突的,我不想让妈妈不开心,也知道现实里面按照妈妈喜欢的标准来找女朋友,以后结婚大家能更融洽的生活,不过我知道我内心其实是有其它的想法的,只是我现在要立即放下旧的模式和习惯实在太痛苦了,那些焦虑与无助是难以承受的,所以现在我才选择了在原地踏步,但是只要我愿意,我或许也是可以向前走一步的。

幸运的是小伟的相亲没有成功,妈妈朋友的女儿对小伟说:“生命是我们自己的,它长什么样子,都应该是我们自己负责。怪罪给其他人,太懦弱了。为自己的不勇敢找藉口,我办不到。”

“假我”让我明白自己可以是怎样的人,这是我们的社会适应能力,“真我”告诉我愿意让自己成为怎样的人,这是我们成为自己能力。

3、在关系中去信任

看了前面两条很多人会说道理都懂,做到很难,的确是这样的,想要改变自我需要更多信任,通常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借助一些外力,和他人建立关系,因为依赖和独立的冲突更多的是在关系中发生,和另一个人建立信任的连接,会帮助我们理解自己在关系里的模式。

无论是选择一位信任的咨询师建立一段咨访关系,还是在生活中开始一段亲密的关系,都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冒险,意味着我们将打开自己内心深处脆弱的一面。在小伟与小岚的相遇中,小伟看到了一个自由欢乐的家庭,父母支持小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和小岚在一起的时候,小伟是可以做自己的,他内心那个“真我”不需要再躲藏。

当真正对一个人深深的依赖后,我反而能更独立,更容易得到一个完整的自己,我将可以开始信任我自己:

看到自己在独立(脆弱)的同时,相信自己也是依赖(有能力寻求帮助)的;接纳自己依赖(脆弱)的同时,相信自己是独立(有能力面对困难)的。

关系中独立和依赖共存,我们彼此滋养,互相分享,那些能够独立去面对自己困境的人,心底一定会有一个曾经在情感上支持他的人。

你的孩子是“你的”吗?| 亲子关系中的独立与依赖共存
你的孩子是“你的”吗?| 亲子关系中的独立与依赖共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