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非常時期保就業為重中之重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一季度中國經濟出現負增長,經濟下行帶來一連串的負面影響,包括關乎國計民生的就業問題,也引發了決策層的高度關注。

4月17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加大“六穩”工作力度,同時提出“六保”,二者皆以就業為首。之所以如此重視就業問題,因為居民有工作才能有收入,才能有消費,經濟發展才有基礎;而收入下降會影響消費,進而影響經濟增長。

換言之,穩就業、保就業,不僅是穩定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社會穩定的需要。而且,歷次全球性經濟危機、經濟衰退,各國政府應對的突出難題就是失業。

從公佈的失業率數據來看,疫情對就業的影響似乎並不大。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國內疫情高峰期的2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6.2%,3月份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9%,環比回落0.3個百分點。雖然突破了5%這一警戒線,但仍處於可控的範圍之內。

但必須重視數字背後的隱憂。其一,調查失業率是通過城鎮勞動力情況抽樣調查所取得的城鎮就業與失業彙總數據進行計算的,農民工不包括在內。統計顯示,截至2019年年末全國就業人員77471萬人,其中城鎮就業人員44247萬人,全年農民工總量29077萬人。所以,三億農民工的就業問題未統計在失業率之內。

農民工就業受疫情衝擊較大則是顯而易見的。眾所周知,疫情對餐飲、旅遊、酒店之類的服務業影響最大,而第三產業又是吸納就業人數最多的,2019年佔比超過一半,這些服務業基層從業者中有大量的農民工。此外,包括建築、裝修、服裝等行業在內的製造業基層員工,農民工佔比也不小,這類行業同樣受到疫情衝擊。

認為農民工失業能夠迴歸土地這樣的思維早已過時,且不說第一產業佔GDP總產值僅5%左右,近些年隨著工業化的推進,土地能給農民帶來的收益越來越低,不然也不會有大量的農田拋荒,農民進城務工獲得的收入,遠遠大於來自土地的收益。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群體是今年的高校畢業生。統計顯示,2020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將達到874萬人,往年最後一學期是高校畢業生簽約就業的高峰期,今年受疫情影響至今仍未返校,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影響不小。

如何保就業?一方面需要政府樹立救企業就是保就業的思路。日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提出,繼續採取對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減免增值稅、延長交通運輸和餐飲住宿等企業虧損結轉年限、階段性減免企業社保費、降低企業用電用氣價格等措施。此外,可通過失業保險返還鼓勵企業不裁員、少裁員。數據顯示,我國失業保險結餘比較大,2018年就有超過5000億元,雖然去年開始實施失業保險返還制度,但力度一般,此次正好可以通過加大對疫情受損企業的返還力度,穩崗保就業。

與此同時,還應該利用市場化手段,發揮“雙創”積極作用,促進大學生、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創業。如支持“雙創”示範基地、孵化器等發展,增加大學生就業創業機會;積極發展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充分激發經濟發展的潛力和動能;消除障礙,為多種形式創業和靈活就業鬆綁等。

當然,解決就業問題,從根本上來講還要靠發展,即通過推動全面復工復產,讓經濟運行儘快回到合理區間。目前疫情仍在境外擴散,國內防反彈、防輸入壓力不小,需通過科學、精準的防控,讓疫情對經濟恢復的影響降至最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