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智能商业可能只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

为什么说智能商业可能只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

热议智能商业

如今,在经济生活中,商业是个容易被误解的概念,当一个投资人考察一个互联网项目,会关心这个创业公司的商业模式,我们在研究诸如拼多多、滴滴这样的独角兽为什么会成功,会深入了解他们运营的商业逻辑是什么,同时,因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发展,也诞生了数据商业、智能商业和物联网商业等新兴的说法,商业这个古老的词汇,在智能社会被赋予了全新的诠释。

但我们回到几千年前,原始的物物交易到货币交易,就引领了商业的发展,在过去上千年,对商业的理解仅仅就是做生意而已,包括现在对各行各业的定义,商业更多地指贸易、零售等领域,比如义乌小商品城、大悦城、龙湖天街这样业态,和服务业、制造业并存于社会经济体当中。

所以,商业模式和商业综合体中的“商业”实际上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前者泛指全行业各个领域的企业运作是一种商业行为,而后者与过往历史中的商业一脉相承,指的是商品的线下零售领域,前者具有宏观性,而后者是更具体的微观经济现象。

基于这样一个区别以及现在讲得比较多的智能商业,我们越深入研究,会越发现一个结论是:我们现在追捧的智能商业有可能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

为什么说智能商业可能只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

城市里充斥着各种商业综合体

商业的本质

为什么说智能商业可能是一个梦想?或者直白点说为什么我们不看好智能商业这种形态?要从商业的本质说起。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对本文中的“商业”做个基本定义,我们并不探讨宏观的商业思想和模式,而是立足于商业的具体形态,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零售商业、如商业综合体、商超这样具象的商品交易形态。

商业从古到今,相比其它行业如制造业、服务业等,是对消费者行为渗透最深的行业,因为消费力是衡量一个社会经济是否发达的基本标准,在今天,消费也是拉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而消费是与商业的发达程度紧密关联在一起。

在今年有很多学者专家都在讨论消费、零售和商业,对于一些发展态势倒退的经济体,如垂直专业市场、商超等,专家着重分析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回归到商业的本质”,认清了商业的本质,才能抓住消费者的心智,最后才能寻找到突围路径。

那么,对于商业的本质,不同的专家都有不同的见解,有的认为商业的本质是商品买卖,有的认为商业的本质是流通渠道,而我们的看法是:商业的本质是“人性”

先解读一下百科对“商业”的阐述:

商业兴起于先商时期的商国,形成初期是以物物交换的方式进行的社会活动。后来发展为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换从而实现商品流通的经济活动。现代的商业分为线上和线下两种,极大的提高了贸易的效率。商业是基于人们对价值的认识开展的等价交换。

上述关于“商业”的概念主要有两个关键点需要把握:

第一、商业是实现商品流通的经济活动。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实现商品流通或者实现快速的商品流通,那么商业这个经济活动不能激活或者陷入困境,所以雷军在谈到新零售时说:新零售解决的问题是效率问题,而雷军则是通过线下近6000家店来提高商品流通效率。

第二、商业是基于价值认可的等价交换。建立价值流(Flow)是商业活动形成的必要条件,但还不是本质,一部苹果手机1万元和一部老人机300元,从价值的角度理解并无两样,因为消费者认同两者的价值,但如果老人机标价1万元就没人会买,这是由价值不对等引发的消费者不认可行为。

为什么说智能商业可能只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

商业的本质尤为重要

回到“本质”这个话题,如果说价值、交换、买卖、流通和渠道等是商业的必要条件和结果,那么本质到底如何理解?

在《商业评论杂志》的一篇文章中阿里研究院对“本质”进行了探讨,并引用了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小逻辑》中对“本质”的哲学定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商业的本质:

黑格尔认为:第一、本质是对存在的规定,是事物质的规定性,是此物区别于彼物的主要标志;第二、某物的真正本质,不在于说某物是自身同于或异于对方,而在于其存在的依据。所以,本质就是事物存在依据。

如果我们认同黑格尔的观点,顺着“本质就是事物存在的依据”这个哲学逻辑推理下去,寻求商业的本质就是寻求商业存在的依据是什么?也就是为什么商业从交易诞生时一直存在到现在乃至未来,而其它经济形态却不断地被替代,比如远古的手工造船业被机器制造取代,马车被汽车取代,但商业从来没有消失过。

我们看一个经济形态的本质,如果从存在的依据去寻求本质,有一个判断标准是:如果没有这个依据,这个形态将不复存在。对商业而言,即便没有渠道,没有交易,商业总归还是存在,人们到一个商场逛,但不一定产生交易,没有线下商超,人们可以通过线上网购,所以,交易也好买卖也好,还不能称之为商业的本质,什么是决定商业存在的依据呢?最大的可能性是“人性”。

而这里讲的人性,更多的是消费者与生俱有的对消费的需求和渴望,人们有通过货币交换等值商品的需求,人们也有通过消费获得心理快感的本能,这个需求和渴望是商业活动中的刚需,是最本质的人性。缺少了这个本质,商业不复存在,所以,如果定义商业的本质就是人性,那么,商业活动中的其它要素就是为这个本质和依据而服务,是商业要素中的次要因素。

鉴于此,智能化的商业作为一种商业的体现形式,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甚至作为一种科幻片里的乌托邦梦想来探讨也无妨,只要商业的本质不变,商业就会继续繁荣下去,这不正是商业所追求的吗?

为什么说智能商业可能只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

需求是人性的最高体现

智能商业是什么?

在标新立异的今天,我们总是习惯于营造全新的概念来获得大众的关注,定义智能商业合理性的关键在于两个问题:

第一、是否从进化论的角度定义智能商业?第二、是否从技术的角度定义未来的商业形态?

前者着眼于认为智能商业将取代现有的商业形态,后者着眼于通过技术底层改变商业的体现形式。这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问题在于智能商业是否与商业的本质背道而驰?

举个例子来形象地说明这个问题,比如说智能汽车领域有智慧车联网,无人驾驶汽车等概念,我们知道,人们购买汽车是为了便捷交通的需求,套用黑格尔本质理论,这是汽车存在的依据,如果有一天人们没有了这个交通的需求,汽车也就消失了。

从这个角度看,智慧车联网对于优化解决人们交通需求的重要性高于无人驾驶,按照现在的无人驾驶发展情况,即便解决了技术难题,也需要有个驾驶员坐在驾驶位,这和有人驾驶其实并无区别,况且从人性的角度,无人驾驶剥夺了人们驾驶的乐趣,所以,无人驾驶或许也是一个“乌托邦”式的伪命题。

智能商业和无人驾驶一样,即便商业不智能,人们仍然还是具备强烈的消费需求,有一天当导购员被智能机器人取代,人们又何来购物的乐趣呢?

所以一个我们日常熟悉的商业综合体完全智能化几乎是不太可能,只要有交易存在的地方,就有沟通,就有各种情感的交流,智能商业不太可能取代现有的传统商业形态,或许从智能技术层面提升人们的购物体验和效率才是可行的思路,从技术层面我们给智能商业的定义是:

为什么说智能商业可能只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

传统商场中引进的圣诞机器人

智能商业是指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优化商业运作效率和体验,同时借助高速的网络带宽和无线传输,以及传感芯片和各种识别硬件,帮助传统商业实现对消费用户数据的深度处理,为消费者提供更智能化的服务,以增强消费者购物体验,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我们并不否认智能化的商业,只是智能商业成为现实还存在种种困难,诸多的影响因素中有三点值得注意:

第一、商业的本质。商业的本质是人性的需求,智能化并非刚需,能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但不是决定因素;

第二、技术的成熟程度。目前或者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智能化与线下结合还需要相当长的技术成熟阶段;

第三、人们的消费习惯。技术越进步并不意味着商业越简单,反而会带来系统的复杂程度提高,人们仍然倾向于简单、高效率的消费体验。

今天,在很多的商业行为中,刷脸支付、智能试衣镜、手机扫码点餐、智慧排队等新技术的体验越来越成熟,这些新技术越来越多固然是好事,但对于复杂的商业系统,这些技术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无论商业如何智能化,追求商业价值是商家的首选,一家在龙湖天街开业酬宾,推出三天打折活动,吸引了众多的消费者排长队等候,这个现象也许能说明商业本质的问题,其实一切可能都和智能毫无关系。

为什么说智能商业可能只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

商业增长还在于找到复杂元素中核心要点

总结语

智能商业来自遥远的未来,来自美国的大片,来自我们心中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但真的可能就是一个美好的梦想,杰克韦尔奇在《商业的本质》书中说到:尽管科技革命给市场带来了很多杂音,然而你不能迷失商业中最核心的东西,时代变了,商业的本质始终未变,增长依然是王道。如何增长?还是需要商业回归到人性的需求,最大限度满足人性的需求,增长就很自然发生,由此,我们就对日本的传统商业为何依然发达的原因就了然于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