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清朝记载的历史全是假的,只有外国记载的才是真的?你怎么看?

勇敢的心187384339


清朝记载的历史全是假的?外国记载的是真的?

是吗?非要把最后那层遮羞布撕掉不可吗?

都说我言辞过分犀利,但我内心中始终认为,我的文风仍然很温和,我从来都留有余地,因为我毕竟身体中流淌一个民族的血液,我也有起码的自尊心。

但这不是可以撒谎和吹嘘的理由。

既然说到外国人记载的明朝历史,真的就那么美好吗?

那就来翻出来看看吧。

第一:刚明的勇气

官吏无知和、狂妄,百姓像土著人那样无能怯懦,连菲律宾人和日本人都比他们勇敢得多。

大明无知到什么程度呢?连西班牙和菲律宾都分不清。西班牙将很轻松征服这个充斥着懦夫的落后国度。

第二、闭塞而愚昧无知

在这种社会风气下,所谓的饱学之士无知而愚昧,军队中都要配备佛朗机和红夷大炮了,居然蠢到不知道产自于何处。“学者满足于无知”。

第三、对待百姓连牲畜不如




这就是被吹嘘的明朝如何善待国民,一个据说老百姓可以把违法官员直接解送进京的国度。“西班牙人无论如何也无法相信世间竟有这般荒唐事”

“商贾是贱民,华侨多无赖”。这就是明朝政府给被遭到屠戳的子民的定义!

而被破口大骂的误了你三百年的“鞑清”政府,在政权即将被巅覆的前夕,风雨飘摇中,仍然没有忘记派出残余的舰只去保护本国的侨民。

第四、仁慈的君主,清廉的吏治

当把外国人的记载当成金科玉律的话,那就请欣赏一下上图中的评价。

第五、谁在闭关锁国

被骂成“闭关锁国”的乾隆,在乾隆十年,四港对外贸易总额达到36571777两,是明朝最好年份的35.5倍。

骂乾隆的时候,该不该掂量一下自己的底气?

第六、天子守国门

“鄂本笃***经哈密,再行九天,一行人抵达中国长城,经由一个叫嘉峪关之地,进入中国。” ――《大中国志》

“这就是1618年上呈的备忘录,自那时以来,鞑靼人继续每年夏季大举入侵(因为冬季严寒,不能干甚么事),总的说来,他们是胜利者,中国人则损失惨重。因此,在1622年,该省的主要堡垒,总督的驻驿地广宁堡的两名大员(或许出自不满,或许出自改善他们地位的愿望)和鞑靼人达成秘密协议,把该堡交给它们。。。。他们逃到(可以说是)该省的最后据点山海关,这是进入北京省的第一站。”

这是在万历时期,广宁堡也被放弃了,明朝疆域退到了山海关。

什么叫“天子守国门”?因为出了长城就是外国了。无论在地图上怎样吹嘘,在这些外国人的记载中,就从来没把长城以外的地方当成明朝领土!

人家都不认可你,也不知道哪来这份自做多情,想把人家收为子民,真是可笑。

第七、技术领先的火器

“他们仍然使用臼炮,但只是少量,而且制作低劣……它们在战船上装炮,但炮很小,它们也不知道怎样把炮对准目标。

“1621年,澳门城送给皇帝三尊大炮作礼物,还有随行的炮手,向他们介绍使用的方法,因此在北京表演,是必须到场参观的曼达林大为惊恐。当时,发生了一次不幸的意外,其中一尊炮猛烈反撞,打死一名葡人和及三四名中国人……总之,它们的武器和士兵在今天已无意义……

这就是所谓的先进和领先。在欧洲战场上已经被淘汰的垃圾,送到大明来。而可怜的士兵们居然连怎样操作都不会,打起仗来,命中率全靠出众的人品。

第八、富庶与科技

中国不如欧洲富,也没有多少人称得上是富翁,欧洲的穷人没有中国的那么多,那么穷。

这就是明朝所谓的“富庶”

“他们是数学的爱好者,但一般来说他们懂得很少,也不许有人专门学习它,除了奉皇帝特别命令从事这方面研究,全国仅两处有这类人,一在北京宫廷,另一在南京。 ”

这就是明朝政府对先进科技的态度,按照明粉理论,莫非是怕人民学会了推翻他的统治?

第九、朝贡――最后一块遮羞布

说句实话,做为那些人口中的满遗,我都不愿意揭穿这块遮羞布,因为这是整个民族的最后一点颜面了。

即然说到外国人的记载,那就讲讲在外国人眼中,大明王朝所谓“不称臣、不纳贡”、“万国来朝”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清修《明史》,对朱棣评价中有这样一段:

“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

这就是被吹上天经常拿来引用的“远迈汉唐”四个字的来历。

认真点看,这说明朝的领土远迈汉唐吗?

并不是,要看上文“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这其实是指,向明朝进贡的国家很多,很远,所以才“远迈汉唐”。

那向明朝纳贡的国家有多少个呢?据《明会典》、《外夷朝贡考》、《明史》、《明实录》等记载,明朝时的朝贡国家共有100多个。其中,《明会典》所列的朝贡国为111个,而《明史》所列的是148个。

是不是感觉到特别骄傲,特别自豪?

来,告诉你们真相。正好按照要求,我引用一下外国人的资料:

这些撒拉逊人告诉我,他们献给皇帝的礼物,在他们本国不过值7000克朗,但皇帝为他们的使团旅行而赏赐他们的不少于50000克朗价值,颇有赢余。

明白了吗?为什么这么多国家来朝贡?

因为与宋朝一样,明朝是以金钱来换取和平 !

明朝的朝贡制度,就是一种赔本的买卖,薄来厚往。朝贡国送来一些廉价的东西,明朝必须回赠远远超过其贡物价值的物品,人家给你一百,你给人家五百。能获得心理满足的恐怕只有一句:“爸爸过年好!”

这特么太有吸引力了!

于是,这一百多个朝贡国向明朝纳贡,就成了那些国家事务中最重要和最有效的经济活动,GDP的主要增长点。

这些朝贡国想尽一切办法,以有限的人员携带尽可能多的东西向明朝进发,以获得最丰厚的利润。

比如被明粉们津津乐道的“俺答封贡”,本质上就是一种变相的勒索和敲诈。有一回,瓦刺人一下子就来了2000人,还谎称是3000人。骗取明朝的赏钱。用瘸马充作好马,换取明朝三倍的价格。

为了诈取钱财,这些朝贡国是丑态百出,甚至大打出手。比如日本。

明朝曾经通过外交方式来抑制倭寇侵扰,对日本实行羁縻政策,颁赐勘合,准其入贡。为了巨额利润,日本的各个大名和寺社为了争夺向明朝入贡的名额而大打出手,在宁波酿成了流血事件,这就是著名的“争贡之役”。

知道明朝为什么穷到付不起军饷了吧?这一百多个朝贡国就够它受的。

来过明朝,又在明朝做官的外国人又怎么评价明朝呢?看看利马窦怎么说的:

“因为他们不知道地球的大小而又夜郎自大,所以中国人认为所有国家中只有中国值得称羡。就国家的伟大、政治制度和学术名气而论,他们不仅把所有别的民族都看成野蛮人,而且看成没有理性的动物。他们看来,世上没有其他地方的国王、朝代或者文化是值得夸耀的。这种无知使他们越骄傲,一旦真相大白,他们就越自卑。


“最后,我们应该谈谈硝石。这种东西相当多,但并不广泛用于制造黑色火药,因为中国人并不精于使用枪炮,很少用之于作战。然而,硝石却大量用于制造烟火,供群众性娱乐或节日时燃放。中国人非常喜欢这类表演,并把它当做他们一切庆祝活动的主要节目。他们制作焰火的技术实在出色,几乎没有一样东西他们不能用焰火巧妙地加以模仿。他们尤其擅长再现战争场面以及制作转动的火球、火树、水果等,在焰火上面,他们似乎花多少钱也在所不惜。我在南京时曾目睹过为了欢庆春节而举行的焰火会,这是他们的盛大节日,在这一场合我估计他们消耗的火药足够维持一场相当规模的战争达数年之久。”

中国人不大懂得驯马和练马。他们平常生活中所使用的都是阉过的,因此很安静,脾气很好。他们有无数军用的马,但都退化得厉害并缺乏勇武精神,甚至鞑靼人的骏马一叫就能使他们溃散,因此达起仗来实际上是无用的。此外,由于马蹄上不达掌并且很纤弱,所以这些马不耐在硬地或山道上走较长的路

。”  

“我们前面讨论的这三种等级,同样也以相似的称号授予军界人士。这几种学位在同一年授与,但是在下一个月内,并于前者在同一地点。然而授与仪式要简单得多,这是由于军事科学在这个国家不受培育和重视的缘故。事实上,军界很少有人追求这种学位,并把它看得有什么重要意义。军事方面的学位考试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军人驭快马奔弛着射九箭。第二部分是站定不动再射九箭。凡是能在马上射中四箭,站着能射中两箭的,就可以参加考试的第三部分。在这一部分中,他们必须笔试回答有关军事策略的一些问题。主考官宣布结果,以及各省被授与军事硕士学位的人事总数约为五十名。在北京授与哲学博士的那一年,在通过必要的三场考试之后也给从全国军事硕士学位选中的大约一百名博士。取得博士学位的军人要比硕士学位的优先被任命为军官,但是他们必须花钱谋求官职。”  

这个国家大概没有别的阶层的人民比士兵更堕落和懒惰的了。军队的每个人必定过的是一种悲惨的生活,因为

应召入伍并非出自爱国心,又不是出自对皇上的忠诚,也不是出自任何想获得声名荣誉的愿望,而仅仅是作为臣民不得不为雇主劳作而已。军队中大部分人是皇上的奴隶,他们服奴役,有的是因为自己犯过罪,有的则为其祖先赎罪。当他们不从事军事活动时,他们就被派去干最低贱的活计,例如抬轿,饲养驮畜以及其他这类的奴婢行业。只有高级军官和军事长官才在军队范围内有一定威权。供给军队的武器事实上是不能用的,既不能对敌进攻,甚至不能自卫。除了真正打仗时外,他们都只携带假武器。我们已经描述过,无论是官是兵,也不论官阶和地位,都像小学生一样受到大臣鞭打,这实在荒唐可笑。”

“葡萄牙人来到了中国海滨,他们熟知这个国家的财富,想尽各种办法诱使它的百姓进行贸易交往。然而这一切不是件容易办到的事,因为中国人远甚于世界上的其他一切民族,对外国人是猜疑的。自从他们失去整个国土并在鞑靼征服者的枷锁服役以来,这一点就对他们来得格外真实,已如前一章所述。葡萄牙船只的规模,他们的异乎寻常的装备,他们的大炮的轰鸣,都只能增加中国人内心的恐惧”

“供给军队的武器事实上是不能用的,既不能对敌进攻,甚至不能自卫。除了真正打仗时外,他们都只携带假武器,发给他们假武器是为了在演习时不致完全没有武器。尽管他们自古便已发明铁炮和火枪,但是他们怕重,平时不携带,他们只是在攻城或摧毁城墙时才必须使用火炮。他们没有熟练的炮手,有一些葡萄牙和西班牙逃兵擅长打炮,在训练他们。他们打起仗来没有一点章法,各行其是,简直是一场混战,骑兵和步兵都是这样。他们攻城,除了围城切断粮源,迫使对方投降外,别无其他办法,也不懂得用炸药炸城。他们从不携带任何武器。他们极不尚武,不爱持枪弄棒。他们说,携带武器和从事打斗是一种流氓行径,是非人道的行为,人们本应和睦谦让,争吵斗殴和战争都是野兽行为,不应为人所为。中国也有军队,但是中国人并不敬重他们,反而咒骂他们。所有上面这些描述都是讲的纯中国人比之我们欧洲人,中国人之勇敢犹如妇女在男子面前所显示的。他们打起仗来胆小如鼠,遇见敌人就像羊群见到狼似的四处逃窜。

这是因为中国人一直生活在和平环境,不喜欢、也不擅长武事,视习武为耻辱,几乎将习武者视为盗贼。所以,一旦外敌入侵,他们并不以赔款求和为耻。”   

“他们若集结人马,也能组成十万兵马的大部队,但为最虚弱的军队。正因如此,一个如此浩大的中华帝国竟被小小的博格达汗征服了。中国人天性不爱武事,喜欢从事农业、经商及其他事物。博格达人尽管比汉人更骁勇善战,但毕竟他们是同一个大陆的人,比起欧洲人来,还是逊色,不如欧洲人强大、英勇。我亲身经历的就说明了这一点。有一些曾同他们在阿穆尔河上交过战的哥萨克人告诉我,我们100人能顶住并战胜他们1000人。他们也对我们的英勇善战惊叹不已。当今的博格达汗开始制造大炮。他们非常想买我们的火枪。” 

尽管中国人和博格达人有枪炮和其他武器,但他们不善于作战,所以少量欧洲士兵即可征服他们,因为欧洲人勇猛无畏,武器精良,善于作战,欧洲士兵也比中国士兵强悍。

他们的致命弱点是不坚定和怕死,一旦同敌军遭遇,听到枪声就会抱头鼠窜,像受惊的兔子。

看到这些评价,是不是伤自尊心了?

即然选择相信外国人的记载,那么可以告诉你们,外国人就是这样记载的,有什么办法。外国人的记载对你们来说很重要嘛!

再来说说马戈尔尼,被用来攻击清朝的这位洋大人,被用来贬低乾隆的这位洋大人。

马嘎尔尼使团晋见乾隆,对清朝提出的种种要求:

1.要求英国货船能到浙江、天津等地收泊;

2.要求在北京设立商行;

3.要求在珠舟山占一岛屿,以便英国人居住和收存货物;

4.要求在广州城划一地方居住英国人,或者居住澳门之人出入自便;

5.要求准许英商从广东内河航行澳门,货物不纳税或少纳税;

6.要求确定关税条例。

请问各位,做为世界上任何一个有尊严的国家,这样的条件能答应吗?这就是几条枪和几座钟表想从中国换走的东西!

这群洋流氓不该拒绝和驱逐?居然用马戈尔尼来攻击乾隆闭关锁国,能要点脸吗?

说说我的看法吧。

明朝和清朝这段历史是个伟大的时代,但可惜,这个伟大并不属于我们中华民族。

从利玛窦到马戈尔尼这段时间,看看在这伟大的时代中,世界上发生了些什么:

在这段时间内,世界上又出现了哪些人?

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曾经那么优秀的一个民族,在这个时代中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了!

驾驶着这样一辆破旧不堪的马车,在世界的追逐赛中,这个民族负重前行了五百年。

我们的共和国正在补课,补的不仅仅是民国的,北洋的,清朝的,还有明朝的啊!

追赶就要付出代价。我们的父辈(说起父辈,忍不住想落泪),他们为了这个民族的快速进步,响应号召,无怨无悔,付出了最美好的青春和一生幸福,有的甚至还付出了生命,就是为了我们,我们的下一代人不必再接受外国人的这些评价了,不必在别人的睥睨中猥琐地苟活。

而有些人,却想从洋人的唾沫星中去寻找一个民族的存在感和虚荣心,不觉得可耻吗?

做为中国人,要有自信。外国人的记载和评价可以参考,但并不重要。因为那毕竟已经过去了,落后就要承认,承认就要奋起,奋起就敢于面对,勇于承担起父辈留下的责任。


馋嘴肥猫1


典型的慕洋犬心理,拿外国记载当唯一真理。

清朝记载的历史怎么可能全部是假的?

外国记载的又怎么可能都是真的?

只能说清朝记载的有些地方不详细,亦或是因为政治原因而作假和不记载,所以拿同时期外国记载的资料做参考,注意是参考而不是当唯一标准。

因为外国人记载的不一定是真的。

像之前因为外国人来到中国太容易挣钱了,所以就有一个外国人,具体名字忘了叫什么,总之就是拿着所谓的慈禧太后外国情人的回忆录来炒作一般,看似挺有看头的,其实就是扯淡,慈禧太后怎么可能有外国情人,当时封建社会下她那样淫荡,不是给政敌机会吗。

像所谓清朝记载有假,以现在热议的明史来说,的确有问题。不过主要问题在于关于建州女真的记载是含糊不清或者某些时间段干脆不记载了,涉及到建州女真的明朝官员方面也没有记载,这个还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建州女真是清朝的老祖先。还有涉及清朝入关那段血腥历史多少有不记载或者作假的情况,但明史的大体历史还是没什么问题的,挺不错的。

还有清史稿由满清遗老所著,的确美化太多,不过是有失客观,并非到了记载都有假的这种严重地步。

当然所谓外国记载一定就是真的,跟清朝其实并没有多少关系,而是当下社会意识的一种极端表现,就是西方都是好的这种观念意识。

这种观念不在于过去,不在于西方如何。而是当下庙堂之上所决定主导的,再想想前两年外国人丢个自行车当地警民合作几个小时将其找回来,自己人丢个摩托车都找不回来,出国旅游被丢到坟场,这才是根本原因所在。


宋安之


1. 《明史》被满清花了一百年的时间来进行篡改

2. 清朝灭亡后,民国没有对满遗进行清算,修《清史稿》的还是遗老遗少,主编赵尔巽是反对革命的旗人,修史仍然站在清王朝的立场。

所以看《明史》、《清史稿》的时候应该进行矫正:书上说明朝好的地方,好的程度应该加倍;书上说明朝不好的地方,应该持怀疑态度。


山越武将


既然是外国人的记载才可信,那我们就看看外国人怎么评价大清的。

莱布尼茨如此评价康熙:

事实证明, 正是因为康熙皇帝的雄才大略才使欧洲科学与技艺更好的输入中国,仅此而言,我认为,康熙皇帝一个人比他所有的臣僚都具有远见卓识。我之所以视他为英明的伟人,是因为他把欧洲的东西和中国的东西结合了起来。

他谙熟中国人的学问,不是不学无术的庸君,他从科隆耶稣会士汤若望的学生,比利时耶稣会士南怀仁那里接触了欧洲科学。在他之前,整个中华帝国境内大概还无人对此有所了解。这样,他以其广博的知识和先见之明远远的超过了所有的满人和汉人,仿佛在埃及金字塔塔顶再加上一层欧洲塔楼。

我还记得,意大利接触的耶稣会士闵明我在罗马以钦佩的口吻曾亲口对我赞美过这位君王的贤德圣智,他谈到了他言行公正,对人民仁爱倍至,生活节俭自制等美德。……他还亲自编写数学教科书,以期亲手将这一重要的学科的基本知识传授给自己的孩子们,使智慧在整个帝国以及自己的家族内得到继承。

那是一位其自身意义以超过凡人的伟大帝国的君主被视为生死攸关的上帝,以至于只要有一点他的示意,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然而正是这样一位君主却经常借助于教育而被培养成德高望重、智慧非凡的人。尽管他身居高位,却极其遵守公共道德,礼贤下士,这一点确实令臣仆们望尘莫及。除了亲眼目睹,人们不容易理解,能够在当今主宰一切的最伟大的君主却对后人如此敬畏。他对自己言行的要求十分检点,但不是怕其王公大臣和政府,而是更加害怕编撰年鉴和起居录的史官会把他不光彩的言行录入那个藏在神圣不可侵犯的小匣子内的史册,从而遭到后世的唾骂。


马嘎尔尼使团随员安徳逊:

本文摘编自《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 作/译者:(英国)爱尼斯·安德逊 费振东 出版社:群言出版社

序言中一段申明

在这个国家里,在我们所经过的地方,人口是极为众多而且是到处是那么多:我们走过的乡村前后每1英里路上的人数足以充塞我们英国最大的市镇。道路两旁不少别墅田庄散布在田野之间,大为增色,也足以证明其富裕。

我看到许多肉店,店里切肉的模样同我们的相似,我们不能说伦敦的肉类供应比北京好。

在这大城市里,同我们在自己的大城市所见一样,除了各种没有门面的商店以外,还有好几千人叫卖他们的货物。

认为中国妇女是被关在屋子里不准与外人相见的见解,是无甚根据的。会集观看英国使团马车队的大量人群中至少有1/4的人是妇女,这比例数字大大超过在我们自己国内所遇到的由于观看新奇事物而聚集起来的人群中的妇女的数目。

我们在北京旅行时所见的妇女,一般的容貌极为娇嫩,面色是自然的优美。

这天是皇帝刚满85岁的日子,他登基至今已57年。他虽然有一双黑而锐利的眼睛,但是他的仪容则表露出他的品格上的仁慈与和善,和他的崇高地位上的稳重庄严。这是内心修养的结果,不是外表上的雄伟。

中国人制造糕点、蜜饯的技术是出色的,味道好,式样与颜色多种多样。他们的糕饼做的值得赞美,味道比我在英国或其他欧洲国家所尝到的更为适口。他们的发面食品与我在欧洲吃的同样轻松,而样式之多我相信集欧洲国家所有制糖果的名师也难于做到。

伏尔泰:

(中国)一省一县的官员是父母官,而皇帝则是一国君父,这种思想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把一个幅员广大的国家组成一个大家庭。正因为全国是一家这种根本大法,所以中国比其他地方更把维护公共利益视为首要任务。因此皇帝和官府始终极其关心修桥铺路、开凿运河、便利农耕和手工制作。

魁奈:

幅员辽阔的中华帝国把政治制度以及道德制度建立在科学和自然法的基础之上,这种制度是对自然法的发扬。因而能够防止君主作恶,能够保证他(皇帝)在行政管理中拥有做好事的最高权力。

日本德川称赞清朝为上国;称赞康熙为上国圣人,其《十六谕》被翻译成日文并命名为《圣谕广训》,并被德川幕府称之为“实为万世不易的金言”;称赞雍正为稀世仁君。

对了,没记错的话洋人专门为清朝创造了一个政治词汇——开明专制。

好了,足够说明问题了。


北洋海军炮手


中国古人写历史的动机是供后世君主统治时参考,司马光的历史称为《资治通鉴》就说出了这个动机。由于这是流传后世的档案,所以历来有“信史”这样的要求。也因为有这样的要求,所以各朝的正史历来由后朝编纂。这样说起来,应该是比较忠于事实的。

但为了同样的原因,后朝为了保护自己的合法性和正统性,又不免要在前朝的历史上做些手脚。清初就曾经对历史,特别是明史,做过很多篡改。为此,还收缴销毁了很多民间历史记录。清末,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在和外国打交道当中的许多记录,都做了大面积的篡改,许多干脆就不予记录。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怎么知道他们篡改了呢?即使是古代,历史事件也不是只有史官在写,有民间的记录,有相关方面,例如邻国、敌国、商人、教士、旅人....在作记。所以,确实有的事是被删改以后没有痕迹了,但是不会统统没有痕迹。这些记述,有一个“弱点”,就是可以轻易用“造谣“、“污蔑”一棍子打死。但是架不住证据多了,就不是那么容易否定了。

治史的人也有个规矩:“孤证不立”,只有一条的记录,即使看上去很像很像,也不采信。这样看来会放走许多,其实恰好保护了真的信息,因为“孤证不立”的反面,就是“众证当立”。这样,就不是一句“XX人的话不可信”打发得了的了。当然还有一系列的辨伪的学问。不是信谁的问题,是这么多不同来源的信息指向同一点,你要说它假,你举证,举不出证,跳得再高也不能服众。单单一句“我不信”、“这样的话谁信”,说出来是很“露怯”的——表明你其实没有证据不占理。


手机用户62830801642


不只是清朝,每个王朝都会选择性地改变一些历史事件。一般主体不会有太大出入,只会在一些具体的事件上或掩盖什么或往脸上贴金!也就是在一些细枝末节上会根据帝王喜好或者王朝形象有所改动!至于外国人记载的清史,也不能说只有他们记载的就全是对的,只能说有些事件的记载不会受政治影响太大,比较客观罢了, 但是存在片面的弊端,他们只会以他们的角度或者所掌握的信息和见闻记载,除了文化差异之外(看待实物的态度不同),还有就是许多重大事件他们是无法了解到真正的内幕的!但是在研究正史的基础上,有些事件上参考外国人的记载,这样可能会更接近历史真相!

谢谢,我是单调




用户51663089633


一切历史本都是当代史,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屁股决定脑袋。是真是假,自己去甄别吧。外国人煞费苦心的想割裂,挑拨满蒙汉之间的关系倒是真的。


崖柏豹子


满人老档好象不是假的,因为那种文章不象需要作伪,那个根本就没读者的,全是简单的记录,说的大多是战争的起因,满人何人出兵,对手又是谁,结果如何。千篇几乎都是一模一样。

我再说一次,这个东西完全没读者的,我觉得他记下来,完全是怕忘记了,好象是给当事人自己看的,你见过自己骗自己的人吗?

我还是想说,他们的记录非常的单一,基本上就一本孤传,不象明宋还有野史可读,我相信这种情况可能会遗漏一些事件,但是这不应该算成他们的学者刻意的避讳。


18177028401


记得有个说法,真正考证历史的人,有个孤证不立原则。官方记载的正史,海外记载的正史,民间记载的野史,都只是证明历史的佐证,只有几项记载都统一口径了,才是真正的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