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都會犯錯 所以才會在鉛筆的另一頭裝上橡皮

谁都会犯错 所以才会在铅笔的另一头装上橡皮

谁都会犯错,所以才会在铅笔的另一头装上橡皮。

每个人都身怀天赋,如果用会不会爬树来判定一条鱼,它会终其一生以为自己愚蠢,如果总是用过去的的眼光看待一个人的将来,否定他现在的努力,是非常不理智的行为。

我班上有一个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有一个孩子她非常的努力,别的孩子中午回去午睡,她在读书,,别的孩子晚上睡觉,她在挑灯夜读,别的孩子下课在聊天放松,她在抓着老师问问题,她原本是当地一中的孩子,因为缺失了成长过程中的监护,造成孩子长大过程的一些过失行为,昨天周天放假孩子没回家,我打电话给她的时候,她接起电话的第一反应就是声嘶力竭的哭喊着“为什么他要否定我在读书上的努力,为什么爸爸他骂我,我已经知道错了,我胃疼的难受他都没有安慰我,一味得骂我,胃病我喝了俩周的粥,瘦了好几斤他都没有关心,都是指责我自己活该”。在爸爸的生活视角中,孩子没回家只会是出去玩,孩子之前乱吃东西乱喝酒,导致现在胃病跟胆囊发炎都是孩子自作自受,回家没读书,在学校肯定也没有读书,就这样哪里还能上大学。却并没有想到一个关键性节点的问题,孩子造成现在的情况,他有没有责任在里面。从小到大,爸爸秉持着我一切都是为了你好的角度,孩子的艺考兴趣被爸爸否定。孩子的社交朋友圈,爸爸也要监督。他怕孩子在外面被人带坏被人利用,用自己的世界观架构在孩子的成长空间,害怕孩子在外面受到伤害。却没有想到孩子的世界并没有成年人的尔虞我诈,没有想到他把孩子保护得太好,在青春期心智还不成熟的孩子的观念中就是家长这个管我那个也要管我,什么都不让我做,我什么都是不对的,他们才是对的,这样的结果只会激化矛盾适得其反,最后只会你越不让我越想做。

谁都会犯错 所以才会在铅笔的另一头装上橡皮

父母陪着孩子长大,却无法陪着孩子变老;父母养育孩子的身体,但也要尊重孩子的灵魂。

有人说,父母子女之间,其实就是一场不可避免且漫长的告别。

所以,我们终要学着洒脱的放手,子女也要学会独立的生活,雏鹰总是要学会自己翱翔在广阔的蓝天。真正睿智的父母,往往更愿意成为孩子的守护神,而不是掌控者,在人生的道路上,父母道理千万遍,不如自己摔一跤来的痛彻,父母要做的就是大局观上面统筹规划,小方面的推波助澜,而不是全局把握,生活毕竟不是战场,需要的只有一个声音。

谁都会犯错 所以才会在铅笔的另一头装上橡皮

我们不能以孩子过往的错失,来全盘否定孩子现在的努力跟孩子的未来。

霍金是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他全身瘫痪却依然热爱科学研究,为人类的科学几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很多人都为之感动,却很少人知道,他小时候并不是很出众,甚至有人认为他是个傻子。在霍金12岁时,学习能力似乎并不强,他很晚才学会阅读,上学后在班级里的成绩从来没有进过前10名,而且因为作业总是“很不整洁”,老师们觉得他已经“无可救药”了,同学们也把他当成了嘲弄的对象,他班上有两个男孩子用一袋糖果打赌,说他永远不能成材,同学们还带有讽刺意味地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爱因斯坦”,谁知,20多年后,当年毫不出众的小男孩真的成了物理界一位大师级人物。

我们不能总拿过往来总结孩子的未来,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总会伴随着“错误”,孩子心智不成熟,肯定容易被外面世界的花花绿绿所吸引。樊登读书中提出: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本能,什么是孩子的本能呢?所有的新生命,它都有一个预定的心理机能,就像蜜蜂一样,蜜蜂从一出生,它就知道自己该怎么样去成长,而我们的小孩子,虽然没有蜜蜂那样存活的能力那么强,但是我们的孩子也有一个自己去成长的生存本能,他在通过他的方式在不断地学习,探索和实践着这个世界,而我们家长所做的事,恰恰是阻碍他自己去探索,你比如说很多小孩一出生,家里人会把他裹成一个蜡烛包,裹得紧紧的,就是觉得为了把孩子保暖,你想想看,一个孩子在母亲的子宫里边,他是多么舒服的一个状态,他是可以动的,他是温暖的,舒适的,然后等他出来了之后,立刻裹得紧紧的、硬硬的僵在那儿,很多人认为说孩子没有感觉,认为孩子不会有反抗,但实际上当你把他,僵硬的裹在那儿的时候,其实他的学习已经被你阻断了,还有人会把孩子抱起来,一会抱倒,一会抱起来,然后放在肩膀上,蒙台梭利就讲说“如果是一个大人,你在照顾他的时候,你把他整体这样折腾来折腾去,你觉得他会怎么样”。所以父母会经常忽略孩子的成长本能,忽略孩子自己也有探索这个世界的能力,孩子有孩子学习的可能性,蒙氏教育的理念说一个孩子在三岁以前,所学到的信息量,是今后人生的总和,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数字,父母会觉得三岁还没开始上学呢,怎么会学那么多,但是三岁以前,这个孩子学会了说话,这个孩子学会了察言观色,这个孩子学会了看人际关系,学会了分辨秩序,学会了颜色等等很多东西,这个信息量是巨大的,而就包括说,一个小孩,能够让自己的手指协调起来,父母不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工作量吗,孩子最后能够准确地抓到东西,准确的塞到嘴里边,所以作为一个大人,其实你的学习能力跟孩子比起来相差太远了,我们用我们的速度,去教这个孩子成长,远远不如他自己去探索,要来的快得多,所以首先我们要知道,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成长的本能,如果我们能够尊重孩子的成长本能来培养他,这个孩子就会成为一个所谓的“正常”的人,孩子长大了,有自己的思想是很正常的,人之所以伟大,就是比动物多了思想,如果什么都不敢去想去做去实践,一味得去阻难,我认为咱们人类还可能生存在石器时代。

谁都会犯错 所以才会在铅笔的另一头装上橡皮

人无完人,父母要学会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父母要学会接受不完美,每一个孩子一定有不完美的一面,更多的去看孩子好的地方,发现亮点才是一个孩子成长进步的方向,有一才会生二,二才能生三,三生万物,当你不断地让亮点变得越来越多的时候,“阴暗”的地方就会变得越来越少,如果你整天眼睛盯着那个“阴暗”的部分,你每天自己焦虑为什么这个还不行,为什么那个还不行,无条件的爱都表达不出来,因为你自己内心都很焦虑,父母要知道光明的那一面总是更多的,想办法把它放大,这才是让孩子获得自信的最有效的方法,当一个孩子经常回家跟你讲,这是我们老师说的,这是他在跟你作战了,因为他终于找到一个可以捍卫他“正确”的方法,家是最好的避风港,会让孩子心中的一份安定在,遇到任何挫折都会雨过天晴,但是如果连家都成为孩子嘴里的“我不想回去”,成为孩子的负担,负面受敌,就会发生不好的结果。父母应该是让孩子无条件的信任,无条件的依赖,前提是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爱,而不是张口闭口的指责,这样孩子就会畏惧,渐渐变得不爱跟父母交流,怕被骂,要知道事情能够表达出来,就还没到最坏的结果,如果因为父母不理性的无端指责,孩子只会跟你交流的越来越少。

谁都会犯错 所以才会在铅笔的另一头装上橡皮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父母对孩子应当耐心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对于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视。除了送他上学外,还督促他学习。有一天,孟子从老师子思那里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非常生气,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割断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请问原因。孟母责备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的。你如果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以后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所以父母跟孩子有矛盾,有意见分歧的时候,不要老想着一步到位去纠错,而是需要耐心得去铺垫准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

谁都会犯错误,所以人们,才会在铅笔的另一头装上橡皮。

你是过去无数日夜努力的总和,也是未来一如既往前行的馈赠。你是自己,不是别人。

谁都会犯错 所以才会在铅笔的另一头装上橡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