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全球疫情過後,歐美人會不會反思不存錢的習慣?

萬佛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狄更斯的一句可以套用在無數時代的“名言”,在今天可能真正發揮其內涵了。

澎湃新聞報道,全球最大的對沖基金橋水基金創始人瑞·達利歐開始在領英上發表他的最新系列研究“Changing World Order”(改變世界秩序)。達利歐認為,接下來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世界將會經歷一個與過往“完全不同”的特殊時期。這個時期將會顛覆人們過往對世界的認知,但類似的時期同時又在歷史長河中反覆發生過很多次。

——筆者沒有看到具體的內容,在觀其表述,與茶坊在3月中旬開始的獨立思考核心結論類似,即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事態的發展,從專家到普通百姓均越來越多的意識到“這次不簡單”,但再不簡單,也終將如歷史上無數次重大變故一樣過去,因此不是世界末日。

問題的關鍵在於:到底會如何不簡單?我們應該怎樣做?

按照前七篇思考,每週我們都應該廣泛閱讀各類專家學者觀點,也必須走出辦公室和家門去各種集市上轉一轉。困惑之際,“眼球經濟學”和經典經濟學,對於我們的判斷,都很重要。

主流經濟學家大都悲觀的時候 其實茶坊一直在“樂觀”,成為那個“少數派”。一方面,是要在至暗時刻還未到來著之前,讓身邊朋友們提前看到廢墟後的崛起之光;另一方面絕不是盲目的樂觀,而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對於未來的樂觀。

或者說,茶坊把問題看得太遠、說得太透了。

看得太遠,在於我們一開始就把危機提升到 “改變世界格局”的高度,怎樣才能改變舊有的秩序?當然是破而後立,這還不嚴重?具體來說,不僅僅是全球普遍危機,而且是深度倒退,我們要做好回到計劃經濟時代、閉關鎖國方式“勒緊褲腰帶”熬過苦日子的準備。

說得太透,在於按照傳統經濟學,茶坊的很多觀點沒有冗繁數據圖表支持下的深刻推理,有點想當然的“愚蠢式的樂觀”。且不說,最純粹的道理往往是用最直白的語言表達,最終得到時間事實的驗證。試問:縱使不能完全看懂那些複雜的推理,一位財經院校的本科畢業生,對於全球經濟普遍聯繫、貨幣發行量、外貿出口影響等等專家結論,是不難理解的吧?

但是,反過來,那些經濟學家對於茶坊的觀點,未必讀到過了解過;即便讀到過,未必看到真諦,明白茶坊真正想表達的意思;即便讀懂了,未必能認同;即便認同了,未必會說敢說同樣的話。

第八篇思考將通過五個方面來進一步反思我們是誰?我們會怎樣應對危機?

說完“專家”,又是週末了,我們再去看一看身邊的人,繼續做一些老百姓看得明白的微觀思考。

我們家附近的伊藤,大約節後兩週,超市裡麵人流差不多是正常時的一半,昨天去採購,又是人頭攢動的樣子。離家兩公里的大源社區,是成都比較大的一個集中安置區,據說有10萬人口,兩週前的晚上,我們逛去看到的是摩肩接踵,濃重的生活氣息與往昔無二。

大源是城鄉基層百姓生活的區域,伊藤代表的是普通城市人群消費的場所。再“高端”的地方我去不了,但按前篇所說,從間接掌握的情況來看,危機目前暫未危機到那個人群的正常生活,只不過他們開始需要思考更多的選擇問題,譬如海外資產如何處理?別墅是留還是變現一些?這個問題的背後邏輯,我們後面還會聊到。

我們繼續在實際生活的基礎上,來分析不同社會階層對應經濟危機的選擇和可能性。

對於股民。因為我們身處股票市場,所以習慣於通過股價漲跌來感知事情發展的程度。實際上,危機的等級按經濟學家分析,早已遠遠超過股票市場。股民身處的只是其中一個縮影。目前,股市目前本身仍然是正常的或者說“可控的”,未到美股必救的程度,股民的感受主要遵循“倉位決定情緒”,輕倉者等待機會,重倉者焦躁不安。但如果大家做到了“炒股的錢不能影響生活”,那麼後面怎麼走對老百姓實際影響並不大。在高風險高收益的賭場裡混久了,本身就要做好輸完的身心準備。對上市公司除了財富數字縮水,還有相對更復雜的一些影響,但並非危機的主流或者說因果鏈條上的主導。

對於中小微企業。對於我國,這類企業的發展如何,決定了大部分就業人群的生活狀態。首先這些企業及其僱員的確是最艱難的,實事求是的說,過去三五年他們都很難,現在是雪上加霜。這個過程,就如疫情的爬坡,按照物競天擇的自然規律,勢必會很殘酷的淘汰一批;沿海外貿訂單減少之後,一些企業開始調整結構,尋找內需,減少用工,縮減成本,依靠存糧,加大研發;同時,一些訂單如奧運會安保採購、手機消費,只是推遲,並未消失。

對於城市居民,或者說所謂的定居城市的“白領”階層。同樣是要做好“吃存糧”的準備,就拿筆者這樣普通收入的家庭,料想節衣縮食能夠支撐一年有餘。對於在沿海企業打工的普通老百姓,他們的選擇並不多,在企業失去訂單、難以為繼的情況下,回到故鄉和那些原本就在家附近打零工的兄弟姐妹們,一起熬過這個寒冬。他們用不著考慮如高淨值人群“究竟是先賣別墅還是遊艇”,也多半沒有中產階級“股票是否需要清倉”的煩惱。

關鍵在於,ZF必將陸續加大對中小微企業和普羅大眾的保護扶持政策,如最近的10萬元收入以下企業免收增值稅一樣,直至對於中小企業主及其僱員在內的全部普通大眾推行包括學雜費、貸款、稅收、房租在內的一系列政策,以及確保糧食、水、電等正常供應,因為這裡面的經濟鏈條渾然不可分割(經濟學家的學識在這裡管用),所以一旦出臺相關政策,就必然是整體的通盤的考慮,目的就是一個:不管是以企業的形式,還是個人的形式,都要滿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即活下去熬過寒冬。茶坊認為,經濟危機到了,政府最終能做的核心問題就在於此,即不要讓危機發展成為“亂世”,秩序可以漸變,但不能就此陷入混沌。

對於中大企業。除了遵從上面的規律以外,還要看到“以豐補欠”,對應到人就是要“吃老本”。這是必然的邏輯,一個正常發展的企業,過往盈餘在哪裡,無非資本化、再投入、境外轉移、企業主大項消費等等,危機來到,其中合理不合理(法)的成分,一覽無餘。一個規模以上企業,不留持續發展所需的基金,或者所謂高負債流轉(比如部分房企完全靠銀行貸款來生存),這樣的企業恐怕本身也無法長久。早在疫情發展之初,就有一些頗有名氣的企業通過媒體,叫苦叫窮,但並未博得社會多少同情。打個不恰當的比方。東莞的X產業被打擊破滅,人家也不會餓死,一部分轉移回內地靠著積蓄從良,一部分改頭換面玩起了“直播”, 升格為“在線經濟”。

對於中大企業對應的高淨值人群。因為資產配置往往是全球的,受到的影響自然也是最直接的。這就像一句老古話,“天塌下來先砸高個的”。但同時他們也是最易獲取直接信息和最具風險化解手段的。相信在茶坊這系列思考的同時,高淨值人群已經在深思和行動做避險行為,我們在表面上看到的全球市場的很多波動,就是這部分鉅額財富轉移的結果。對於他們,我們老百姓大可不必“杞人憂天”,不管這裡面有多少家族興衰故事,第一與我們直接關係不大,第二印證了危機對於格局的改變,亂世總是衰王侯、出英雄。

在《真實和謊言——戰略格局獨立思考全球疫情繫列之七》中,我們的討論一度接近“分配”話題。一個國家總體財富增長和縮減,對於普通階層的生活水平的提升和消退,在一個歷史時空階段中,是存在邊際效應的。一方面,物質不斷豐富帶動人均GDP的增長,但到了一定階段,“先富帶動後富”就成了和基礎物理學一樣難以突破的課題,這和人類社會構成本質有關係;一方面,經濟危機重挫全球財富規模,嚴重削弱既得利益群體,直至影響百姓民生,但在這種情況下,某個實體能夠保住“溫飽”的底線,就能確保社會的穩定和重生的希望。

那麼,我們是否相對具備的能力來確保這條底線呢?

來吧,我們歸納一下,來看看最壞的情況和我們擁有什麼。

1、計劃經濟。如果危機真的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全世界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將倒退數十年,數十年前是什麼日子,相信大家都清楚。出於各國對疫情輸入性防範的需要,以及從來未見停止的關於科技發展的壓制和攻訐,大家各自“閉關鎖國”未嘗不會成為現實,全球一體化遭遇重大打擊,人類歷史倒退。那麼,試問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最近50年中,哪一個曾經有過這種生活方式?當然,這不是很好的選擇,但當無可選擇的時候,從記憶、民心和體制角度最適應的是我們。

2、城市化率。回顧人類歷史無戰爭,總是城市先成為廢墟,然後才輪到鄉村成為焦土。城市在廢墟上不停地重建,可大地亙古不變,養育著我們。鄉村的土地,縱然焦土,春風吹又生。鄉村土地,又和糧食安全緊密聯繫,若危機進一步延伸,糧食勢必成為首要問題。歐美、澳洲的城市化率在80-100%,我國的城市化率在40-60%,在全球居於中等,若去除不發達地區,在大國之中,我國的城市化率仍然是最低的。

過去,我們總是在說要加快城市化率,這是人類世界發展的趨勢。現在,我們卻因為城市化率不高而能夠延緩疫情及其危機的衝擊,一方面在於疫情傳播本身需要密集的人口接觸,從1、2月疫情發展就能看出,偏遠地區的縣鄉疫情來的少、控制更便利、生活秩序恢復的更快;另一方面,廣袤的土地承載著中國主要的就業人口,當城市失業率高漲之後,還有能夠承受他們歸巢蜷居的故鄉,加上。

3、高儲蓄率。歐美老百姓不習慣存錢,就和不習慣戴口罩一樣。各類財產信託基金掌握著鉅額家庭財富,金融系統崩潰將使這部分財富灰飛煙滅,同時社會高福利若無法維持,兩方面夾擊直接導致改寫現有的社會秩序。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老百姓在股市的投入相比牛市規模不值一提,股市只是一個局部問題,不會影響民生根本。雖然危機將使得現金資產同樣縮水,但只要政府確保銀行不擠兌不破產,老百姓的“錢袋子”始終是在那裡的,錢在命在,命在心在,社會不亂。

4、文化根基。經濟問題從來不是單一的經濟問題,老百姓是否吃飽了肚子,決定了民心之潮是“載舟”還是“覆舟”。所以,前面分析到的所有經濟衝擊和應對,最終都要落實的中國人民是否能夠在關鍵時刻承受住。這個承受度的問題,決定了我們文明的興衰延續。關於這方面,建議大家讀讀餘秋雨先生的《中國文化課》,就能明白是什麼使得我們的文化傳承不曾中斷,譬如文明的開放、文化的中庸。一個文明的文化,歸根結底是生活價值和集體人格。我們的文化決定了我們能夠承受最壞程度的苦難,這不是建國兩百餘年、習慣了高度物質化生活或者殖民移民模式建國的實體所能比擬的。這也決定了這次匆匆“歸國”的那些常年居於歐美的“中國人”“外國人”在疫情結束後還是會匆匆“歸(那個)國”,因為自從他們當年決定走出去的那一天,他們的人格就不再屬於我們的集體人格。

5、治理模式。一直在變換著用什麼詞語來表述這很關鍵很務實的方面才能夠更準確,當然從第一篇思考開始,茶坊就在積極肯定著我們TZ在處理危機方面的優勢。我們仍然不能說得太多,但是歐美最近一系列政府行為,已經表明他們的模式“出了點問題”,如M國大頭領和州長之間“宣戰”,比如某D和某D關於救市政策的爭論不休。茶坊相信,經此一役,世界治理理論將首先得以豐富和深化;老百姓眼睛是雪亮的,部分第三世界乃至歐美國家基於民主,今後會在左還是右的問題選擇上有所偏移。

以上五個方面在深層次不可分割,是對僅次於“末日”的危機可能來臨做最壞準備時應該考慮的戰略分析。中國社會幾個平時看上去不太好的“特點”,在危機時刻發揮著緩衝墊的作用,正應了古老的東方哲學“福兮禍之所倚,禍兮福之所倚”。簡而言之,面對危機,我們整個社會民心擁有更大的韌性,從而博得更大的概率率先復甦。一個斷其半身,一個斷其一臂(或腿),誰先站起來的概率大?

思考,是在行走間不斷湧現於頭腦中,迫使你不得不急著停下來找尋一處地方予以記錄,唯恐忘卻那些素材和邏輯,而不是你刻意去“寫作”什麼。

對於存錢二字,想必大家都有不少的方法,不論方法是什麼,只要能夠存下錢便是好方法。正所謂,不論黑貓白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便是這個道理。

不過,很多人 一直都停留在想要存錢想法與念頭當中,卻從未付諸過行動。究其原因,便是因為自身的自制力太差了,最終存不下錢。這,也的確是很多年輕人的通病,畢竟現在社會上的誘惑太多了,一個不小心,便會將工資給花光。

那麼,對於自制力較差的人來說,如果想要存錢,該怎麼辦才好呢?關於自制力,又該如何進行改善呢?存錢,又真的和自制力有關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一聊,存錢那些事兒。

一、想存錢但自制力太差,怎麼辦?

的確,如今有很多年輕人的自制力太差了,不光是體現在生活不夠自律上面,更是反應在了存不下錢上面。也就是說,因為無法控制自身的消費習慣,最終非但存不下錢,還有可能成為了月光一族。

這種情況下,最推薦的方法並非先是改善自己,而是想辦法讓別人來幫忙。這裡所謂的別人,便是父母。也就是說,每個月發工資之後,便只留固定的開銷在自己身上,而餘下的工資,則交由他們保管。這種行為,有一個專門的名詞,叫做強制存款。

不光如此,相信這也是很多父母督促年輕人存錢的方法,先將錢放在他們這裡,等你需要用的時候再向他們開口即可。當然了,如果頻繁開口的話,還有可能被他們說兩句,如此,消費慾望便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錢也自然能夠存下來了。

二、自制力太差不要怕,從源頭上堵住

其實,很多人之所以存不下錢,便是因為社會上的誘惑太多了,加上手機支付的便捷性,所以不少人便感慨花錢如流水,甚至還沒開始認真花錢,工資便所剩無幾了。

這種情況下,小胖更推薦反其道而行之。說得直白一些,現在手機支付太過於便利也並非是好事情,所以,如果想要存錢的話,就回到相對原始一些的方法,那便是用現金購物。不光如此,每次取錢的時候只取100塊左右,這樣,最終會評估取錢所花費的時間和成本,便有可能會思考再三才去銀行取錢。

如此,相當於是告別了信用卡、花唄與借唄等等易消費的方式,沒有了這些,錢自然就很難再花出去了,或者說想要花出去會相對麻煩。慢慢的,便能開始反思是不是該存錢了,這相當於倒逼的方法,對於有自制力的人來說似乎沒用,但對自制力較差的人來說卻非常實用。

三、用記賬養成習慣,打倒自制力

小胖經過最近這兩年的記賬習慣,發現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那便是養成了一種在購物的時候會先看價格,甚至會看一看自身還有多少預算可以消費的習慣,如果開銷馬上要超過預算了,那說不定某些東西便不會再購買了。

所以,堅持記賬是一個好習慣。剛開始的時候不求為了存錢,只為讓自己與每次開銷的數字打交道,熟悉這種現金支出的記錄方式,並且,每天、每週、每個月對自身的開銷進行反思。如此一來,看到每月的開銷太高,自然而然的會想要開始控制它。

不光如此,在每月進行復盤的時候,還可以挑出自身消費前幾的賬單,然後看看到底買的是什麼?看過《斷舍離》一書的朋友都知道,其實大多數時間我們所購買的都算是垃圾,根本不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價值,反而還浪費了錢。所以,不斷通過記賬來改善消費以及自制力,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方法。

四、多看書,瞭解沒錢的痛苦

小胖每天都會有看書的習慣,而看得最多的自然算是理財類書籍了。在這些書籍當中,不光會教會我們一些存錢的方法、理財的竅門,甚至還會列舉很多失敗的案例,而這些案例,便能刺激自己改善。

例如,曾經在某本書中看到一個小故事,大意是年輕人花錢無度,一直沒存下錢,最終不光過了適婚年紀而沒有對象,甚至是自己的父親生病住院都沒錢看病,東拼西湊借了錢,最後陷入了不斷還款的狀態當中,生活水平一落千丈。

從這則小故事當中,我們自然而然能夠明白兩件事情,其一便是人必須要有錢,而其二便是必須要買保險。所以,當看的書多了之後,我們自然而然能夠明白在人生的哪個階段應該做些什麼,相對應的存款應該有多少等等,如此,在不斷的思維改造當中,還怕存不下錢嗎?

五、存錢會上癮,伴隨一生的好習慣

說實話,小胖這兩年以來最享受的時刻,除了能夠每天不斷學習新知識之外,便是看著自己賬戶的存款不斷往上漲,那種成就感,在自己年輕時從未擁有過。

也就是說,從一開始每個月存1000塊,到後來存幾千塊,再到如今月存上萬塊,這是一種非常自豪的事情。而且,當存的錢越來越多,便能夠將自己很多的計劃都提上日程。例如,原本對於小胖來說,在東莞這種城市買房是毫無希望的,但如今,隨著存款數量的增多,自己似乎看到了希望,甚至有可能在未來幾年內能夠買得起一套房。

我們都是普通人,平時也都是靠死工資來創造收入,如此一來,存錢效率也自然會越來越低。縱然如此,這並非是我們不存錢的理由,甚至可以說,在收入低的時候養成存錢的習慣之後,未來收入上漲了,才能存下更多。

人都有惰性,這個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我們每天都在面臨著不同的誘惑,而這些誘惑也大多和花錢有關。試想一下,如果自己已經組建家庭了,但最終家庭存款卻少得可憐,如何保證自己的孩子能夠上培訓班?如何保證能夠給父母一個不錯的退休生活?甚至如何保證小兩口未來的日子越過越好呢?

存錢,並不是當自己沒錢且陷入窘境的時候才開始,那時已經晚了,最需要的,是每天、每週、每月甚至是每年都有存錢的想法,並且用這種想法來鞭策自己。只有這樣,我們的存款才會增多,也只有這樣,未來才不會因為存款而操太多的心,不是嗎?

那麼,您覺得如果自制力太差的話,該如何存錢呢?年輕人存不下錢,該怪社會誘惑太多,還是自身控制力太差呢?您是在人生的哪個階段,開始想要存錢的呢?

你的關注和點的每個贊,我都認真當成了喜歡~


櫻桃番茄GO


這方面思維與我們國人存在巨大的反差,特別是像美國人,他們基本上不在銀行存線,全球疫情後,個人認為,歐美不存錢的習慣不會改變。


福明166467022


文化不同,不會有所謂的反思。他們不懂“倉廩實而知禮節”,他們的文化就是侵略文化,有富餘的時候就揮霍,沒有了就去搶,就去攔截別人的,甚至同室操戈,自相殘殺。若不相信?就請看它們這次在疫情中的表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