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學生喜歡看東拼西湊的所謂見聞錄?

楓梧簫楠


您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關於學生喜歡看東拼西湊的所謂見聞,這似乎現代學生的普遍現象和存在的問題。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來看看日本曾經做過一個比較有趣的實驗。這個實驗讓是在學生寫報告的時候,報告的課題是:“整理有關‘英語早期教育’的討論,把值得寫入的話題”在引用參考資料時,教授和節目組允許學生自由使用圖書館的書籍和互聯網。

有6名學生參加了試驗。其中,讀書時間為0小時的有4人,0.5小時的1人,2小時的1人。試驗開始之後,所有學生都在網上對“英語早期教育”這個單詞進行檢索。大部分學生都以驚人的速度篩選出了必要的信息,對網上的報道進行“複製與粘貼”並稍加修改,便完成了報告。只有讀書時間2小時的學生不一樣。他把網絡報道上列出的兩本參考文獻記下來,去了圖書館。拿到了要找的書之後,他又拿了另外兩本偶然看見的好像和課題有關的書。那個學生這樣說道:“如果用網絡查資料的話就只能查到和關鍵字關聯的信息,相比之下,書裡可以找到網絡檢索不到的東西。”

只利用網絡檢索的信息寫出來的報告的特徵是涉題廣泛,但是缺少與其對應的邏輯展開內容,這些主題都沒能被好好整理。因為光是把能收集到的信息湊在一起,是沒辦法把它們都梳理貫通的。

而且這些報告裡基本上沒有他們自己的建議。只有一點點像是建議的東西寫在複製粘貼和引用部分的後面。那些東西與其說是建議不如說是感想。

另一方面,只有在圖書館借書的學生的報告是集中於一個主題的。他自己提出假說,查找資料,注意到英語早期教育並不是必要的,長大成人之後也能學會英語。他通過詳讀書籍資料,進行邏輯性思考,進一步闡述了自己的論點。

由此可見,學生喜歡東拼西湊的找所謂的見聞。這樣主要是方便於他們去解決一些淺顯的問題。但是如果想要建立“屬於自己的建議”這是東拼西湊的東西並沒有起到很大的作用。

在此我要強調一點:我並不是說智能手機和互聯網全都是不好的。因為互聯網如果你用得好,哪怕是東拼西湊的知識也可以獲得各種各樣書中沒有的有用信息。

但我也贊同單憑網上的信息只能進行淺顯的思考這一觀點。我認為在進行深層次的邏輯性思考方面,書是絕對不可或缺的東西。

在這裡我們姑且把這種東拼西湊的見聞稱之為“樂高積木型思考”與之相對應的是“拼圖型的思考”。

怎麼去理解這兩種思考型的區別呢?在拼圖中,美麗的風景照片和迪士尼動畫的完成圖都被事先設定好了;隨後將原圖拆分為數十塊乃至於上千塊的碎片,玩家要做的就是利用這些碎片讓圖復原。

玩樂高積木就不同了,只要我們思考就能想出無數種堆積木的方法。

根據對於積木的想象,我們既可以把積木做成房子,也可以做成動物園;不僅能做出壯觀的街道景象,還能讓思維飛出地球做出宇宙空間站。大家得出的答案都各不相同。這個遊戲就是看每個人能否得出讓自己滿意的答案。

通過我這樣對比,你就能夠看出這兩種思考方式的區別。也就能夠解釋為什麼現在的學生喜歡看東拼西湊的見聞,因為他就跟樂高遊戲一樣,通過這些東拼西湊的見聞可以拼成他們想要的各種各樣的圖案,但是這些圖案不一定就是完整的,他們可以是抽象的。

小孩子們都喜歡玩樂高就因為他可以自由發揮。但卻只有少數的孩子喜歡玩拼圖,因為拼圖需要專注。我常常把拼圖比作看書的人,畢竟玩拼圖的還是比玩樂高的少。然而,如果非要區分作用,則表現為:

  1. 除了最初設定好的“正確”的圖片之外,無法創造出其他任何圖片。
  2. 拼圖無法對圖片進行更改,就像看書常常只能跟著作者思維走。

在此我還是要強調讀書的重要性。哪怕通過讀書或是學習獲得了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孩子們一旦養成了東拼西湊的去看見聞,就會失去了一種平衡,這種失衡會讓孩子不能夠專注的去讀書。未來的孩子們可能通過讀書獲得平衡感。讀書能幫助我們擴大世界觀。通過讀書我們可以獲得別人親身體驗或是調查而得到的知識,同時讀書還與擴大我們的內在世界觀。

對此您有什麼不同見解,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