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如何考上985或211大学的?

jinwen5145


怎么说呢?感觉是拼了老命考上去的。

2014年河南高考理科639分,语文124,数学134,英语136,综合245。(记得不能再清楚了,一直以为自己很容易就会忘记了..)

高中三年对我来说其实可以说是非常枯燥了,每天的生活永远都是三点一线,吃饭睡觉学习,学校管理也非常严格,手机恋爱基本上没戏,所以我自己现在回想起来也觉得不可思议。

更不可思议的是由于地处小县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也让我高中的成绩稳定在全年级前两名的位置(你没有听错,真的是这样)。小学初中在外地念书成长的过程中,觉得自己算是有点小聪明,来到高中之后虽然成绩排名不错,但自己几斤几两还是掂量得很清楚的。

高一,县里中考150名考进自己所在的高中,第一次月考根据座位安排推测应该是学校第二名进来的,由于极度不适应寄宿制学校和四周才能回一次家,没有了家人和熟悉的小伙伴我像是断了翅膀的小鸟...孤独、无助以及寒冷的冬天,最可怕的是没有暖气的教室。于是,非常顺理成章的得了鼻炎,北方的冬天寒风凌厉,坐在教室里瑟瑟发抖的人却要不停的努力。第一次全校月考,850分,考了年级第一,总是觉得身边藏龙卧虎,竟然小瞧了自己。因此,这后边也稍微有一点得意...一直到了期末的全县统考,虽然还是全校第一(高了第二0.5分),县里的排名竟然只有170+,像一盆冷水洒在身上。分科之后,在数学和物理方面下了一番功夫,因为自己的学习方法实在效率不高,唯一能够想到自己能够侥幸在第一位置这么久,除了不偏科之外,就是自身学校的原因。高一下学期,轻松了许多,自己可以全身心地提高自己的理科,因为分科之后也一直保持了年级第一的位置。

高二,风云突变。家里有一部分原因,父母有点不太和睦,家里境况变得不是很好。因为他们都在外地工作,所以每周我都会用公用电话跟妈妈聊天,她从来不问我学习如何,只是关心我身体和心情,总是告诫我身体永远是第一位的,每天开心吃饱饭很重要…回想这一年经历了太多,感觉自己苍老了十岁(虽然当时自己是16)。因为生病了,得了胃炎,非常严重地影响我的状态。一开始觉得可能是天气变凉的原因受寒,后来情况愈演愈烈直接去了学校旁边的县医院做了胃镜,胆汁反流性胃炎,你无法想象那两个多月有多么难受。高二的学习,因为课程逐渐深入,作为一个“不偏科”型选手的劣势就是每个科目不够“精”。数学成绩波动大,物理发挥差强人意,但提升空间很大。因此,另外一个优秀的小伙子凭借超强理科思维基本上碾压了我的整个高二,因为他英语科目略差,偶尔能靠这个压他一把,其余时间基本没戏...高二印象最深刻的一次考试,语文考完之后,趁着中午的时间跟朋友去打篮球,结果一次上篮直接把胳膊伸到防守人嘴里了,结果被对方牙套的威力直接在右臂上留了“牙印”。当时,也没感觉有多疼,“我还能接着打(高中打一次篮球真的很不容易)”。后来一看觉得不秒,回去包扎了伤口,下午的考试真的是龇牙咧嘴地写,反正没写完就是了。

高二很痛苦,是我人生中最漫长的一年。也许是这一年备受生病折磨,而且在成绩方面也看开了很多。因此,我的高三反而轻松了不少。因为基本上进入复习状态,每天重温自己学习过的知识让自己觉得有种“高中知识似乎已在掌握之中”的大局感。每天,坐在窗边看着书做着题,听着铃声(致爱丽丝)开始上课进入复习。中午是听着许巍的故乡从睡梦中惊醒,望一眼同桌以及淌着的口水,这难道不就是高中最纯真美好的记忆吗?晚饭过后,我总是会望着窗外,留神着一位白色裙摆的文科班姑娘,她穿那身真的好像仙女,仅是匆匆走过,都能够让我嗅到恋爱的美好。虽然我现在已经记不清那副模样了,不过只是一瞥我都会觉得心情舒畅。高三学习紧迫感十足,我总是能够感受到时间真的是“匆匆”就从手边溜走了。因此,在作息时间上为自己制定了严格的计划。早上4点起床,4点半进教室开全学校最早的灯,读全校最早的英文书,刚开始还有点懵逼找不到状态,后来就习惯了。早读-上午看两节语文并小憩一会儿,跑操之后看数学。午饭过后,刷一会理综题睡觉,下午集中看理综。晚饭回来之后自习课则是查漏补缺,偶尔看一下英语。晚上10:45下课,回去立即睡觉。大概就是如此周而复始的一年,这一年里成绩稳中有升,第一个学期结束后可以去到县里五十名左右的位置。当时有思考了自己的目标学校,承认自己远远没有清北复交的实力,一直以来的目标都是重新回到自己的熟悉的地方,回到南方。因此,中山大学一直是我努力的目标,当时身边的同学们都不知道这所学校,我倒觉得压力反而没那么大了,朝着自己心里的目标走就好。高考临近的时候,自己的压力其实没有很大,当时自己的心态很好,正常发挥考中大我觉得应该没问题。我父母也非常期望我去到他们的身边,也一直默默支持和鼓励我。

高考结束,突然感觉一切似乎很快结束,心里有点空空的。因为理综大题发挥自我感觉不佳,考完当天去网吧通宵没忍住对了选择题答案。英语发挥没问题,只错了一个完形填空,想想自己作文平时分135+应该没问题。数学选择填空全中,压轴题目回答有欠缺,预估130+,语文属于主观性影响较大的科目,对了选择题感觉考115应该够,最后看到124的成绩一想这算是我高中的巅峰成绩了,印象中语文最高才到121。综合考完之后,内心想“糟糕,物理果然要拖我后腿”,因为当年全国卷的难度相比上一年下降了不少,结果两道物理大题感觉都有点解到歪路子上了...心里默默祈祷综合可以考到240。

2014.6.25,当时知道了自己的成绩是妈妈打电话给我说高考成绩639分,自己激动地想要飞起来,但是我当时去兼职了,所以还是非常平静地等工作结束之后对天大喊一声,“yes”!当时觉得这个成绩基本上属于自己的正常偏上水平,中大应该是没跑了。

最后尘埃落定,录取中大。当年639的成绩是河南省理科3000-3194名,有接近200人跟我同分。能够去到中大有点侥幸,压线录取,原因大概是在北方确实名气不高。成绩是学校的理科第一,县里第十一还是十三忘了。当年我所在的县最高660+,距离北大清华距离有点遥远,县里唯一一个有30分加分的学生高考成绩还没我高,大概如此。



独木桥教育


我是一飞冲天2111,针对题主“你是如何考上985或211大学的?”这一问题,应该是很多考生和家长都关注的话题。我是一名大学教师,虽然无缘高中的教学,但是在陪伴儿子参加高考的过程中,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想跟各位考生和考生家长谈一谈。

现在所有的家庭,对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结果都是尤为关注的,个个都希望自己的儿女是人中龙凤,希望他们考上北大、清华。当然,随着每年考生的增加,现在很多家长也不指望自己孩子一定非北大、清华不上了,但渴望自己孩子考上一流大学,即考上985、211大学的渴望还是很强烈的。家长的这种心理,无形之中就会给自己的孩子心理上带来不少的压力。

作为家长,我认为家长不仅要给孩子指出一个奋斗的目标,更要给孩子不断输送自信,让他从内心里迸发出一个考上一流大学的强烈愿望。否则的话,家长的期望对孩子来讲,就是一种无形的压力,会成为孩子的心理负担。考生和家长怎样共同努力,提升自己的升学实力?所以,我想从家长这个角度,谈谈父母子女如何共同努力,实现最佳升学目标。

第一,制定恰当的升学目标。不要盲目地不看孩子的基础,都千篇一律地要求孩子要考上一流大学,要因人而异。我儿子当初考上省重点高中(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时,在全年级排名为中流水平,全年级1800人,他的成绩在900多名。按照孩子当时在年级的排名,我们作为家长,曾经跟他提出的目标就是高考考个普通一本是保底,跳高一点就是要考一所211大学。作为大学老师,我也很希望儿子考上985大学,但孩子的起点并不太高,所以,我们把211大学作为最高的努力方向。但高一期末考试,孩子的考试成绩排名有下降,到了1100名。整个高二阶段就在800——1000名左右摇摆。

刚上高三,我们再次声明,希望他能努力考上一所211大学。并且在他上高三的当天,我在新浪微博注册了一个名为“一飞冲天211”的账户,明确了这是我们一家人这一年都要努力的方向,即学习上要努力一飞冲天,考上211大学。也就是说,经过两年的积淀,我们都共同认识到这一升学恰当目标。这个过程就是整个家庭对孩子奋斗目标的逐渐清晰,达成共识。

第二,寻找正确的学习方法。孩子在学校,老师必然会给他介绍相应的学习方法,同学也有值得学习的,家长如果有条件的话,也要尽可能帮他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孩子成绩下降或者徘徊不前时,我们不是简单地责备他,而是让他自己分析,我们再简单点评,并提出力所能及的建议。另外,身边有好的榜样,也要及时介绍给孩子。我同事的孩子比我儿子高二届,成绩很好,考上了北大。同事说她女儿改错本记得很完美,我就找她借来,把一本都复印下来,交给儿子做样本。后来孩子说,这个笔记本对他的影响很大,高三后来成绩一直上升,与做好错题搜集和改正,有很大的关系。

第三,尊重孩子,做好后勤服务。高一高二在徘徊,离考上211大学还有一定距离,作为家长,不能焦虑,更不能把焦虑带给孩子。孩子前两年都在住校,高三时,我们询问儿子,需不需要租房陪读,儿子不同意,我们就尊重了他,让他继续住校,保证中午有充足的睡眠时间。

孩子上高三,他们学校给高三学生的自由时间较多,但孩子不愿意离开学校,而愿意更多地呆在学校学习,觉得学校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效率更高,所以,我们一周最多只见孩子2次,一次是周三傍晚,送一次饭;另一次是周六中午送一次饭。每次送饭时,孩子愿意谈论学习问题,我们就这个问题聊一聊;不愿意,干脆就聊别的。但由于进入高三以后,他很想为自己拼一拼,并且没考一次,都在一点点地进步,所以,还更愿意谈论学习的问题。这样,我们每次都在轻松愉快的交谈之后很快撤离学校,不去干扰和影响他。

其实,到了最后一个学期,我们做家长的心理上也是起伏不定的。我曾经加入过高三家长QQ群,很多家长都说,孩子离高考越来越近,父母心里也就越来越忐忑不安,有时感觉无形中给孩子一点紧张感。看到群友的议论,我为了缓解自己的压力,就开始在网上不断地更新自己的博客,努力探索高考志愿填报问题,发表了不少的博文,有不少博文当时都在高三家长博客圈子里被推为首页。这种积极的探索,不仅有效地转移了我的紧张和焦虑,而且提前学习积累了不少的报志愿的知识,为后来报志愿避免了不少的坑。就这样不断地写文章,发文章,都成了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以至于当年高考第一门课开考时,我送儿子进了考场,很快就回到旁边住所的酒店,写下了数千字的《高考进行时》,当天的点击量还非常可观呢。

我们就这样陪着孩子一起奋斗,努力,高考成绩出来后,儿子的成绩在年级升到了300多名,在湖北省当年四十多万考生中,理科生的排名四千多名。这次高考成绩也是孩子有史以来考的最高的一次,最后,如愿考入一所985大学——电子科技大学。

以上就是我们父母陪伴孩子度过高中三年枯燥生活的简单历程。总的来说,就是家长不要给孩子太多的压力,不要用太高的目标来束缚孩子,不要做孩子学习的监督者,而是参加者,陪伴者,见证者,陪着孩子去应付人生的第一次重要的大考。


一飞冲天2111


我就来说说吧,我是西南交通大学14年毕业,10年高考,当年重本线512,我542.省排名一万八左右。第一志愿川大,差一分,第二志愿交大,上了。

如何考上交大的,其实当年我目标是财大,后来都没填,因为财大收分高。我来说说我的一些情况吧

1、学习。我之前的回答有,我初中学习比较努力,很认真,但是当时家庭环境差,所以底子还是不算好,进入国重以后,在班上是排三十多名。但是当时我就像,那些人看起来憨憨的,怎么中考成绩那么厉害,当时心里想的就是要和这些人比一比,谁学习厉害。然后第一学期没有分文科课,我没课都花时间去弄,当时主要是晚自习都是自由的,我就看书,效率很高那种,背知识点,做自己的事情,但是还是偶尔摆龙门阵。只要是我在教室里面,基本上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学习的,基本不会落下知识点,哪个不理解或者不知道就去找资料,看书,问同学,后来一学期下来,我班上第九,每科都比较平均,当时感觉自己老牛逼了。后来分文理科,我选择理科,我排名没有上升,还下降了,但是还是一如既往的在教室就高校学习,自己想弄哪个知识点就弄哪个,基本上都是有计划的。当然,每天早上早自习都会打瞌睡,打了三年,雷打不动。但是我的风格就是,像绅士一样的学习,像狗一样的玩,这样的状态就持续三年。每学期的期末成绩和后来的诊断性考试都在班上10名左右,最好的时候是最后一次摸底考试,班上第四,后来就飘了,没复习了,然后就高考了。

2、生活作息。我们学校每周天放假,我都不会看书,都会去网吧打游戏,那个时候跑跑卡丁车,然后看电影,打台球,吃大餐。回寝室也不会看书,每天晚上晚自习时6.30-10点,基本都会偷着看读者,摆龙门阵。就这样也持续了三年。

3、我的学习态度。我一直认为学习是很重要的,所以还是时时刻刻把学习放在心上,而且我知道分数很重要,所以我每一科虽然都不好,但是都不差。平时语文110,数学120,英语120,理综230,每科都一般,但是我总分总是超重本线一些,所以我后来跟我的学生讲,如果你想上某个好高中或者某个好点的大学,学科平衡很重要,不要放弃某个学科。


最后希望每个高三学子都能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学习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情,但是只要去花时间,时刻反思自己,哪些会,哪些不会,关注错题,总结考试,就OK了,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