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鲁迅说: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用户64589163


大部分人都不会有什么很高的才能,也不得不找些小事情过活。自然,文学家美术家也算不上什么大事情,尤其是相对于企业家财富而言,大都寒酸尴尬。显然,大家都知道“孩子倘无才能寻点小事情过活”是一句大实话,只是不愿意听。社会上的家长总是喜欢己难为,难以为,无能为的事情寄托在下一代,从沒想过自己没本事的事下一代一定有吗的道理,所以鲁迅认为旧的教育思想要“吃人”的。


远方亮剑


这是鲁迅遗嘱中的一句话,全文是这样的:

一,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钱,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

二,赶快收敛、埋葬拉到。

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

四,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是糊涂虫。

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务,不可当真。

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全文只有七句话,全都是交代自己去世后应该怎么做,家人、朋友应该怎么做的实在话,毫无半句废话。其中,第五条“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是对儿子周海婴的期待,希望孩子能过好自己的生活。

鲁迅之所以这么说,一是想孩子的人生能顺利一些,二是他务实,不愿意孩子做无用之人;三是想要孩子能够得到平平淡淡的幸福。

文艺道路艰辛 鲁迅不愿儿子再受其苦

文学和艺术学成固然风光无限,且能青史留名,然而通往成功的道路何其艰辛。一个人要想在这方面取得成功,除了自己的努力之外,还需要天赋、机遇,等等。否则一生碌碌无为不说,很有可能一辈子都贫困潦倒,连生活都成问题。

鲁迅是文学界的泰斗,生前经常扶持资助年轻的后辈。在这过程中,他常常能碰到各种怀才不遇的青年作家,像萧军、萧红等都是如此,虽然才华横溢,但常常陷入生活的困境当中。他非常清楚他们的处境,也明白他们想要摆脱困窘的生活状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他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将来也走上这样的道路。

鲁迅务实 不希望孩子成为无用之人

鲁迅先生骨子里是个非常务实的人,他当年去日本学医是为了救治像自己的父亲那样被耽误的病人的痛苦。但是当他看清楚国人麻木的精神状态后,毅然弃医从文,用文艺来改变大家的精神。

所以,无论是他学医,还是从文,都是从经世致用的角度出发,希望自己的所作所为,对国家和人民都有实实在在的用处,改变当时中国落后的状态。但是当他投身到文艺界后,却发现有许多人都在夸夸其谈,只会空谈,只想着自己闲适惬意的生活,或者变得文艺小清新起来,而不愿面对真实的生活;或者变成只会读书的呆子,做不了有用的实事。就像《孔乙己》里的孔乙己,除了“茴香豆有几种写法”外,有用的事情一点儿也不会做。这些都是鲁迅抨击的对象,他当然不愿意自己的孩子也变成这样。

所以,他才会在遗嘱中说,“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希望孩子能够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鲁迅一生悲壮 希望孩子能得到平淡的幸福

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也是悲壮的一生。他先是少年时代家道中落,然后又遭遇不幸的封建包办婚姻,直到遇到许广平才得到短暂的幸福;后又与兄弟决裂,个人生活一生不顺遂。与此同时,他有一颗忧国忧民的心,一生都在为这个落后的国家在有心,在呐喊,也在战斗,很少想到自己。

而在这句话中,鲁迅没有像别的父亲那样望子成龙,希望孩子能干一番大事业。因为这些他自己已经干得够多了,所以他希望孩子能有事情可干,得到平平淡淡的幸福就行,至于别的什么大事业,有没有都可以。

由此可见,这句话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里面却蕴藏着鲁迅对孩子深沉的父爱。而周海婴也没有辜负父亲所望,后来成为无线电专家,自甘于平淡的生活。虽然生活中也遇到过困难,但都克服过来,而且收获了自己的爱情,家庭生活幸福美满,儿女双全,子孙满堂。鲁迅的愿望最终实现了。


晓飞画文学


你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分析鲁迅大师的这句话,最重要的两个字我想是“才能”。简单来说,作艺术家与文学家是极需要天赋的,有的人皓首穷经一辈子思想高度可能达不到一个天才二十岁的高度,艺术更是如此,更需要创造性,没有才能的人搞文字或者搞艺术只能碌碌无为一辈子,所以不如学一门手艺养家糊口。

其次,鲁迅大师所在的年代是极其黑暗的,在这种年代下,一个没有才能的人怎么会坚持本心的搞文学和艺术呢,倒不如去学手艺。

以上是我的观点,望采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