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加入曹操陣營可以和五子良將相媲美嗎?

深入到臻化


總體而言,我認為魏延實際上是三國時期個人能力很強的一個武將。

劉備的“五虎上將”,放眼整個三國曆史,都是頂尖(關、張)到一流(趙、馬、黃)檔次的人物,魏延在蜀漢進不了“五虎”,實際上是情理之中,綜合而言,魏延比起“五虎上將”大概有半檔到一檔的差距(主要原因是魏延並沒有哪一點特別逆天),何況魏延在資歷方面也處於劣勢,進不了“五虎”並不奇怪。

不過平心而論,曹魏五子良將雖然能力也很強,但是和“五虎上將”不可同日而語,而且要注意的一點的是,曹魏的五子良將,很大程度上與其資歷有著很重要的關係。

諸葛亮不喜歡魏延人盡皆知,但劉備卻對魏延頗為重用,其實就識人、用人這一點的話,劉備其實是在諸葛亮之上的。

仔細看一下《三國演義》和其他史料中中對於魏延的描寫。

魏延在第四十一回首次出場:"眾視其人,身長八尺,面如重棗;乃義陽人也,姓魏,名延,字文長。"這是關於魏延的相貌。

陳壽在《三國志》中描述魏延說:"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這是關於魏延的性格。

結合史料中關於魏延常使大刀的記載,這魏延不就是一個小號的關羽嗎!

雖然諸葛亮不喜歡魏延,但是結合曹操的性格和當時曹魏的形勢來說,我認為魏延如果加入曹魏陣營,曹操對於魏延很可能是將委以重任的。

五子良將中,于禁、樂進都是一開始就追隨曹操,從基層小軍官做起,一步步成為四方將軍。張遼、徐晃、張郃三人則是降將,而且在曹軍中的地位,于禁、樂進大部分時間是在其他三人之上的,可見曹軍第一很重視資歷,第二對於降將並不排斥,第三也很看重從內部提拔人才。所以這些因素對於魏延都構不成障礙。

就個人能力來說,魏延大致和五子良將處於一個檔次。五子良將的特點是,張遼、徐晃穩重而嚴謹,張郃巧變,樂進勇猛膽烈,于禁有威嚴而長於治軍,而魏延可以說是比較全面的戰將,他在個人武藝、軍事謀略、領兵治軍方面都有一定的表現,成功扼守漢中,大破費瑤和郭淮,在諸葛亮北伐過程中擊退張郃都是頗有說服力的表現。從武力上,魏延應該在於禁、樂進之上,和其他三人估計也在伯仲之間。五子良將中任何一人面對魏延都不具備壓倒性的優勢,同時在任何一個方面也不具備絕對壓過魏延的實力。

劉備對於魏延的用法是非常恰當的。魏延能征善戰,個人武藝不俗且善於養兵治軍,而且有一定的作戰謀略(尤其善於詐敗),其實是有能力獨當一面的大將。作為漢中太守,扼守要地,既能發揮魏延的特長,也能滿足魏延高傲的心態和作統帥的慾望。相反,如果讓魏延去做趙雲或者姜維的角色,恐怕就不那麼合適。

實際上在曹魏陣營中,我反而看好魏延能有更廣闊的用武之地,特別後期在曹魏東線、南線與東吳對峙,向西與蜀漢交鋒的情況下,魏延做個“四徵將軍”之一,其實是挺合適的。

不考慮其他因素,魏延的個人能力,確實是可以與五子良將一爭高下的。

歷史上的魏延,多少有些未能盡其才的遺憾。


rmgago


先說結論:不能,而且有一定距離。

五子良將是指曹魏前期的五員異姓大將: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起因是因為陳壽在撰寫《三國志·魏書·卷十七》時,將此五人合傳,敘述諸將生平事蹟後評曰:“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因此現代人將其稱之為“五子良將”或“魏五子”。

魏延也是蜀漢大將,劉備在徵下漢中時任命魏延為鎮遠將軍、漢中太守,鎮守蜀地門戶。當時滿座皆驚,而魏延豪言壯語道:“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劉備也連連誇獎他。後來在諸葛北伐時魏延頗受重用,多次率軍擊潰魏軍。但是私以為魏延的功績與五子良將相比還是有一定距離的。

魏延最大的失分項,是從來沒有獨自帶兵作戰。他的戰績,都是跟隨劉備、諸葛亮時作為一員部將取得的。鎮守漢中時並未發生戰事,子午谷奇謀也從來未實施過。因此,這一點與屢次獨當一面的五子良將相比,他就相形見絀了。

張遼在建安十一年,率軍攻打荊州,平定江夏諸縣。

建安十四年,曹操命張遼督領張郃、牛蓋等討伐陳蘭。當時陳蘭等眾避於其上,道路險狹,山下進軍難通。張遼意欲登山進兵,諸將皆說:“此山道路險惡,我軍兵少,很難可以深入用兵。”張遼卻說:“此所謂一一,勇者得前耳。”於是進至山下安營,起兵上山攻擊,終於斬下陳蘭、梅成首級,盡虜其眾。

建安二十年,孫權領十萬大軍來犯。張遼先身率八百騎兵衝進敵陣,大破吳軍。隨後與李典、樂進擊敗吳軍,孫權幾乎被擒。江表虎將陳武就死於此戰。該戰過後,東吳小孩子聽見張遼的名字都不敢啼哭,更是成就了“孫十萬”的美名。八年之後在張遼重病的情況下,十萬兄尚告知諸將:“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可想,215年的濡須口是孫仲謀一生的陰影。

樂進在史書中記載較少。單獨帶兵有記載的是在建安十四年,進擊關羽、蘇非等人,皆擊退其眾,南郡諸郡的山谷蠻夷都前往樂進處投降。

建安十八年,樂進與關羽交戰於青泥一帶,相持不下。後來,文聘率領援軍趕到。樂進、文聘二人聯手與關羽在尋口交鋒。

建安二十年濡須口之戰,按史書記載張李樂三人無統屬關係,應該屬於群策群力。只是張遼在此戰表現過重,因此後世多算在他的頭上。

陳壽在《三國志》五良將傳中總評提到:“樂進以驍果顯名,而鑑其行事,未副所聞。或註記有遺漏,未如張遼、徐晃之備詳也。”可見,樂進的功績或有史書未盡述的地方。

于禁更是被曹操最倚重的外姓將軍(“于禁最號毅重”)

建安五年,劉備在徐州叛變,曹操東征劉備,派于禁鎮守延津渡口。袁紹進攻于禁,沒能攻下。隨後于禁主動出擊,攻打袁軍的側翼營寨,從延津向西南沿黃河攻取汲縣, 並與樂進等率步騎五千渡河攻取獲嘉縣,總共焚燒保聚三十餘屯,斬首數千,俘獲數千,招降袁紹將何茂、王摩等二十餘人。隨後曹操又使于禁單獨領兵進駐原武,攻擊袁紹在杜氏津的營寨,破之。遷裨將軍,後從還官渡。

建安十一年,昌豨投降曹操後再次反叛,曹操派遣于禁征討。于禁急攻昌豨,但是未能攻克昌豨的據點。於是,曹操又派夏侯淵領兵與于禁一同作戰,最終斬殺昌豨。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攻樊城。于禁督領龐德等七軍,共3萬大軍,去救援曹仁。此時,大雨連綿,漢水暴漲,七軍都被大水淹沒。于禁和眾將登高坡望水,沒有可以迴避的地方,關羽乘船攻打于禁等人,于禁隨即投降,被關押在荊州江陵。雖然此戰于禁失敗,但在危機之時曹操首先派遣于禁帶兵救襄樊,也可以看出于禁的能力與曹操對他的信任。水淹七軍並非是三國演義中寫的那樣于禁剛愎自用導致失敗,目前通過史料看于禁是因為自然原因導致七軍被淹,而他唯一被詬病的是“弗克其終”。否則第一良將的身份絕對是他而不是張遼。

張郃在建安十年跟隨曹操到渤海攻打袁譚,他單獨率軍包圍了雍奴,擊潰了袁軍。隨同曹操征討柳城的時候,張郃和張遼擔任先鋒。隨後領兵征討東萊郡,討伐管承。

建安二十四年,夏侯淵於定軍山被斬。郭淮勸張郃說:“張將軍,國家名將,劉備所憚;今日事急,非張將軍不能安也。”於是眾人推舉張郃出任主帥,指揮士兵,佈置營寨,軍心安定。不久,曹操遣使令張郃假節。劉備欲渡漢水來攻,見魏軍在漢水以北列陣相迎,劉備於是放棄渡河,隔水相持。曹操親自進攻漢中,不能取勝,於是撤出漢中的部隊,令張郃屯兵於陳倉,等到曹丕登基之後,又進封他為鄚侯,命令張郃與曹真率領兵馬征伐盤踞在安定一代的盧水胡人和東部羌人。戰鬥結束後,曹丕又在許昌宮召見了張郃、曹真,派張郃南下與夏侯尚一起進攻東吳政權的江夏郡。張郃獨自率領幾路大軍渡過長江,奪取了百里洲上的吳軍堡壘。

曹叡即位後,派張郃來到南方,駐紮荊州,和司馬懿一起進攻孫權的部將劉阿等人,大軍來到祁口,與吳軍激戰,打敗了劉阿所部。

太和二年,諸葛亮北伐,威震涼州。曹睿派遣張郃加官特進,讓他總督各路軍馬,在街亭阻擋諸葛亮的部將馬謖。馬謖依傍險要的南山紮寨,沒有下山佔據城池。張郃斷絕了他取水的道路,然後發起進攻,大敗馬謖。南安、天水、安定各郡反叛魏國響應諸葛亮,張郃領兵平定了這幾處地方。

太和三年諸葛亮再次出祁山,對陳倉發動猛烈進攻。曹叡派驛馬召張郃到京師,還親自到河南縣城,設置酒宴為張郃送行。曹叡派遣三萬士兵以及武衛、虎賁兩營的勇士護衛張郃。張郃晝夜行軍到達南鄭,諸葛亮按照張郃的預料撤退了。曹叡詔令張郃回師京城,任命他為徵西車騎將軍。

徐晃在建安二年曹操分兵給他,派其攻打卷、原武兩地,破之,被拜為裨將軍。

建安九年,徐晃又攻毛城,設伏兵大敗袁軍,破三屯。

建安十七年,曹操派徐晃與夏侯淵平定隃麋、汧諸氐,在安定會師。曹操還鄴後,又派徐晃與夏侯淵平鄜、夏陽餘賊,斬殺梁興,降三千餘戶。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降於禁斬龐德威震華夏。曹操派徐晃率軍援救曹仁。徐晃所部多為新兵,難以與關羽爭鋒,於是進至陽陵坡駐紮。曹操派將軍徐商、呂建傳令:“要等到兵馬集結後,一起出擊。”當時關羽前部屯偃城,徐晃佯築長塹,示以將切斷蜀軍後路。蜀軍懼被圍,燒營撤走,徐晃軍進據偃城,兩面連營,漸向圍城蜀軍逼近,徐晃軍營距關羽所圍僅三丈。曹操先後派殷署、朱蓋等十二營兵進至偃城,悉歸徐晃指揮。最終徐晃擊敗關羽,解樊城之圍。黃初七年,曹丕去世。吳國乘機派左將軍諸葛瑾北伐,徐晃與司馬懿到襄陽擊敗諸葛瑾。

說完了五子,再談談魏延。

建安十六年劉備派遣黃忠、魏延等分統軍隊平定廣漢郡,數有戰功,遷升為牙門將軍。

建安二十四年升任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

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為準備北伐,進駐漢中,升魏延為丞相司馬、涼州刺史。

建興八年,曹魏三路大軍進攻蜀漢漢中地區,其中兩路因大雨退還,此時的魏延也率一支偏師西入羌中、攻擊曹魏涼州地區,魏延率領軍隊行至陽溪一帶,遇到曹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剌史郭淮的大軍,兩軍會戰,魏延大破費瑤和郭淮。獲得大勝的魏延也因此被提拔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而且授予假節,進封為南鄭侯。

魏延從來沒有自領一軍打某一場仗。

這裡要說明,獨當一面的條件至少得是這場戰役中你是你方的最高統帥。而像一場大戰役中的小戰役分兵則不能算。

好比五子中,張遼督合肥威震逍遙津;樂進戰關羽、督合肥;于禁伐袁紹、平昌豨;張郃督關右、戰街亭;徐晃破關中、救襄樊。在這些戰爭中他們都是前線總指揮。

魏延則不然,雖也有分兵的記錄,但是那隻能算一場戰役中的局部戰鬥。

他們都被授予一定部隊去單獨執行某一任務,但這不能說他們獨當一面。因為這場戰役的總指揮是曹操和袁紹,這些部將只是分兵而已。而像五子良將的那些功績,都是自己帶兵打出來的,在這場戰役中幾乎是依靠自己的決斷和指揮,打那塊怎麼打也是自己下命令,並非是聽候他人調遣。


鍋小震


魏延的能力,如果在曹操手下,成就和地位很可能會超越五子良將。

演義咱們就不說了,只說正史。

張遼最大的戰績有二,一是斬殺烏桓單于踏頓,一是八百人擊潰孫權。但這都只是在戰鬥層面的功勞,在戰略層面張遼幾乎沒有建樹;

徐晃一直都是張遼的副手,雖然在荊州也有出色發揮,但那是關羽後顧憂鬱所致,並非全是徐晃功勞。

樂進最大的功勞一在斬殺淳于瓊,一在荊州擊敗關羽,但在這些戰爭中,他實際上連算個副將都很勉強。

相比之下,于禁倒是頗有名將之風,但長於治軍,短於作戰。即便不算荊州的汙點,一聲戰績也乏善可陳。

張郃算得上五子良將中戰績最佳者,而且馬革裹屍也是名將歸宿,但張郃的戰績都是在佔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取得的,甚至有過三萬人被張飛一萬人擊敗的慘狀。

相比五子良將,魏延的戰略、戰術、戰鬥層面,都有上佳表現。

在戰略層面,魏延提出過子午谷奇謀,雖然後世爭議不斷,但不能不說是其戰略眼光的體現。

在戰術層面,魏延打造的漢中防禦體系,讓繼任者王平打出了堪比赤壁之戰、官渡之戰的戰績。

在戰鬥層面,魏延一個涼州之戰以劣勢兵力擊敗費耀郭淮率領的優勢騎兵,更是少有的優秀戰績。

也正因如此,素有識人之明的劉備破格提升其為漢中太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