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推薦一本好書,對人生有幫助的?

何昆峰


推薦《平凡的世界》

最近剛看完全三冊《平凡的世界》,看完後有很多感悟。

書中的孫少安小學畢業,若說他志向遠大,他好像只安安份份的守好自己的土地,做好自己的農民,辛勤耕種,無怨無悔。若說他沒有夢想的話,他卻不甘心只是普普通通的做個農民,鑿磚窯,開磚廠,雖然途中因用人不當遭受破產,但沒有因此放棄夢想,最終發家致富,成為村裡人羨慕的對象。

再說孫少平,初中畢業,喜歡看書,畢業後回村幫家人在土地裡幹活,但內心十分煎熬,不願意自己就侷限在這片小天地裡,他嚮往外面的世界,由此我想到路遙《人生》裡面的高加林也是如此。最後少平終於得償所願來到了他心裡的一直所向往的外面世界,但好像和嚮往中的不同,外面的世界很殘酷,少平先是成了一個攬工漢,在工地裡幹各種苦力,後來去煤廠成了一名挖煤漢,這好像比當農民還難熬。

在繼續往下看這本書的時候,我就一直在想,他會不會因為受不了苦而最終回到自己的村裡,村裡的大哥少安,此時正在一步一步的發展自己的事業,需要幫手,可以說少平如果此時回去和少安一起打拼的話,最後也能和少安一樣過上好日子,但後來發現他有一種執念,外面的世界即使風雨飄搖,難熬的是身體,解脫的是心靈,他無法捨棄。

所以這本書給我的感受是,人生把握在自己手裡,不管你是平凡還是偉大,在追求夢想的路上都是一樣的,只要是內心所向往的,就是美好的。

以上便是我個人對這本書的感受,感覺對我的人生幫助很大,希望也能對你人生有所幫助,歡迎大家下方發表不同感受見解!


歷史城鯉De明月


好書的標準

書好書差,向來是主觀性很強的問題。

身份不同、年齡不同、閱歷不同、教育層次不同等,自然導出閱讀口味的不同,因而好壞的的標準迥異,推薦的書目迥異。

常說開卷有益,總體而言,讀書確有好處,讀就比不讀要強。

那些倡導“讀書無用論”者,不是白痴,就是白吃,或者用心險惡者。

讀書的作用

讀書說到底就是一種交流,一種拓展,一種“隱身串門兒”(楊絳語),一種自身修為,或者說是一種習慣。

一書在身,閱讀之中,自然置身於作者所創設的環境,雖沒有物質的謀面,但作者的身影全在一字一句之中,只是沒有出聲而已,只是這種交流不是你一句我一句地一對一而已,實則讀那書即是和作者在對話或傾聽。對話是相對普通書籍,傾聽則是那經典名著,本來就抱著一種聆聽的心態,置疑的少,信從的多。但無論哪種,還是交流。

讀書的目的既有樂趣也有實用,樂趣本身也有用,所謂無用之用,實則以此為媒伸展觸角,足不能至的地方可以去,不曾經歷的可以經歷,可將無數間接的東西通過書變得直接一些,再接觸便如故人。

楊絳說讀書一種“隱身串門兒”,頗有見地,的確,通常串門還要預約、敲門、設茶、更衣等,比較正式,也比較麻煩,再加上主人個性各各不同,有的講排場,有的拿架子,有的不喜見人,有的……確實不如拿本書來得方便,任你身份再高、名氣再大,也沒關係,拿過來就讀,就直接進入那個場之中,因為他的書不像本人,印出來,就是供人讀的,你若不讀,倒是看他不起了。

修為和習慣基本相近。書的好處實在太多,名言名句多了去了,那些掛在嘴邊的,像“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有女顏如玉”,像“腹有詩書氣自華”,像“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等,去除那些實用性的目的,讀書者的確有一種氣場,一種不同於銅臭的氣場,這從談吐,從舉止,從為人處事等都可以看得出來,這顯露在外的就是一種修為,讀書愈多,思考愈多,則修為愈高。修為達到一種境界,也便成了一種習慣,不如此則空落落的。

我推薦的好書

很贊同回答這一問題的各位的高見,人在不同年齡所讀的書的確不同,就像飲食一樣,嬰幼兒和成人肯定不能一樣,不然不是消化不良就是營養過剩。

兒童讀寓言讀童話,像《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小王子》等。

少年讀唐詩宋詞,如李杜、陶淵明等;

中年讀經典,如《論語》《沉思錄》等;

老年讀佛道經典等,像《老子》《心經》《金剛經》等,繁花落盡,盡顯本色。

結語

人要獨立行走,不能依賴他人,幼時蹣跚學步,需人助;老年體弱多病,需代步。

多讀,尋找適合自己的。讀多了,就會找到最適合的。

總之,以我為主,薦書,只可參考,不可依賴。


筱說歷史666


真誠推薦

推薦1

蔡崇達的《 皮囊》

推薦2

《用一年時間重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