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內鄉:老羊倌的脫貧路

秋日朗朗,菊花滿坡香。太陽剛剛爬上山坡,家住內鄉縣板場鄉文龍村的王中才,又趕著自家的羊群出發了。一隻只黑白相間的山羊歡快地奔跑在山間小路上,點上一袋煙,王老漢心裡美滋滋的。

“今年行情好,我這群羊保守估計也要值個五六萬,脫貧沒有一點問題!”現年68歲的王中才自信滿滿。文龍村位於內鄉縣西北部山區,地少林多,草木茂盛,適宜發展林地養殖。該村素有養殖大白山羊的傳統,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由於交通不便,信息閉塞,技術落後,市場缺乏,大多數家庭養殖規模都在三五隻左右,沒有哪一戶群眾把養羊作為致富項目。“養了幾十年的羊,基本沒賣過錢,都是過年時宰了自己吃。”王中才說。

2015年,文龍村被列為國家級貧困村。縣農科所駐村工作隊和村支兩委一道,通過發展香菇種植、特色林果和招商引資建企業,輻射帶動貧困群眾全面發展產業,增進就業,為絕大部分貧困戶拓寬了致富的“大路”,斬斷了祖傳的“窮根”。對於像王中才這樣年齡偏大、整戶勞動能力低下、缺智少志的貧困家庭,如何精準施策,確保“脫貧路上一個都不能少”,一度成為橫在工作隊面前的大難題。

“針對特殊情況家庭,我們實行一戶一策。王中才別的幹不了,只有養殖山羊的經驗,養羊具有投資小、週期短、回本快和飼養條件簡單的優勢,容易形成規模。”文龍村黨支部書記張紹功介紹,駐村工作隊為王中才“量身打造”了幫扶計劃,從資金、技術、市場等方面落實幫扶措施,鼓勵老羊倌多養羊、“發羊財”。

“2016年初只有1只母羊1只小羊,工作隊說要幫我養羊致富,派來了技術員,還願意提供資金讓我擴大規模,多少成品羊都包銷路。2017年發展了8只,2018年達到20只,2019年底肯定要超過30只。剛開始還以為工作隊是糊弄人,沒想到,現在是越養越有勁了!”王中才高興地說。他在35歲時和同村一個寡婦結婚,媳婦身體不好,自己也沒文化、沒技術,生活一直非常拮据。現在僅靠養殖大白山羊一項,每年至少出欄10餘隻,淨收入近1萬多元,真是發了羊財,摘掉了窮帽子,過上了好日子。

“現在文龍村的33戶貧困群眾已經實現了‘兩不愁、三保障’,而且每個建檔立卡貧困戶除了光伏產業和聚愛養殖分紅扶貧項目之外,都有兩項以上疊加增收項目,年人均純收入平均在8000元以上。”張紹功書豪情滿懷,“2018年,文龍村退出貧困村行列,貧困群眾全部脫貧退出,步入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 ( 供稿 內鄉縣板場鄉政府 張德勝 郭盈溫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