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壺千金 懸壺濟世(成語裡的中醫)--09國內新聞--人民日報海外版--報刊雜誌--版權渠道--首頁

古書《鶡冠子》裡說,不要以為賤的東西沒有用處,假如在河中心有人從船上落入水中,此時若能飄來一隻能夠救命的匏瓜,那它的價值就有千金了,所謂“中河失船,一壺千金”。宋人陸佃解釋這句話時說:“壺,瓢也,佩之可以濟涉,南人謂之腰舟。”歷代文人用之者不少,意思就是葫蘆雖然為平常之物,但關鍵時刻能派上大用。

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說:“古人壺、匏、瓠三名皆可通稱。”北方人統稱為葫蘆,一分為二是為瓢,成為舀水用具。雖然不值錢,但生活中真離不開,能吃、能用、能治病。

葫蘆的藥用部分,是其成熟而未老的果實,具有利水通淋之功,對水腫、腹脹、黃疸、淋病的治療均有效果,古代醫書都有記載。比如《飲膳正要》說它“主消水腫,益氣”,《千金要方》說“主消渴,惡瘡,鼻中肉爛痛”,《本草再新》說“利水,治腹脹、黃疸”等。

葫蘆的老熟果皮“陳壺盧瓢”和種子“壺盧子”也可供藥用,前者是治療水腫、臌脹、痔漏下血、帶下的藥物,後者有治齒齦腫痛、齒根裸露、齒搖不固的作用。

在古代,葫蘆除了各種用處之外,它與中醫、中藥有很深的緣分,我們常說“懸壺濟世”,就是專指醫生行醫施藥。這個成語來自《後漢書·費長房傳》。說在汝南市集,有一老翁賣藥,他在商鋪的上頭懸掛起一個葫蘆,“懸一壺於肆頭”。每當市集關閉時,他就跳入葫蘆。費長房受邀進入老翁的葫蘆裡,只見其中“玉堂華麗,旨酒甘餚盈衍其中”。費長房和老翁飲酒作歡,得到老翁真傳,後來也成了名醫,“懸壺”從此也就成為行醫賣藥的代稱了。

葫蘆內部乾燥,易於密閉,將粉碎過的藥材放在其中,具有防潮、避光、保持藥味的作用,是理想的盛藥器皿。藥王孫思邈在長安行醫時,買了一碗豬雜碎燴菜充飢,一吃感覺很腥膩,於是從背上取下藥葫蘆,倒入花椒、茴香、肉桂之類的藥粉一拌,那晚燴菜立馬香氣四溢,讓人胃口大開。店主人來求教,孫思邈就把藥葫蘆相贈。後來,這道小吃轟動了長安城,得名“葫蘆頭”,流傳至今,今天去西安還能吃到。

八仙之一的鐵柺李,也是葫蘆不離身,以其中的仙藥醫治人間疾病。有人給他題寫過一首打油詩:“葫蘆裡是什麼藥,背來背去勞肩膊,箇中如果有仙丹,何不先醫自己腳?”詩意頗為諷刺,但從中衍生出的“葫蘆裡裝的什麼藥”這句民間俗語,卻道出了葫蘆作為藥具的廣泛事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