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的新古典經濟學灌輸可休矣

现今大学经济学的教育都是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通常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部分。从本科生到博士生,新古典经济学的思维范式被深深地灌输进入经济学类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了大批不懂中国历史、不懂中国国情、不懂中国制度的学生、学者,甚为痛心疾首。

学生甚至听不到任何辨析的声音,被不停地灌输逻辑上未能贯通的宏观、微观,然后以不切实际地理论来审视中国的实际。在中国从跟跑、并跑向领跑转变的时代,大学的新古典经济学灌输可休矣!

2009年,英国女王访问伦敦经济学院提出了一个普通人都会问的问题:“如果这些事件(2008年金融危机)如此重大 ,为什么早没有人注意到?”。

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经济学家们展开了系列复杂的回答,以致引起了经济学界内部的辩论和厮杀。保罗·克鲁格曼2009年在纽约时报杂志上发表文章“经济学家怎会错得这样离谱?”,提出经济学要做出改变,放弃新古典主义“黑板经济学”所展示的由简单的设定、优美的模型、坚定的结论构成的“纯粹的美”。当然,克鲁格曼也遭到了同行非常理论的反驳(臭骂)。这简直就是行业叛徒啊,我们哪里有什么潜规则啊?

经济学内自有许多高深的技巧,但是大道至简。十多年之后来看金融危机,就是美国金融市场过度膨胀引发对实体经济的冲击。事实证明,新古典理论不仅错误地指导过拉美国家、东南亚国家,让这些国家陷入“发展中陷阱”,而且正在错误地指导美国的行为。

美国没有从金融危机中很好地反省自身,当年是中国购买美国国债、中国以4万亿拉动中国乃至全球的经济发展,反而是继续其错误的理论、错误的逻辑。美国的市场是全球最有效的市场、美国的市场是全球最正确的市场,全球市场是零和博弈,美国总统执行的是“交易的艺术”,直至疫情发生,实在解释不下去了就只能采取甩锅的方式视而不见。

全球都在惊叹:美国的科学精神到哪里去了?拥有全球最好的医疗条件、医疗技术、科学技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疫情却全面失控,死亡人数全球最高。

新古典的基本假设:资源是稀缺有限的,人是理性的,理性的人就是自我利益最大化。市场均衡就是在既定有限资源下买卖双方达成一定的价格。

社会资源是稀缺的吗?人是理性一致的吗?

奥地利学派早已经给出了观点:Barrow和Tipler(1986)就已经计算出,地球上知识扩张的极限是10^64比特,这相当于目前我们已知的物理增长极限的1000亿倍以上。这两位研究人员还用数学的方法指出,人类的文明所处的是一个可以无限地扩张其知识、财富和人口的空间。

美国《财富》500强排行榜代表了财富的流向和兴衰。现在进入排行榜的美国企业主要集中在:ICT、医疗器械制药业、军工航空航天、机械和汽车,其中,利润最高的是ICT和医药行业,当然军工也是美国的优势,传统的机械和汽车挣钱能力已经大不如昔。利润排名第一和第二的是ICT企业:苹果和英特尔,第三是制药公司辉瑞。这些企业,并非资源型企业,都是典型的知识型企业。

实践出真知,经济学的根本目的是分析来自于社会实践的真知,这些真知分散在亿万个体的头脑中,经济学的目标是研究这些真知发现和传递的动态过程,维护有利于真知扩散与传播的环境,从而使得全社会的知识增长,全社会的福利增加。

人并非是理性一致的,人类真正可贵之处在于不断的创新与思考。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无中生有地去优化我们的工具、我们的方法、我们的流程、我们的认知,正因为人类的创新,人类地球人口总数从14世纪50年代的不到4亿增长到现在的70多亿,未来我们还有广阔的星辰大海。

中国正在全面落实创新政策,事实证明“贸工技”的路径只能走到“工”而未能走向“技”,“贸工”的路径也只能增加少部分人的福利而不能提升全社会的福利,因此无论美国是否打压“技工贸”的路径是必然唯一的选择,美国的压制只是让众多的中国人民更加清醒地达成了一致观点。

建议中国大学经济学教学中减少新古典经济学的教学比重,把它和政治经济学放在同样的比重,作为经济学的一个流派作为学习即可。多增加信息技术、数据处理以及中国制度的学习。


大学的新古典经济学灌输可休矣

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落实到本科经济学教学就是在数据信息爆发的信息时代,多了解实际、多分析数据,多看清现实,创新必然在勤奋的莘莘学子中裂变出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